高楠:肩负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新的文化使命担当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3-07-13 14:11

6月2日,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战略高度,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实现“两个结合”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了全面系统深入阐述。此次会议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次新的定位,也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新审视和再出发,为继续推动中华文明发展提供根本遵循,我们要对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现实背景和历史方位进行全景式的深刻解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衍生在960多万平方公里中国疆域,浸润于56个民族同胞的血脉精神记忆。从雪域高原到天山南北,从祖国北疆到西南边陲,到处是多姿迷人的文化景观和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文化事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深根植于各民族文化沃土,贯穿于中民族文化的历史长河,既有历史的承继关系,又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广泛的社会性以及鲜明的时代特色。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以共同的思想文化凝聚价值共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深层有力的文化支撑和强大的内生动力,它们都增进了中华文明的时代内涵,其价值主张具有内在契合性,其二者都是把建设现代中华文明引向纵深处发展,是互嵌共生和互相成就的双向选择。新时代,全体社会成员更要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全方位地解读好“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阐释何以中国”的问题,实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认知、文化自信、文化认同和中华民族认同的有效转化和有机结合,方能有效地聚民心、启民智、新民德,汇民力,为建设中华民族复兴注入不竭动力!

深耕中国大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中华文明阐扬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

中华文明是纷繁复杂、庞大开放的系统结构,延伸至诸多学科的理论触角。连续性意味着要在宏大背景下坚持唯物辩证法,用普遍联系、运动变化和比较的方法,总结文化发展过程中横纵比对的历时性及共时性差异及其演变律则,探寻人类文明演进的普遍趋势,认识人类文明演进的多样性序列,构建丰富多彩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参与的世界文化新格局。中华文明的终极关怀是人的发展与需要,审美旨趣的培育,精神独立的自由。阐扬中华文明要主动服务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大局,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坚定文化自信,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将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促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层意蕴与现代化价值得到多维度阐扬,自觉肩负起科学认知、有效传承、广泛传播中国文化的历史重任,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

深化中华文明研究阐释和成果宣传转化传播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

创新创造是文化的生命所在。新的社会变革与实践必然要求思想文化领域的创新性发展,坚持守正创新,深化中华文明研究阐释和成果宣传转化传播。当前,我们在中华文明和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方面有待完善,尚未形成既能准确概括中华现代文化的精神和价值又富有国际话语传播的新理念、新范畴、新表述,西方民众对中华现代文化核心价值的认知较为模糊,需要把握历史规律,揭示中华文明的世界性价值意蕴。中华文明研究阐释要置于整个人类多元文明交流互鉴的时代语境之中,关注具有象征性的文化特质,将具有经典性、独特性、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将意蕴深刻、影响深远的传统文化纳入教学和研究领域。在准确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的基础上,把实证中华文明五千年历史的成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成果,把辨识进入文明社会的中国方案,通过各种渠道向世界传播和解说,向世界展示可亲、可敬、可爱的中国形象,增强中华文明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深描完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知地图和确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决定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决定了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文化认知是文化自信的基础。面对浩如烟海的文化形态,要树立完整的文化认知观。梳理中国文化发展的基本脉络和文化体系,在社会生活中领悟具有象征意义及其标识性的中国文化杰作及其蕴涵的文明智慧,在社会现实中由浅入深,去粗取精,加以对照和理解。历史与文化之链环环相扣,中国文化源远流长,连接着中华民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增强文化认知教育,还要站在国家统一的政治历史高度和宏观的多元文化教育高度,梳理中华民族的历史脉络,全面科学地阐释中华民族的文化特征和发展规律,引导各族儿女明晰历经沧桑的中华传统文化的演进轨迹,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度,从而确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自觉肩负起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新文化使命担当。

深挖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壮阔如繁星般的胸怀,北方草原游牧文化、中原麦作文化、南方稻作文化等水乳交融,包容互鉴,多元一体的中国文化凝结着中华民族的创造智慧和文明成果。民族是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承者,文化与民族如影随形。中华文化符号是中华儿女情感经验和精神风貌的表征,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和文化精神。深入挖掘激活体现中华民族共有共享的文化资源和文化符号,激发中华文化的力量潜源,创造融合现代文明的文艺作品和更为璀璨夺目的新文化,汇聚于中华民族精神重构,促进人类文化绚丽多姿,异彩纷呈,赓续中华文明生生不息,齐心协力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深谙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和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决定了中国不断追求文明交流互鉴而不搞文化霸权,决定了中国不会把自己的价值观念与政治体制强加于人,决定了中国坚持合作、不搞对抗,决不搞‘党同伐异’的小圈子。”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内生于中华民族历史实践的内聚性情感,和平性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题中之义,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主张求同存异、包容共存,追求“协和万邦”“亲仁善邻”。和平性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格局担当与发展愿景,不同于西方现代两极分化、霸权掠夺。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生动体现,二者价值通约,统一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中。长期以来,在党的民族政策指引下,我国各民族文化深深扎根中华文明沃土,形成了各族群众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共同繁荣发展的良好局面。新时代,要深刻理解党的民族理论政策,从平等包容、和平互鉴、创新发展的视角重新审视人类文明史,在理解世界的基础上表达中国,促使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双轮驱动、双向发力,同时着眼于聚焦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在传达中国智慧与文明的前提下重构新时代世界文明格局。

综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造就了一个新的文化生命体。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第二个结合”意义深远的未竟事业的延续和新的起点。回顾历史发展,一个民族的兴盛和国家的兴旺富强与文化发展密切相连。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隆盛时期即将到来,这是中华民族大融合与多元文化汇聚的结果,是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文化高度自信的必然结果,中华文明必将成为未来中国社会演进的起点和基源。肩负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新的文化使命担当,要继续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维护国家统一的战略高度,站在文化演进历程、民族复兴的立场上审视,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主脉,探寻中华民族具有强大的凝聚力与生命力的潜在机理,让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在世界新文化格局的重组中提供多样性的精神资源和思想启迪,让更多人了解中华文明的辉煌历史和对人类世界的贡献!

【作者:高楠 单位:周口师范学院讲师  基金项目:河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师范生教育全过程的路径探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24-ZZJH-076】

编辑:申久燕  审核 :姜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