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菊萍 张许良: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 推动焦作经济高质量发展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3-07-27 09:35

  高质量发展是焦作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首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2023年的宏观政策框架明确为五大政策加六个统筹,“六个统筹”之一就是“要更好统筹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上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重要内容,为焦作做好当前经济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焦作应从系统论出发优化经济治理方式,运用辩证法,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突出重点、带动全局,提高统筹谋划和协调推进能力,在多重目标中寻求动态平衡,更好统筹经济质的有效提升与量的合理增长。

  一、焦作经济发展历程

  (一)经济积累期

  20世纪80年代初—1993年,焦作多门类工业形成。在此阶段,能源、化工、建材等领域的国有企业蓬勃发展,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小煤矿、小炼油、小水泥、小玻璃、小火电等“五小”企业遍布城乡,共同推动焦作工业空前繁荣。焦作经济高速增长,地区生产总值由1987年的30.5亿元提高至1993年的105.6亿元,增速由15.9%提高至20.2%,年均增长15.8%,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1980年的2.9亿元提高至1993年的7.6亿元,年均增长17.4%,工业税收占税收总额的比重达到87%。

  (二)经济矛盾凸显期

  1994年—1999年,受财政体制调整、宏观政策收紧、煤炭资源枯竭等因素影响,焦作经济发展增速趋缓,财政收支矛盾凸显,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由1994年的142.5亿元提高至1999年的204.3亿元,增速由23.1%递减至-13.5%,年均增长8.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虽由1994年的5亿元提高至1999年的8.7亿元,但增速由48.8%递减至-24.7%,年均增长11.7%,工业税收占税收总额的比重由87%下降至82%。

  (三)经济快速发展期

  2000年—2007年。在世纪之交的2001年12月,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从此融入经济全球化,搭上了这趟发展班车。在工业转型、第三产业拉动、农业税取消等多重因素影响下,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地区生产总值由2000年的219.7亿元提高至2007年的823.9亿元,增速由8.7%回升至17.0%,年均增长15.0%,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10.4亿元提高至46.5亿元,增速由18.8%回升至24.8%,年均增长23.9%。

  (四)经济高质量发展期

  2008年起,受世界金融危机、中美贸易摩擦、环保管控等多重因素影响,焦作出口型企业、能耗性企业生产经营面临较多困难,2013年以来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常态。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由2008年的971亿元提高至2022年的2234.8亿元,年均增长6.4%,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2008年的49.2亿元提高至2022年的169.6亿元,年均增长9.2%。

  近年来,焦作市落实市第十二次党代会安排部署,经济呈现持续向好发展态势。2021年,负重前行,突出重围;2022年,务实重干,拔节起势;2023年,制定了争先进位、蔚然成势的计划,树立了2024年持续进位、形成优势的目标,争取再用3~5年,重返并稳定在全省第一方阵。

  二、焦作经济高质量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结构不优。2022年,焦作三次产业比重为6.5∶40.5∶53.0,二产占比分别高于全国0.6个百分点、低于全省1.0个百分点,三产占比分别高于全国0.2个百分点、高于全省4.0个百分点。一是从工业看,新旧动能转换程度不高,全市工业倚重倚煤的格局仍未改变。二是传统工业占比较高,产品附加值低,高负税行业少,受经济波动冲击大,稳定性差,增长慢,这是制约焦作工业税收乃至整体税收增长的重要因素。三是从重点企业来看,受财政补贴退坡、原材料价格上涨、主营产品售价下滑等影响,税收下降较多。

  (二)科技创新引领支撑作用不强。一是科技创新投入不足。2021年焦作全社会研发投入34亿元,占 GDP比重为1.6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43%)0.82个百分点,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75%)0.14个百分点。二是缺乏高端研发平台。焦作本土没有国家级的大院大所,多年来仅争取到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3家。三是产业基础研究能力薄弱、重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给率不足、关键零部件与关键基础材料对外依赖性强。四是高层次创新人才数量少,引进创新人才的数量和结构层次与发展需求不相匹配。

  (三)项目建设拉动作用不强。一是项目引领性不强,缺乏基地型、龙头型项目。二是项目前期工作不充分,导致落地难、推进慢。三是资金、用地等要素瓶颈制约仍然比较突出。四是新建项目数量减少。五是新建项目见效慢。部分新建项目自投产以来,长期处于有产值无税收的状态。

  (四)房地产业、金融业等第三产业贡献较低。2022年第三产业税收49.5亿元,同比下降9.8%,占地方税收的比重仅为49.5%,较2021年下降3个百分点。一是受土地市场低迷影响,房地产业开发和销售强度不足。二是金融业发展低迷。2022年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3.9%)增长0.9%,比全市GDP增速低2.4个百分点。

  (五)部分收入项目大幅下滑。一是土地收入减少较多。2022年,土地收入仅完成53.8亿元,同比下降38.5%。二是非税收入执收不足。2022年,全市非税收入中专项收入5.1亿元,仅完成年预算的68.6%,同比下降34.6%;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2.5亿元,仅完成年预算的86.2%,同比下降19.5%。三是中原银行吸收合并中旅银行造成减收。原应缴入中旅银行焦作总行的收入不再产生。

  (六)重大支撑性税源较少。一是市场主体数量较少。截至2022年年底,焦作纳税市场主体总数为13.3万户,居全省第13位。二是重点税源户不多。2022年,全市全口径纳税额在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226户。

  (七)土地出让程序不畅。一是土地市场培育机制欠缺。年度土地供应没有与中长期规划、城市更新、土地收支目标等有机结合,缺乏整体性、系统性安排和深化设计,制约了土地市场的活跃度。二是土地供应时效性不强。房地产企业拿地的黄金时间主要集中在前三季度,由于土地收益分享机制不完善,部分城区和单位配合度不高,造成土地收储时间过长,土地出让挂牌往往集中在第四季度,影响土地正常有序供应。

  三、推动焦作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与对策

  (一)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一是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突破供给约束堵点、卡点、脆弱点,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竞争力和安全性。二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个性化、多样化、不断升级的需求,扩大有收入支撑的消费需求、有合理回报的投资需求、有本金和债务约束的金融需求,形成完整内需体系。三是实现投资有回报、企业有利润、员工有收入、政府有税收,并且充分反映各自按市场评价的贡献。四是畅通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宏观经济循环,调整优化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关系和空间布局,确保经济平稳发展、不出现大的起落。

  (二)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一是打造“一城一都一基地”优势产业。打造中部新能源材料城、休闲健康食品之都、国家级汽车零部件特色产业基地。二是加快实施“2122”企业梯次培育“添翼计划”。三是转型升级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四是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快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推进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融合创新。五是推动工业企业绿色转型。加快实施“四化改造”项目,积极推动重点行业、重点区域工业布局调整,大力推进传统工业兼并重组和高污染企业退城入园。六是健全有利于优化产业布局的制度环境。构建高质量制度供给体系,聚焦基础性、公共性和关键性领域,定规则、定标准、定原则。七是强化现代化产业体系要素支撑。加强人才、原材料、资金、土地等保障。

  (三)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是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科技投入体系和科技成果评价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着力培育创新文化。二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培育。鼓励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推动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培育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三是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支持企业联合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共建需求对接、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开展技术定制、测试检验、中试熟化、产业化开发等,助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四是提升科技创新平台能级。发挥好市产业技术科学院“五链耦合”平台作用,争创更多省级产业研究院、中试基地、重点实验室、产业创新中心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五是支持科技攻关,努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难题。六是强化人才支撑保障。围绕产业发展需要清单式引进一批高精尖人才,以人才激活高质量发展。七是形成开放创新生态。进一步加强科技交流合作,加强对研发机构和重点实验室的引进,与焦作企业、高校及研发机构结成创新联合体,围绕产业链关键环节与重要节点的关键共性技术进行合作研发。

  (四)全力推动有效投资。一是坚持“项目为王”理念。坚持科学谋划项目,依法、规范、阳光推进项目实施,积极稳妥扩大有效投资。二是把准主攻方向、壮大产业集群。把项目建设重点聚焦到“356特色产业集群”发展上,瞄准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现代化工、绿色食品等优势产业和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三是实施扩大有效投资重大项目攻坚计划,落实全流程项目推进机制,以更多实物工作量拉动有效投资。四是用好推进有效投资重要项目协调机制,统筹用好各类资金,强化土地、用能、环评等要素保障,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建设。

  (五)加快推动消费升级。一是深挖消费潜力。聚焦重点时段、重点领域、重点人群和新业态,深度分析消费结构和趋势,制定更具针对性的促消费政策措施,积极开展节庆促销、活动展销、电商直播等活动,释放市场消费热情。二是创新消费场景。提质扩容传统商圈,提档升级商业街区,培育壮大“夜经济”,点燃城市“烟火气”。三是提振市场信心。认真落实减降缓免退补等暖企政策,加速消费市场复苏回暖,全力帮助商贸企业纾困解难。四是全面扩大居民消费。落实首套房贷款支持政策,建设长租房市场,激活房地产市场,发放新能源汽车、家电、智能电子产品、成品油等消费券,促进大宗商品消费,聚焦高能级文旅的任务和内涵,持续推动文旅产业、文旅文创项目上台阶、上层次,不断增强城市知名度、美誉度,全面促进消费扩容提质。

  (六)加快对外开放步伐。一是站位全国、放眼世界,进一步强化产业发展研究,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持续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二是高水平融入国家和省重大战略。全方位融入中部地区崛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深化与长江经济带、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通关合作。三是紧盯进出口龙头企业,“一企一策”主动提供服务支持,充分调动外贸企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四是放大德众保税物流中心、国家级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等外贸平台优势,引导企业积极拓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RCEP成员国等市场,持续扩大出口规模。五是精心谋划准备,强化政策激励,积极参加境内外重点展会和经贸对接活动,推动企业组团走出去拼抢新订单、开拓新市场。六是做大做强现代物流,整合运输企业资源,建设物流园区,与郑州国际陆港、河南机场集团及沿海港口对接。七是促进外贸稳规模优结构,推动货物贸易优化升级,创新服务贸易发展机制,更大力度支持海外仓建设。

  (七)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一是健全监管机制,创造公平公正法治环境。健全新型监管机制,完善营商环境法规体系,全面落实“非禁即入”。二是降低企业成本,构建要素高效配置市场环境。着力降低企业要素成本,切实解决企业融资问题,大力优化人力资源配置,集聚高端创新资源。三是深化数字赋能,打造智慧便捷政务环境。加大涉企事务数据分析,全链条简化线上审批流程,积极探索智能服务。四是营造多元开放环境。加大知识产权和外商投资合法权益保护力度,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完善商事纠纷解决机制,畅通开放通道。五是聚焦打造“六最”营商环境,深化“万人助万企”活动,坚持结果导向,对照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统筹抓好“一件事一次办”、“有诉即办”、“交房即交证”、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审批事项免证可办等重点工作,持续开展“亲清面对面”,大力整治“中梗阻”。

  (八)提升财政保障能力。一是加强重点税源征管。财政与税务部门密切配合,摸排重点税源企业财税数据,加强重点税源分析与监控,强化涉税信息研判利用,完善收入征管机制和措施。二是围绕重大项目建设抓增收。抓住中央扩大财政支出规模、扩大专项债券项目投资以及焦作扩大重大项目有效投资等契机,围绕项目建设投资统筹组织收入。三是积极开展综合治税。加强综合治税管理,对疑点企业进行纳税评估,对建筑业、房地产、金融业等开展税务稽查,堵塞征管漏洞,确保“颗粒归仓”。四是加强非税收入征管。加大非税收入征缴力度。落实非税收入专管员制度,挖掘非税收入潜力,确保应收尽收。

  九)做大做强县域经济和城区经济。一是全面落实省直管县财政体制,优化市与城区财政分配关系,按照“多予、少取、激励、约束”的原则,将发展县域和城区经济聚焦到打造特色产业上,推进县域和城区经济高质量发展。二是建立健全市与县(市)区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激活焦作城区经济对医疗、服务、教育等服务消费的升级需求,进一步激发城区经济消费能力。三是支持乡镇特色农业、特色旅游等消费基础设施建设,打通新零售向县域经济的渗透渠道。

  (十)优化健全土地出让制度。进一步调整完善市区土地出让收支管理体制,激发各方积极性,保障市区两级利益平衡。一是改革收储出让模式。鼓励社会力量采取市场化方式,协助开展土地收储工作,提高收储土地供应率。二是加快收储资金周转。土地收储资金周转原则上不超过半年,土地征迁按土地收益10%实行奖罚机制,预拨部分奖励资金和征迁资金,促进土地征迁工作高效实施。三是强化土地供应管理。做好年度土地收储和出让计划,优化土地供应结构,促进土地正常有序供应。

  (十一)建立招商引资财税贡献评价机制。一是坚持精准招商,聚焦重点企业、重点行业、重点区域,以建链延链补链强链为主线,梳理招商引资线索,搭建招商信息平台,建立招引清单台账,实施系统、定向、精准招商。二是实行新建项目税收评价制度。完善招商引资评价体系,在引进项目前,由财税部门对项目的税收贡献情况进行评估,并跟踪反馈。限制引进资源消耗占用大,税收贡献小的项目,将有限资源优先配置到前景好、效益高、税收贡献大的项目上,使经济发展成果能及时转化为税收。三是建立产业园区领跑者激励机制。建立产业园区“亩均税收”激励机制,根据税收贡献分档给予奖励,纵深推进园区改革。

  (十二)大力盘活存量资产。加快推进闲置资源资产、僵尸企业和闲置用地处置,以公租房、廉租房、引沁灌区、广利灌区等存量资产项目为支撑,争取资产盘活贷,打通金融机构、平台公司、财政之间的通道,形成新的财税收入。实施新一轮国企改革,整合盘活国有资源、资产、资本和资金,加快打造千亿级投融资集团。

  (十三)打造平台经济。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平台经济发展的工作机制。二是强化政策支持,建立健全平台经济支撑体系。三是聚焦电商、物流、“5G+工业互联网”、四大怀药特色农产品生产流通等重点领域,建平台育企业。四是加强人才培养,强化平台经济人力支撑。五是优化发展环境,增强平台经济活力。六是强化监督管理,促进平台经济健康发展。

  (十四)强化调度督导。认真研判财税经济形势,紧盯年度目标,有效发挥财税工作机制和“1+10+N”工作机制双重作用,坚持日统计、周调度,以月保季,以季保年,压实县级主体责任,定期召开县(市)区收入调度会议,持续强化任务分解、调度督导,确保财政收入稳预期、有质量、可持续。

  现代化焦作建设已经进入全面起势崭新阶段,要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聚焦经济高质量发展,“拼”字当头、“快”字为要,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与量的合理增长,努力闯出一条具有焦作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

  (作者:单菊萍,河南理工大学太行发展研究院研究员;张许良,中共焦作市委党校副校长)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