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新时代人才培育 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3-07-31 13:31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我们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高校作为育人的主阵地,要切实扛起人才培养的责任,担负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一批批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一、我党历来重视人才工作

  人才工作从古至今都受到极高的重视,我国古代有“重德轻才”“重才轻德”“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人才观,现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也表现出对人才工作的高度重视,对中国古代以“任人唯贤”为核心的传统人才思想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形成了新时期的人才观。

  早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就曾提出人才是支撑现代化实现的重要基础,提出要重视知识、重视人才,并且主张全面恢复高考和研究生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大批人才,激发了各方面人才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极大地推动了社会主义的发展。随后,江泽民同志提出“人才是第一资源”的重大命题,并且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都要着眼于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和人才总体需要,紧紧抓住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用好人才三个环节,大力实施人才战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在河北正定任职期间就曾提出要不拘一格任用人才,并颁布了《树立新时期的用人观点,广招贤才的九条措施》,为正定社会发展打开了新局。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的重大判断,作出全方位培养、引进、使用人才的重大部署,推动新时代人才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强调要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推动人才队伍结果不断优化、效能不断增强,标志着我国人才工作进入一个新的历史起点。同时,十八大以来,也对人才强国建设提出了“八个坚持”,深化了对人才事业的认识。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将科技、创新、人才三者统一起来,把人才问题放在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表现出对人才一如既往的重视。

  二、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

  德行教育贯穿我国教育事业的始终,毛泽东曾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从此以后,党和国家的政策文件中就旗帜鲜明地提出要坚持人才培养的社会主义方向。在之后的各种提法中,“德”永远被放在首位,表现出对品德的高度重视。进入新时代,面对西方思想文化的冲击和意识形态领域的激烈斗争,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十八届三中全会继续提出,坚持立德树人。司马光在著名的《才德论》中曾提出“才资德帅”的人才观,主张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我国教育事业的“立德树人”方针或许也照应着古人的智慧。

  课程是育人的载体,课程育人是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总书记的话提出两点要求,一是要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二是要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相结合。高校在深入落实立德树人的过程中,要牢牢把握以上两个基本落脚点,以思想政治课程为主,让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发力,释放课程育人的最大潜力。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把思政课放在国家战略全局的高度予以对待,重视课程思政的建设,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及时纠正学生成长的航向,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路线前行。青少年阶段是人生成长的黄金阶段,这一时期,学生心智逐步走向成熟,在这一关键阶段,要发挥课程的重要载体功能,加强对学生的四史教育,让学生理解党的百年历程的艰辛与不易,厚植学生的爱国情,激发学生的报国志,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梦入脑入心,培养历史主动精神,鼓励学生将个人价值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之中,在实践中见世面、经风雨、长才干,不断向下扎根、向上生长,早日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书写“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的时代华章。

  教师是育人的主体,教师在立德树人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总书记提出要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广大教师要厚植家国情怀,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党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仰,学深悟透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深刻内涵,主动学原理、悟思想,用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先进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清醒,做到知行合一,只有自己信仰坚定、内心笃信,学生才会真听真信,才真正能发挥思政课培养学生理想信念的作用,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同时,教师要有宽广的视野,多涉猎其他学科知识,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库,做到常讲常新。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局势,学生在接收信息时难免会把国际国内情况相联系,可能会产生困惑。这就要求教师用自己的理论知识为学生答疑解惑,利用国内外案例对比,在比较中回答学生的疑惑。帮助学生正确看待国内外形势,正确看待我国发展历程中的曲折和成绩,认识到道路是曲折的但是前途是光明的,社会发展就是一个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的过程,要坚定对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同时,正确看待国外思想,要加以鉴别地吸收利用,不能照单全收,引导学生利用矛盾分析法解决生活中的疑问,抓住问题的关键,认清事物的性质。此外,教师还要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教师品德作风会影响学生的行为,广大教师要立德修身,涵养高尚品格,重视师德师风建设,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广大教师要扛起教育的大旗,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

  三、加快当前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当今世界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培养质量的竞争。我国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优势地位,必须抓住人才培养这个关键。党的二十大提出“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充分彰显了党对人才工作的重视,对人才自主培养的决心和信心。高校要发挥人才培养高地的作用,牢牢把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培养目标,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重视人才培养,尤其要重视本科生人才培养,坚持“以本为本”,着力培养高质量现代化人才,为强国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

  重视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基础研究是核心,是实现技术创新的关键,近年来国家呼吁高校加大对基础研究人才的培养。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高校要重视基础学科建设,提高对数学、物理、生物等基础学科的重视程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加强对基础研究人才的培养,加强通识性教育,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加强基础理论教学,重视工程基础理论的讲解,为科技创新打牢理论基础,为高精尖技术突破储备人才。唯创新者进,唯创新者强,基础研究是创新的关键。当前世界的竞争愈来愈激烈,主要集中于高技术领域,国际竞争的核心在于人才,关键在于创新型人才。高校要主动创造条件,让本科生尽早进实验室、尽早参与课题,培养动手动脑能力,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科技园、大学生科技孵化园等平台的积极作用,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勇于突破,同时,营造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减轻学生创新创造的束缚,鼓励学生多参与大学生创业创新大赛、挑战杯等赛事,以赛促学,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和实操能力。我国目前面临许多“卡脖子”技术难题,半导体、芯片、生物技术、量子物理等领域需要大量的青年才俊积极开拓,我国正在由创新大国向创新强国转变,国家发展需要大量科技人才的支撑,社会进步呼吁更多青年人成长成才。

  改革高校课程体系。高校课程设置应以国家需求为导向,高校应走在社会前列,引领社会发展。但是目前,我国存在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学科发展落后于社会发展等突出问题,这就导致企业“用工难”与学生“就业难”并存。要解决这一难题,必须从课程改革入手。早在2018年教育部就召开专门会议,讨论本科生人才培养问题,这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就高等教育召开的一次专门会议,会议指出我国高校存在课程设置不合理的问题,随后出台两个文件,指导高校“双一流”建设和本科生培养工作。2019年我国实施“拔尖计划2.0”和“双万工程”,全面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旨在提高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新一轮产业革命和技术革命加速演进,高校要牢牢抓住社会发展前沿,积极推动课程改革,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合理增减课程,进行动态调整。昔日的高通事件、孟晚舟事件,直击我国高科技核心技术发展的痛点。芯片是国家高科技发展的心脏,芯片产业的发展关乎高科技产业的前途和命运,大量事实证明,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我国芯片研发仍然与世界发达国家存在很大的差距,高校要加大芯片研发相关课程的设置,提高课程占比,为芯片事业发展提供人才。粮食安全近年来被频繁提及,我国是粮食大国,总书记提出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要藏粮于技、藏粮于地,这就要求加快农业育种步伐,加强新种子研发速度,筑牢我国粮食安全的堤坝。高校要积极推动课程改革,设置相应的专业呼应社会需求,以“互联网+”为基点,着力培养人工智能、脑科学、智慧城市、现代农业等领域的高端人才,抓住产业发展的风口,为产业变革输送大量人才,更好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人力支持。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当代青年生逢其时,重任在肩,施展才干的舞台务必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务必光明。党的二十大提出要把青年工作当成一项战略任务,要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引路人,高校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各级各类高校要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以引领社会发展为目标,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动态调整课程和专业设置,重视人才培养,探索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树立人才自主培养的信心,为强国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高质量人才,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作者:程有为,省社科院原历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陈亚楠,省社科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研究实习员  本文系河南省社科规划委托重点项目“任人唯贤的人才观及其时代内涵研究”(2022DWT020)的阶段性成果】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