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可:当前“拼经济”形势下应加快推进河南“质量强省”战略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了一系列的“强国”战略,例如质量强国、制造强国、农业强国、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文化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数字中国等。其中,“质量强国”具有引领性和综合性,也是对其他“强国”的评价与要求。
早在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就提出了“质量强国”的总体目标。2021年9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致信在杭州举办的中国质量大会,明确表示:“中国致力于质量提升行动,提高质量标准,加强全面质量管理,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推动高质量发展。”在当前我省疫后产业恢复与“拼经济”的形势下,更应主动以“发展质量”换取“发展速度”,大力实施“质量强省”战略。
“质量强国”不仅是宏观管理政策体系,也是生产性服务体系,涉及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环境质量等多个维度、多个部门、多个职能,因而具有综合性和统筹性。2021年10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质量体系和标准化建设成为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显著标志。我国先进地市都非常重视“质量战略”,以此促进地方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转型,例如广州等城市已经把“加快建设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市”写入“十四五”规划。
对于我省而言,“质量强省”战略应该成为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抓手,这是因为:
一是“质量强省”与我省产业政策高度竞合。我省传统制造业以及新兴产业的提升空间较大,包括特色产业、现代服务业和数字经济等诸多产业转型升级的具体措施,都可以通过企业的标准化、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等质量监管业务予以推进。也正因为如此,一些领跑企业往往也是“标准制定者”和“质量参照系”。
二是“质量强省”能够提升中部品牌声誉和软实力。当前区域竞争日益加剧,逐步由原来的“东西差距”转向“南北差距”。我省作为中部地区主要省份,其背后比拼的不再是GDP,而是区域品牌和产品质量。某个企业获得“国家质量奖”则能够明显提升其声誉;而一个城市获批“全国质量兴市先进城市”“食品安全城市”等荣誉称号,则明显提升城市品牌和美誉度,最终惠及所有产业行业。
三是“质量强省”成为城市治理的安全底线。社会经济中许多潜在风险因素可以通过产品和环境的质量贯标达标予以化解。特种设备、食品药品、矿山开采、化工制品等行业是我省安全隐患高发领域,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借助质量监管予以防范。从另一方面看,质量标准不仅是一套管理规范,也是防微杜渐的安全保障措施,有助于提升城市的精细化治理质量。
由此可见,“质量强省”战略理应成为我省经济发展的核心抓手,但目前还缺乏整体推动和协同发力的体制机制。对标先进地区,我省质量工作的不足之处集中表现在顶层设计不足、资源整合不足、考核力度不足、创新程度不足、社会动员不足等五个方面,归根结底还是对质量工作的认识不足。
质量管理范围不仅包括产品质量,还包括工程质量、服务质量、环境质量等,专业性较强,社会公众知晓度较低。从企业层面看,我省多数生产性企业对质量标准的主导权和话语权往往不够重视,仍然陷于低成本、大规模“廉价扩张”的路径依赖。而质量标准主导权的背后就是产品的定价权,这也是走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综上所述,我省应以“质量强国”为引领,尽快推出“质量强省”的政策推进与保障体系。
一是谋划“大质量”格局。设置“大质量”的领导体制和协同机制,贯通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工程质量、环境质量。(1)设置综合性机构,统筹各行政职能部门的质量发展规划、质量强市建设、质量品牌发展、质量基础设施建设和质量安全监管等业务;(2)以大数据为抓手,在工商数据基础上,整合“营商环境”“社会信用”等领域的大数据,生成可量化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3)利用“数据联通”推动相关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的“大质量”“大治理”的社会工作体制机制及其政策体系。
二是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整合社会资源,形成合力,提升质量管理的工作效能。(1)构建省市县三级质量服务与管理的综合平台,面向大型企业、地方高校和研究机构遴选质量工作的专家库;(2)引入质量服务与质量培训领域的省外知名中介机构,对标先进质量标准和知名品牌,促进跨区交流与合作;(3)依托河南自贸区的开放型创新政策,提升我省服务贸易的质量标准,促进我省先进企业标准与行业标准的国际化;(4)在数字经济条件下,鼓励企业围绕智能制造与产业数字化制定企业标准、申报行业标准与标准专利,以标准化工作促进数字要素的流通与整合。
三是创新机制强化考核。发挥质量考核指挥棒功能,在行政绩效考核中,利用大数据量化质量工作的各类考核指标,提高质量工作的考核权重。(1)引入第三方评价机构,凸显绩效考核的科学性、针对性、实效性;(2)将企业推行首席质量官制度和地方政府质量监管“一站式”服务等指标列入质量考核指标;(3)强化考核结果的动态反馈和应用,倒逼我省各职能部门重视质量工作。
四是分类施策重点突破。围绕我省“卡脖子”关键技术产品、消费品牌以及质量突出问题进行分类治理。(1)在传统服务业开展精细化、多元化、个性化的质量提升行动;(2)围绕我省传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制定专项工作方案;(3)以产品质量推动职业院校、技师学院提升技能型人才培养与教学质量标准;(4)开展知识产权贯标活动,推进企业的技术研发、模仿创新和技术扩散;(5)以标准化工作为抓手,激励我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技术创新。
五是精心培育质奖企业。以政府质量奖为引领,提高质量工作的影响力和辐射力。(1)大力宣传推广外省获得国家质量奖的标杆企业的先进经验与管理模式;(2)从长计议,“慢工细活”,培育有条件的企业组织申报各类质量奖;(3)发挥培育企业的示范引领作用,释放模仿和示范效应,做好企业培育的长期计划,推广全面质量管理工作和日本的“精益生产”模式,形成梯级培育机制。
六是灵活使用质量工具。结合当前我省事业单位改革,在医院与职业院校推广统计过程控制、测量系统分析、失效模式和效果分析等多种质量管理工具。(1)设定量化统计与误差指标,规范控制程序与动态矫正程序,将质量控制转换为分步骤的量化操作流程;(2)结合实际运营状况,设计数量化、指标化的标准体系,开发质量控制的App软件,促进数字技术在质量管理范围的大规模应用。
七是营造浓厚社会氛围。像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文明城市”那样,举全省之力营造“质量强省”的社会氛围。(1)适时开展“质量月”“标准化普及”等系列活动;(2)借助“工匠精神”的社会宣传,推进“质量文化”进机关、进企业、进校园;(3)加强产品质量主题宣传,加大消费者权益保护力度,结合各类评优评先活动,遴选“质量强省”创建活动中的先进人物予以表彰,扩大社会影响。
综上所述,当前区域竞争不断加剧,促使“技术竞争”与“质量竞争”相互交织,互为表里。质量竞争力的背后是科技水平与管理水平,这已经成为城市综合实力的终极体现。在质量竞争中取胜就能够获得定价权和垄断权,就能够占据产业链的高端位置。“质量强省”战略具有系统性、综合性、长期性,能够应对错综复杂的局面;尤其是在当前形势下,应以之为抓手,增强人民群众的质量保障感、生活踏实感、产品满足感。
【作者:徐可,商丘师范学院副教授 基金项目: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委托项目《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重大原则与世界意义》2022DWT006阶段性成果】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