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东林:如何理解中等职业学校的基础性地位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第九条“拓宽学生成长成才通道”中明确提出,“以中等职业学校为基础、高职专科为主体、职业本科为牵引,建设一批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需要的高水平职业学校和专业”。不难看出文件从国家层面确立了中等职业学校在职业教育中的基础性地位,那么我们该如何理解这个定位?
首先,我们先看看“基础”的基本定义:①建筑物的根脚、根基。②喻指事物的根基、事物发展的起点或必备的根本因素。那么中等职业作为职业教育的基础,也说明其是职业教育的根基,也是职业教育的的起点,更是实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那么如何理解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的目标定位、功能价值和实践路径?下面是我的一点理解和思考,期待和大家一起交流探讨。
一、基础性地位决定中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入口,不是主要的出口,中等职业学校应该协调好理论学习和岗位实习之间的关系,加强文化素养和专业基础课培养,做到宽打基础,突出技能。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陈子季指出:“中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起点而不是终点,推进中职学校多样化发展,从单纯‘以就业为导向’转变为‘就业与升学并重’。”但是现在很多中职学校学生三年级就离开了学校,全部安排到企业参加岗位适应性实习,而且为了适应实习,二年级就强化了岗位技能,无形中弱化了专业基础课和文化素养课,当然在原来政策指导下,这样做本身没有错误,也是学生就业培养的需要。新政策的出台,更加关注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性地位,因而学校教育教学也应该有所调整,核心素养课坚决开,文化素养课和专业基础课要增加,能力培养的社团课要谋划,进入企业适应实习的时间要减少,基础性的技能训练要加强,岗位性技能训练要弱化,认真做到宽打基础,让职业教育更加适应学生全面发展,更加适应学生多样化发展。
二、基础性地位决定中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根基,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必须做大做强。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的《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中“推进职业教育协调发展”部分,明确提出“强化中职教育的基础性作用”,把发展中职教育作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和建设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基础,保持高中阶段教育职普比大体相当。现在部分地方政府执行这项政策时走偏,把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当做壮大普通高中,职普比大体相当已不能保证,甚至严重失衡。职业教育作为和普通教育同等重要的教育,就应该快速完善整个职业教育体系,建设高质量的职业高等教育主体,做大做强中等职业教育,为高等职业教育输送优质学生,才可能培养出大国工匠,才可能保障经济健康发展所需要的大批技能人才。为保障政策落实,省级政府要加强督导,切实做到把发展中职教育作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和建设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基础,杜绝盲目扩大建设普通高中。
三、基础性地位决定中等职业教育要更加注重学生终身发展。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陈子季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就是要让每一个孩子获得教育机会公平,让每一个个体获得适合自身发展的、贯穿人的一生的教育。”可见职业教育也是终身教育,更加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逻辑起点,注重学生终身教育是应有之义。现在很多中职学校依然提“以就业为导向”,偏重岗位技能教育,忽略基础素养教育,其实是没有把握新形势、新政策的要求,要及时进行纠偏。美国人金格里奇说过“人们必须学习终身,因为任何一种行业在十年内都会过时”。所以什么知识和技能都不能永远保鲜,但是善于思维的习惯和爱好动手的能力却是一生的,在我们的培养中,要把培养学生善于思维、乐于合作、热爱劳动、勤于动手等能力作为重点,养成自主学习习惯,让孩子终身受益。
总之,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性地位决定了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定位,政府要厘清自己职责,把做大做强中等职业教育责任担当起来;学校领导要把握好办学方向,担负“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任,把培养人作为重点;教师要改变育人理念,德育为先,素养与技能并重;大家同心协力做大做强中等职业教育,为建设制造业强国奠定人才基础。
(作者:韩东林,长垣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副校长)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