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英:河南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着眼点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3-07-31 09:4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形成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县域是支撑国民经济、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单元,县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全面转型的迫切需要。

  河南省位于中原腹地,其县域占据着全省近九成土地面积、布局超过七成的常住人口、贡献着六成以上经济总量,加快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有利于推动现代化河南建设,助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部崛起等国家战略的实施。然而,河南省县域经济仍面临发展结构相对失衡、转型升级步伐缓慢、要素供给严重不足、资源环境双重约束、发展环境亟待优化等问题。需精准把握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着眼点,在创新驱动、产业振兴、城乡融合、绿色发展、营商环境优化等方面加大建设力度,推动县域经济“成高原”。

  一、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提升县域创新水平

  加快引进、培育创新人才,注重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县级人民政府应当探索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引进政策,完善薪酬待遇、住房补贴、随迁子女入学和家属工作安置等配套保障措施,吸引集聚高层次人才和团队投入本地区创新建设。主动抓好各级教育,尤其是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甚至高等教育,鼓励人才积极考取技能证书,持证上岗,为县域培养大批专业型、应用型科技人才。打造和遴选一批当地优势科创团队和高素质人才队伍,形成创新“领头雁阵”。同时完善考评激励机制,对有突出贡献的科研人员给予丰厚奖励,提高科研成果收益分配比例,提升科研人员开展创新活动的积极性。

  多方筹集利用创新资金,保障创新资金投入水平。各县应积极发挥财政和金融在创新资金支持方面的“双轮”驱动作用,一方面,政府要保障科技支出在财政总支出中的占比,对小微企业和高技术企业提供必要的创新补贴。另一方面,鼓励当地金融机构实施科创扶持,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开展低息贷款政策,缩短企业融资周期,降低融资成本,以便投入更多资金开展研发创新活动。同时要确保创新资金的使用流向正确,注重基础研究和培育原始创新能力,主动融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保障所筹资金优先用于核心技术攻关、对接国家和河南省战略需要的系列研究中,提升资金利用效率。

  主动管好用好创新平台,促进创新生态良性循环。要持续推进“一县一省级开发区”布局建设,发挥高新区在创新平台支撑中的核心作用,加强区内产学研合作,促进知识和技术的溢出,提高创新成果产出水平。同时主动学习借鉴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成功经验,实现各县高新区间联动发展,增强合作创新水平。积极培植国家创新型示范县、知识产权强县,优化创新驱动发展的政策环境,构建区域良性创新生态系统,增进各创新主体间的协同,实现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资金链等多链耦合,保障创新成果顺利转移转化。

  二、深入强化产业发展,因县制策实现产业振兴

  保障粮食安全,稳住农业“基本盘”。各县要牢牢守住耕地红线,推进高质量农田建设,培育新型农产品品种,提升农业机械化、现代化水平,增强农业发展韧性,确保粮食稳产增产。推动建设豫东粮仓核心区,探索建立新型现代化农业示范区,鼓励试点“智慧农业”、推进“绿色农业”,开办“家庭农场”,延伸农业全产业链,推动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

  转变发展方式,推动工业全面转型。利用好产业集聚区这一重要平台,围绕食品、装备制造、电子、汽车、新型材料等优势产业,加快传统产业形态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实现产业集聚区“二次创业”。加快推动工业低碳转型,依靠绿色技术创新手段更新改造生产设备、改良产品生产工艺,逐步淘汰高能耗、低效率部门,提升产业清洁属性。着力打造区域前沿智库和工业创新服务综合体,不断推动产业链向中高端迈进,延伸主导产业、推广特色行业、培育龙头企业,提升整体工业发展质量效益和持续竞争力。

  立足资源禀赋,提质发展第三产业。利用好区位优势布局发展物流业和外贸行业,推动构建“双循环”,在扩大内需的同时增进对外交流合作。河南诸多县市保留着历史古迹,要立足文化优势发展文旅产业,推出具有纪念意义的系列周边,对中原优秀传统文化加以传承和保护,打造县域特色品牌。对于产业发展综合水平较高的县域,还应聚焦战略性新兴行业和高科技产业,瞄准产业曙光发力,先行先试,做出示范。

  三、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夯实共同富裕的关键支撑

  着眼城乡发展现实矛盾,多路径平衡城乡收入差距。要将“三农”问题始终放在工作首位,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流入新农村建设,推行支持新农村发展的财税、金融、土地政策,鼓励发展农村电商,培育“互联网+农业”的新型发展路径,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激活农村经济,增加农村居民经营性收入。破除城乡间要素流动壁垒,消灭就业歧视,为农村人口提供更多就业机会,提升工资性收入。同时加快在农村普及数字普惠金融,拓宽农户融资、理财渠道,辅助增加农村居民理财性收入。

  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进城乡公共服务统筹衔接。促进发展要素、各类服务更多下乡,以乡镇医院、卫生院建设为切入点,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水平,优化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实现城乡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的均等化。加大农村教育投入与扶持力度,合理布局建设优质中小学及幼儿园,改善乡村教师的福利待遇,并充分借助数字网络技术增加部分线上教育,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升城乡交通通达度,修缮农村道路,投放充足的城乡客运班车,规划设置必要的站点,构筑畅捷的县域城乡交通网络。

  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升城乡融合互促水平。统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聚焦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全面落实取消城镇落户的相关限制性政策,保证户口迁移政策普遍放开放宽,实现城镇落户零门槛,提升户籍人口城镇化水平。科学规划部署“筑巢引凤”工作,以和谐的农村人居环境、扎实的制度保障、优厚的福利待遇吸引更多大学毕业生入乡、农民工返乡、企业家来乡,投身新农村建设,营造城乡融合互促、城镇辐射带动乡村的繁荣局面。

  四、稳步推进绿色发展,多措并举加强生态保护

  努力平衡环境—经济矛盾,坚持绿色生产。农业生产过程中要选取最佳作物种植模式,合理利用农药、化肥,定期清理田间废弃物,打造绿色农田,发展生态农业。在工业发展中要注重调整经济结构和能源结构,加大工业污染防治力度和对工业绿色发展重点项目支持力度,培育发展新动能,建设绿色低碳园区、工厂,树立一批绿色制造先进标杆,形成“以点带面”的示范效果。

  协力提升居民绿色素养,倡导绿色生活。各县政府环保部门以及公益环保组织要时常开展环保专题讲座,借助互联网、移动通信等信息媒介推送环保新闻,制作环保主题的展板与横幅,全方位、多覆盖地普及环保知识,增强群众环保意识。县域居民也要积极响应绿色号召,把人与自然看成命运共同体,贯彻好绿色生活和绿色消费的理念,环保出行,减少废气污染排放,提升空气质量,共同打造生态优美的居住家园。

  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模式,实施绿色管治。将绿色发展纳入地方经济考评体系,组织学习借鉴栾川县等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建设经验,继续培育壮大生态县规模数量。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保障四大水系的涵养治理、黄河湿地等重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恢复、小浪底水利枢纽等重大工程的持续建设。还要尊重公众环境问题知情权,完善公众参与方式,提高公众参与环保监督的便利性,政府、公众、企业要形成合力,政府进行适度的环境规制、公众采取必要的环境监督、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模式。

  五、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厚植县域经济发展土壤

  打造便企利民的政务环境,全面提升公职人员服务水平。持续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县委县政府带头、各行政单位职能部门积极响应,以公众满意度为标尺,对各自职责和服务内容做出行政审批程序和办事服务模式的优化,缩短业务办理审核时间、减少材料和环节,做到“一次清楚告知,无需重复跑腿”。并借助互联网、大数据等新型数字技术手段,实现部分业务的线上办理,提升服务集约化水平。同时要强化规范企业和政府间的行为,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杜绝企业寻租、政府腐败现象。

  营造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充分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活力。贯彻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要求,清理和废除妨碍要素充分流动和市场公平竞争的做法规定,严格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加强事前管理。建立健全社会征信体系,设置个人和机构信用档案,将失信人员和失信行为拉入失信惩戒名单,对其参与生产经营、消费投资等行为做出必要限制,提升全社会信用水平。同时积极组织企业讲座,强化企业管理运营,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增强企业守约践诺意识,维护规范有序的市场秩序,激活县域经济“一池春水”。

  构建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持续加固营商环境法治保障。增强县域内普法力度,努力实现全民知法懂法守法用法,同时提升当地司法效率,缩短案件审理、判决时效,提升案件审结率。以法治手段严格整饬县域营商环境,严厉打击侵权、垄断、制假贩假等各类违法违规行为,切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还要拓宽群众参与法治监督的渠道和手段,增强执法外部监管力度,共同营造公正的县域法治环境。

  【作者:王淑英,郑州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李帅,郑州大学管理学院企业管理专业2021级研究生  本文系2022年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重大招标课题《新发展阶段河南省高等教育结构体系优化研究(2022JKZB01)》阶段性成果】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