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的和平发展价值意蕴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3-07-27 13:27

  现代化一般是指自工业革命以来,因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带来生产方式发生巨大调整,进而带动政治、社会、文化等领域产生深刻变革的历史过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身国情的中国特色。党的二十大报告系统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其中之一是“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并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写入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决定了中国不断追求文明交流互鉴而不搞文化霸权,决定了中国不会把自己的价值观念与政治体制强加于人,决定了中国坚持合作、不搞对抗,决不搞“党同伐异”的小圈子。

  因此,立足于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新征程,系统探讨中国式现代化和平发展的价值意蕴具有重要意义。

  一、和平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产生的内在根源

  理解中国为什么走和平发展道路,并且以其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深层原因,需要系统地透视中国独特的历史文明文化、社会制度和发展战略认知。

  1.扎根于崇尚和平的中华文化沃土。和平文化在中国历史上源远流长,其内涵博大精深。甲骨文和金文最早出现了“和”的文字记载,起初指声音的和谐,逐渐演化出和谐、和睦、和平等涵义。《周易》提出“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日月得天而等久照,四时变化而能久成,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观点,认为天与人是相通的一体,人类活动应该遵循自然本身的规律。“和”思想在儒、道、墨三家学说中均占有重要地位:儒家讲平天下、治天下、和为贵、和而不同,倡导王道仁政,反对霸道,追求“天人合一”的目标;道家讲和天下,无为不争,万物为一,不尚斗争,崇尚“道法自然”的美好理想;墨家讲兼爱、非攻,强调非攻备御并且通过行动践行和平思想。以“和”为核心的思想文化在中国代代相传、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

  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正是中国人民对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崇尚和平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先后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和平崛起、构建和谐世界等和平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为人类谋进步的使命与“尚和合、求大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系列重大外交政策理念,丰富和发展了新时代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思想。

  2.植根于源远流长的中华历史文明。中华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文明具有连续性的国家。历史上中国曾长期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但是从来没有殖民过别的国家。600多年前,明朝官员郑和率领船队七次下西洋,用“宝船和友谊”留下了中外文明友好交往的佳话。进入近代历史,由于清政府的腐败堕落和执行“闭关锁国”的政策,中国逐渐沦为西方列强欺凌侵略和掠夺的半殖民地国家。经历过帝国主义压迫和殖民侵略苦难的中国人民深深理解和平的重要性,更加坚定珍惜、维护和平的决心与信念。中国人民传承自身的历史文明基因,奉行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为核心的发展理念,走出了一条不同于西方殖民掠夺的现代化道路。

  3.服务于为人民谋幸福的国家制度要求。一个国家选择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本质上由其国家性质决定。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肩负着崇高使命,追求远大理想和具有博大世界情怀。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始终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作为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的国家性质决定了必须走和平发展道路。对内追求公平正义、共同富裕、社会和谐和对外主持公道、捍卫公理、伸张正义的和平发展道路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本质的具体体现。

  4.汲取于中国自身实践的经验总结。近代历史上,中国无数仁人志士向西方寻求现代化出路,但都遭遇挫折失败。中国共产党诞生后,中国的现代化事业才有了“主心骨”和“领路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始终坚持和平理念,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实践中形成了一系列关于和平发展的外交理念思想,例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三个世界”理论等。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外交目标,其首要任务就是建设持久和平的世界,推动各国共同繁荣则是发展的直接体现。2005年以来,中国相继发布《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新时代的中国与世界》等白皮书,将坚持和平发展道路载入《中国共产党章程》。2018年,我国把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写入宪法。

  5.映照于对世界局势和本国发展目标的认识。一个国家要实现现代化,必须善于把握和主动顺应世界发展大势。当前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各国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也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只有走和平发展道路才能赢得人心,走得通。同时,一个国家的国情决定其最终的道路取向。无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改革开放新时期,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走和平发展道路与维护和平稳定的发展环境始终是中国人民完成不同时期历史任务的现实需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但是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没有改变,如期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14亿多人口整体迈入现代化要求继续营造和平有利的外部环境。因此,我们必须立足基本国情,保持战略定力,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努力营造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

  二、和平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富内涵

  中国式现代化是独立自主、包容开放、互利共赢的现代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坚持独立自主。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始终顶住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阻碍与压力坚定不移地走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发展道路。中国始终主张各国都有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制度及发展模式的权利,坚决反对根据社会制度及意识形态异同决定与他国关系的亲疏。中国始终恪守不干涉他国内政的基本原则,倡导相互尊重、平等协商,走出了一条“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家之间交往新路。

  2.坚持包容开放。中国始终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断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致力于建立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更好惠及各国人民。中国坚持经济全球化正确方向,共同营造有利于发展的国际环境,共同培育全球发展新动能,在世界大局和时代潮流中把握前进方向、促进各国共同发展。

  3.坚持互利共赢。西方式现代化以资本为中心,通过掠夺世界财富实现了资本主义市场扩张。与此相反,中国有着与其他国家和平交往、互利合作的优良传统。历史上的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见证了中国与沿线国家地区开展商品贸易和人文交流的壮阔场景,当下中国通过“一带一路”与其他国家的合作交流继续彰显“丝绸之路”智慧,秉承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处理与其他国家的关系。中国不断深化与各国合作的内容,加大合作力度,实现各国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三、和平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革新了现代化实现模式、丰富了人类文明内容、推动了世界经济增长,展现了中国的大国担当和推动世界秩序向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1.革新了现代化的实现模式。西方现代化在推动人类发展和文明进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也导致“中心—边缘”国家之间的“发展鸿沟”越来越大。中国式现代化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展现了新的现代化图景。中国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贯彻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不断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力;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主动融入世界发展大格局。和平发展的中国现代化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借鉴。

  2.丰富了人类文明家园。中国式现代化使中华文明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为世界和平繁荣和人类发展进步贡献更多中国智慧。中国式现代化继承和发展“和衷共济”的中国文化基因,超越了“文明冲突”的思想束缚和“零和博弈”的思维陷阱。中国倡导“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的价值理念,走出了一条“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家交往新路,使世界文明百花园姹紫嫣红、馥郁芬芳。

  3.促进了世界经济健康发展。近十年来,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到38.6%,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中国已成为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推动RCEP生效实施,举办国际进口博览会等平台同各国分享发展机遇。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年来已达成3000多个合作项目,拉动近万亿美元投资规模,为沿线国家创造了42万个就业岗位。全球发展倡议已得到100多个国家和多个国际组织支持,为加快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重要助力。中国式现代化促进了世界经济增长和均衡发展,点燃了各国实现现代化的信心。

  4.展现了大国的担当精神。中国是迄今全球唯一将“坚持和平发展道路”载入宪法的国家,是派遣维和人员最多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是五核国中唯一承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国家。中国积极参与朝鲜半岛、伊朗核问题等重点地区热点问题的政治解决,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中国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向遭受自然灾害的国家提供人道主义援助、派遣医疗救护队,积极参与政府间国际组织工作。面对“世界向何处去、人类怎么办”的时代之问,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着时代潮流和人类前进方向。面对全球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加重的挑战,中国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和全球安全倡议,为推动全球迈向平衡协调包容发展新阶段贡献了中国方案。

  总之,和平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把马克思主义现代化价值理念和自身国情相结合、接续奋斗和不断创新的重要经验成果。中国式现代化丰富和完善了世界现代化理论与实践体系,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也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

  【作者:谷合强,洛阳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丁新科,河南日报社;曹占伟,郑州工程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本文系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年度项目“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学理根据和国际认同路径研究(项目号:2022BKS028)”阶段性成果】


编辑:付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