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钦栋: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3-07-14 10:08

摘要:课程思政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深入和创新发展,是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举措。高校需要强化对课程思政的认知、深刻理解课程思政的建设意义,了解课程思政的建设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明确当前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从教师角度、体系角度、政策制度方面等形成具体的建设方案,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关键词:高校;课程思政; 价值;建设;教师

一、高校课程思政理念发展演进

课程思政是当前高校在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提高课程育人过程中所形成的新理念。“课程思政”源自2014年上海市教委提出并进行的地方性的探索。随后,由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2019年“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进行全国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号召“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2]。之后,教育部在2018年和2020年连续发文,在全国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3,4]。随着相关政策文件的推进,“课程思政”已经从地方实践探索转化为全国教育方针,从示范课程建设到所有课程建设,成为高校立德树人理念的创新实践。高校课程思政的发展演进路线具体如下图1所示:

图1 高校课程思政理念的发展演进

二、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意蕴

高校课程思政就是充分挖掘高校的通识课、专业课、实践课等非思政课教学体系中的思政元素,并将其融入教学建设的全过程,实现知识传授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新型育人模式。高校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号召,执行教育部规定,有效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必须准确把握课程思政的建设意义:

1.课程思政是实现高校立德树人任务的重要举措,是高校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高校的立身之本。课程思政和立德树人在高校教育上具有高度的统一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1]当前高校所有“课程”都有“树人”功能,而“思政”正是“立德”的重要手段。课程思政有力地回应了高校教育重大任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时代之问,是实现立德树人任务的重要举措。高校课程思政要利用好课程教学这个主渠道,充分发挥其隐性教育功能,润物细无声地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目标。

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不仅是实现立德树人的关键所在,更是统领学校各项工作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5]。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能够有效地将思政教育和知识教育有机统一,完善高校高质量教育体系,提高学生、教师甚至是教育管理者的思想政治水平。在更高的思政水平、更强的责任意识引领下,学校将更有利于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

2.课程思政是高校践行“三全育人”精神的体现,是提升育人质量的创新模式

“三全育人”是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各环节的育人理念。“三全育人”即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三全育人”体现了立德树人的目标,要求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当前,课程思政的在高校的实践建设推进充分体现了“三全育人”的教育思想:首先,高校课程思政要求专业课、实践课等课程的教师,以及教育管理者均要加入思政教育中,进行全员育人;其次,课程思政完善了思政课程之外的思政育人短板,贯穿了大学的完整课程过程,实现课程的全程育人;最后,从全方位育人角度,课程思政扩展了思政育人的维度,鼓励教师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从思政课到其他课程均可进行思政育人。

立德树人的任务表明了高校培养的是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能够牢固树立育才和育人的人才培养中心地位。课程思政在知识传播的同时,能够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价值观,有助于大学生增强家国情怀,明确个人的使命担当。这必将从内心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向心步伐,追求大知识、大格局,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高校课程思政的高质量推进,必将由内而外地提升学生学习动力,成为提升育人质量的创新模式。

3.课程思政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深入发展,是“大思政课”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在“不忘初心”的道路上主动求进步求发展,以适应时代的变迁以及教育对象特点的变化。《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在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这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战略部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深入发展和创新升级。新时代课程思政建设对学生思政教育、教师的思政能力培养、管理者思政水平提升都有重要意义,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的新高度。

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提出关于“大思政课”的论断。“大思政课”是当前高校思政课质量提升的战略选择和有效路径。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大思政课的课程体系包括课程思政体系。而课程思政是在大思政背景下的高校思政教育的课堂实践,正是善用“大思政课”的具体体现。课程思政的建设有助于提升教师课程思政育人能力,实现各类学科思政育人的同频共振,在“三全育人”背景下,与思政课程、实践思政、生活思政、环境思政等结合,共建高校“大思政课”的育人格局。

三、当前课程思政的研究现状

以“高校”和“课程思政”为主题在中国知网进行搜索,为提高研究质量,将研究范围限制在“核心期刊”和“CSSCI”两类刊物中,研究期限截至2022年7月,排除不相关的文献,共统计文献数量1198篇。

1.研究热点分析

对检索到的文献主题通过Citespace软件进行词云图分析,取排名前20的关键词进行制图,如下图2所示。

图2 高校课程思政的研究热点

对所有主题进行串联:从研究范围上分析,高校“课程思政”涉及了普通的“本科高校”和“高职院校”;从研究体系上,突出了“专业课程”,并展示出与“思政课程”同向而行的原则;从产生原因上分析,“新时代”作为课程思政提出的背景;从研究专业角度,“体育课程”中课程思政研究的文献相对较多;从研究目标上分析,课程思政的目标均指向为“立德树人”、“三全育人”、“协同育人”、“人才培养”;从“路径”上和研究内容上,课程思政研究侧重于“实践路径”,在具体“教学实践”中,主要通过“教学设计”、“教学改革”等手段,挖掘“思政元素”进行“思政建设”、“思政教育”、“思政教学”,在专业“知识传授”的同时进行“价值引领”。

2.研究地区分布

对检索到的高水平文献进行研究地域分析,结合我国的行政区划进行制图如下图3所示。

图3 高校课程思政研究地域分析

当前,课程思政的研究分布呈现出明显的西部少、东部多的地域特征。西部、西南和西北外围省份的文献研究数量在0~12篇;东部、东南、东北大部分省份的文献研究数量在55篇以下;北京、江苏、上海、浙江、湖北的文献研究数量较多,分布在75~141篇。可以看出,经济发展水平和科研机构的分布和研究实力对高校课程思政研究的地域分布产生了明显的正向影响,其中高水平师范类高校的研究成果较为显著。

3.研究学科和内容

对课程思政研究的学科进行统计。关于高校课程思政的研究成果基本涉及了所有学科,数量上也比较丰富。但整体上以理论分析为主,高等教育综合类的研究占据主导地位(占据总文献数量的80%左右)。应用研究数量明显滞后于理论研究。从具体学科上分析,体育、语言文字和计算机类(10%左右)成果相对较多,而以自然科学为主的其他学科的课程思政研究相对较少。这也反映出自然科学类学科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存在一些困境。

从具体内容上分析,理论研究内容多集中在课程思政的价值、内涵等分析,以及相关政策文件和讲话精神的解释上,缺乏课程思政建设的方法论和建设体系研究,尤其是课程思政作为专业课程之间联系纽带的研究极度缺乏。从应用角度分析,课程思政的理论转化研究,在新农科、新工科、新医科、新文科等背景下的研究仍不成熟。

总体上看,课程思政的学科研究表现出覆盖面广,学科分布显著不均衡,研究深度不足,应用性研究偏弱的现状。强化课程思政的方法论、体系化、应用性研究是将来研究深入的方向。

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知缺陷

课程思政建设是立德树人的课堂展现,教师是课程思政的主导者,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知水平决定了课程思政的执行情况和实施效果。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的实施意义、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关系、课程思政与专业思政的关系、课程思政的教学技巧等的理解和接受水平差异严重影响了思政元素的挖掘、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的融入,以及思政内容的言传身教,导致课程思政实施效果差异很大。由于对课程思政的认知水平不一,部分专业课老师在前期的教学准备中对思政元素的挖掘不充分,甚至不合理;在中期的教学过程中教学流于形式,不能融会贯通;在后期的教学考核中缺乏思政的相关内容,出现教而不考的现象。严重的甚至出现立德和树人在课堂上的分离,难以达到“三全育人”的教育目标。

2.课程思政的教学体系架构不完善

2020年5月教育部颁布《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课程思政植根于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不是独立存在,更不是思政课程的任务。因此,课程思政的建设必须明确与教材体系、专业体系、学科体系等的关系,基于学科逻辑和知识逻辑,运用系统思维对课程思政进行全面规划、整体建构,才能各司其职、协同育人。当前,由于课程思政的改革性和创新性,其教学体系架构仍处于完善中。在具体课程教学中表现为一些教师只关注个人一门课,甚至一节课的思政元素挖掘,导致出现单一课程的思政内容零散、不成体系;而多门课程间思政元素重复,各自为政;缺乏统一的教学体系会导致课程思政与社会实践脱节,无法融入大思政课体系。

3.课程思政的外部建设机制不健全

2020年5 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建立健全课程思政建设质量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以及“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组织实施和条件保障”。当前,现有课程思政机制的不健全已经成为制约课程思政发展的主要外因。具体表现在,一是课程思政评价机制的不健全,导致课程思政的优劣难以得到准确的量化,导致课程思政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的科学性受限;二是课程思政刺激机制的欠缺,导致教师在课程思政的建设方面存在动力和创新性不足,出现走形式的现象;三是一些高校在课程思政建设中重视思政元素挖掘和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培养,却缺乏必要的课程思政监督机制,导致滋生“随性教学”的行为,严重影响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

五、课程思政建设的解决方案

⒈提升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识水平

(1)提升教师的自身修养。专业课教师作为课程思政的实施者,其价值取向决定了课程思政的走向和实效。因此,专业课教师必须理解“立德树人”、“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明确“课程思政”的内涵和重要性,才能有效提高自身的师德水平和修养,才能有效地提升课程思政教学的内在驱动力,去积极主动、充满激情地进行言传身教,在教育实践中实现自身的价值,做好课程思政的组织者,当好学生树立正确品德的引路人。

(2)提升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技巧。专业课教师必须与时俱进地提高课程思政教学技巧。主要包含三个方面:在提升课程思政元素挖掘能力方面,应有效解决思政资源“挖什么”“怎么挖”等问题;在教学方式方面,要强化思政元素与课程的融合能力,实现价值引领和专业教学的无缝连接,形成二元化的教学模式;在强化课程思政的传授能力方面,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切实有效地把价值引领、知识传播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

(3)理解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相互关系。在具体思政教学过程中,要避免出现过犹不及的现象。“课程思政”一方面要定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的“隐性”地位,主要是以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进行育人,不能喧宾夺主,想当然地把专业课堂教学当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另一方面要处理好思政课程教学内容与其他课程的关系,不能动摇思政课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的“核心课程”地位。

⒉完善课程思政教育体系架构

课程思政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深入和创新,需要贯穿整个人才培养体系,协同发挥育人的作用。因此,必须厘清课程思政体系架构,明确课程思政、思政课程、专业思政、学科思政、教材思政、大思政课之间的内涵和逻辑关系,构建思政教育体系,明确课程思政的体系定位。从高校角度分析,课程思政的体系结构可以列述如下:

图4 高校课程思政的体系架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高校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高校的大思政课应该贯穿大学生校内学习和生活的全过程。高校的大思政课可以分为生活思政和学科思政。

生活思政主要指营建思政的生活环境,具体包括实体的思政环境建造和思政教育引导。实体的思政环境建造指的是挖掘校园的思政元素,将其融入校园的建筑及景观中,体现在如雕塑、植物、铺装、宣传栏、建筑立面等。思政教育引导则是将思政教育融于课下的校园生活中,比如在学校的行政会议、学术会议、辅导员对学生的日常管理以及学生活动等中加入思政教育思想。

学科思政引领专业思政发展方向, 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是专业思政的具体构成。学科思政、专业思政和课程思政是思政教育从宏观、中观和微观角度贯穿在大学课程学习的不同层次体现。专业思政包含了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在课程思政和学科思政之间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课程思政包含了理论课程思政和实践课程思政。从具体教学上,课程思政又可以分解为大纲思政、教案思政、教材思政、教学思政和考核思政。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需要统一规划,协同推进。

⒊ 完善课程思政的外部建设机制

(1)从组织上,课程思政作为教育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要形成自上而下,全员参与,有序开展教育的组织模式。强化顶层设计,由校党委领导课程思政工作小组,以教务处为统一组织部门,其他部门协同推进、各学院具体执行,院学工部门支持配合,教师全员参与。统筹制定课程思政的建设方案、构建完善的组织体系。

(2)从政策上,把课程思政作为专业课教师考核评价、岗位聘用、评优奖励、选拔培训的重要内容,这样可以有效激励教师发挥建设课程思政的主体性和积极性。另外,还需纳入“课程思政缺失”的惩罚措施。

(3)从评价上,课程思政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一套完善的评价机制。具体应包括课程资政元素评价,课程思政元素与课程的结合评价,教师价值引领评价、课程思政效果评价等。考虑到课程思政教学方式多样、思政元素丰富、教师表达方式不一,建议采用描述性评价而非区分性评价,多进行定性评价而非定量评价。

(4)从督导上,结合高校平时教学督导机制,加入课程思政相关内容督导,强化教师的“思政意识”,培养一线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发挥课程思政教育功能的习惯。

六、总结

课程思政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三全育人的重要环节。其核心在于思政,重点在于课堂,执行在于教师,实施在于制度。课程思政建设必须充分挖掘思政元素,提高教师思政修养和融合讲授能力,强化课程思政考核,完善课程思政外部体系,才能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本文结尾提出了下图所示的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模式设想,需要高校全体教师的再实践、再优化、再创新,进一步落实课程思政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地位和作用。

图5 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模式

【作者:范钦栋,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2021SJGLX958)】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 人民日报, 2016-12-09.

2.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讲话[N].人民日报, 2019-03-19(1).

3.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S]. (教高〔 2018〕 2 号).

4.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 的通知[S]. (教高〔 2020〕3 号).

5.张大良.课程思政:新时期立德树人的根本遵循[J].中国高教研究,2021(01):5-9.DOI:10.16298/j.cnki.1004-3667.2021.01.02.


编辑:申久燕  审核 :姜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