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彩利:两个结合,赓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
二十大报告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的根本之因。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从广度上影响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改革、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从深度上衔接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血脉和基因,激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活力,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
一、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的空间转换
以《哲学的贫困》和《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为诞生标志的马克思主义,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行现象,找到了“抽象劳动”这把理解劳动价值论的钥匙,公开了“剩余价值”这一资本增殖的秘密,得出了资本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内在的矛盾唯有变革生产关系才能化解的结论,从而让社会主义理论从空想成为科学。
理论要变成现实,还需要通过实践这座桥梁。在中国近现代长达百年的历史实践中,探索着的仁人志士尝试过不同的理论,均没有取得想象中的效果。直至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点燃了五四运动,自此开启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在四分五裂而又向往统一、千疮百孔而又积极探索的中国大地上传播扩散、与工人运动的深度结合,初步具备思想条件和组织条件的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指导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马克思主义自带光芒。
然而,受制于外部因素的干扰和内部力量的不成熟,初到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显得有些生涩和游离。1924年至1927年大革命、1933年至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的惨败,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遭遇的两次比较大的创伤,创伤面积如此之大,以至于老百姓革命热潮退却、对星火燎原产生怀疑。
但是,中国共产党最善于从失误和教训中汲取经验成长自己。1927年八七会议,让中国革命从大革命失败转向了土地革命兴起,给彼时处于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新的出路。1935年遵义会议,中国共产党首次独立自主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路线、方针和政策。1938年中共六届六中全会,毛泽东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命题。自此,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产生于西方的马克思主义在东方大地上的空间转换正式开启大幕。
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通过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三大改造,在占有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东方大地上确立了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在外部环境恶劣、国内资源匮乏的情况下,中国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获得了“两弹一星”空间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1978年真理标准问题的全民大讨论,是破除思想僵化、个人崇拜的束缚,更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文本回归,迎来了改革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吸引外资开放国门的社会主义建设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带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等一系列重要论述,系统回答了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
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探寻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规律性认识,才能更好指导中国实践。
二、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马克思主义的时间延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整合社会关系见长,对不同思想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意识。尽管与马克思主义来源不同,但二者却有高度的契合性。二者相遇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变迁潜力被激活,使得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均发生了不同凡响的化学反应,形成了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协同效应。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着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流中生生不息,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繁荣昌盛提供了天然的文化养分,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提供了群众基础和历史积淀。
以科学性、时代性和革命性为主要特征的马克思主义,以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活力的方式,引导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的中华民族走向进而走进了现代化的历史进程,进而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民为邦本、固本安宁的底蕴滋养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因同中国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得以融通牢牢扎根中国实际更具中国特色。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不是材料差异的两种文明拼盘,不是简单表面的物理反应,是深刻全面的化学反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整合社会关系见长,调整阶层之间的经济利益却是短板。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理论恰恰以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为切入口揭开了资本增殖的神秘面纱,进而为工人阶级争取自身解放指明了道路和方向。如果说彼此契合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前提,那么融通贯通就是二者结合的方法,相互成就就是二者结合的结果。补上调整阶层之间的经济利益这块短板,马克思主义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历史支撑。嵌入中华文明的文化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增添时代华章。
三、“两个结合”之间的内在逻辑
从历史进程看,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先提出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后提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国具体实际包括中国革命改革建设过程中的各个方面,当然也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但是把“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单独列出来,置于“与中国具体相结合”并列的位置,既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地位和意义,又彰显了不断增强的文化自信。在“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革命改革建设实践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取得一个又一个经济社会发展奇迹后,才有了底气和力量提出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一命题。因此,“与中华优秀文化相结合”的前提和基础是“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深化和发展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从精神内涵看,揭示了社会发展规律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共性到个性的逻辑延伸,是唯物辩证法的价值追求;揭示了自然客观属性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人类文明共识到话语体系构建的文化应然,是美美与共、文明相通的趋势之需。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立足于无产阶级的阶级属性,超越了地域限制跨越了时空分割,追求于全人类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同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绵延千年不中断,“修身达人济天下”的入世修为、“天人合一”的出世怡然等看似不同的价值选择,内在均是乐山乐水进而乐人的众生追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目标相通、行为选择异曲同工。如果说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是革命、改革、建设的外在现实需要,那么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则是精神、价值、文化的内在秉性应然。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从广度上影响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改革、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从深度上衔接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血脉和基因,激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活力,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
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两个结合的典范
二十大报告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立足“两个大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文化相结合,给世界之问提供了中国答案,给中国之问提供了世界参考,给时代之问提供了人民答卷,给人民之问提供了中国智慧,形成了符合客观规律的真理性认识,是指导中国实践的正确理论,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的新篇章。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之一。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人民群众是人类社会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因此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地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主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民为贵”“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思想表达了同样的思想。坚持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我将无我”的宽阔胸怀,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我是谁信仰谁”的出发点。
来源于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保留了它们积极的因素,克服了它们的理论缺陷,形成了自信自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生我材必有用”“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的自信早已深入到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解决实际问题的勇气始终引领着中国革命一路向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不走老路的自立、不走邪路的自信,科学回答“两个大局”带来的一系列疑问。坚持自信自立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立足点。
以无产阶级为阶级基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创始之日起就把无产阶级争取解放作为自己的目标。根据无产阶级斗争形势的变化,马克思恩格斯有生之年一直在不断发展完善自己的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小康、大同的理想绵延千年,产生于中华民族的中国共产党深谙百姓诉求,用精准扶贫战略消除了困扰经年的绝对贫困进而全面实现了小康。理论与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具有相通性,同有根脉的文化发展才有生命力一样,理论发展需要守正,也必须守正。理论的发展还须根据时代和环境的变迁而不断创新,没有创新的理论只是已有思想的同语反复、死水一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守正创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守正创新体现在既承袭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良基因,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又以与时俱进的视野拓展了党的建设、国家治理、人民至上、命运与共为一体的全方位问题域,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取得了伟大成就。
理论能解决问题方显价值。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为彼时处于迷茫中的无产阶级指明了斗争方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调整社会关系化解着中华民族前进征途上的艰难险阻。面对贪腐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找到了自我革命的金钥匙,办成了长久以来想办却没能办成的从严治党这一大事;面对经济上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新发展理念、推进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让我国经济实力有了历史性跃升;面对制度自信缺失、舆论乱象丛生、民生保障薄弱、资源约束趋紧、重大风险应对能力弱、国防军队现代化短板、国家安全受到挑战等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攻坚克难审时度势,提出了“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等一系列重大论断,书写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新篇章。因此,坚持问题导向占据了这一思想“干什么怎么干”的着力点。
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整体,构成系统的要素亦处于普遍联系之中。中华优秀传统中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天下观认同“牵一发而动全身”。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此时的中国置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宏观视域中,置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趋势中,把中国共产党置于千秋伟业的宏伟目标中,以历史为纬现实为经,以现象为表本质为实,系统部署各项事业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怎么看怎么办”的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社会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是共产主义社会的主要特征。马克思在个人生活条件非常艰苦的情况下依然心系全人类的未来,这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方寸之心如海之纳百川”“心底无私天地宽”在本质上是相通的。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的中国共产党立志于千秋伟业,寻求人类进步、世界大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和衷共济、和合共生的理念来回应世界关切。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体现在用历史典故阐明治国理政思想,体现在作为主要内容的“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渗透着中华文明的智慧和追求;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体现在立足新时代展望新阶段,既脚踏实地直面四大危险四大考验,又着眼千秋伟业布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实现了空间转换,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胜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平稳推进;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实现了时间延展,中华文明焕发了时代活力。“两个结合”的结果是双赢的,是相互成就的,相互成就的成果便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作者:杨彩利 单位:河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