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蕴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3-08-02 13:52

  摘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践逻辑相统一的产物,是在守正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方法论过程中形成的,在立场、观点、方法上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一脉相承。

  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蕴

  把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是中国共产党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唯物史观。从唯物论角度把握物质和意识的逻辑关系以及客观物质受动性和主观能动性的逻辑关系,从我国实际出发,既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没有变,在这一基本国情基础上又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这一先进政党以及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发扬斗争精神和历史主动精神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辩证法方面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正确处理好整体与局部、当前与长远、国内与国际等逻辑关系,提出公有制为主体、按劳分配为主体,坚持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有机结合、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和精神文明有机结合;在认识论方面,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坚持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通过实践获得认识的提升,上升为真理性的理论用来指导实践;在唯物史观方面坚持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相统一,始终坚持经济发展依靠人民群众,发展成果由人民群众共享。

  一、体现马克思主义唯物论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强调客观规律性第一,主观能动性第二。中国共产党人立足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最大国情,深刻汲取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借鉴但不照搬、吸收但不简单复制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合理因素,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路,进而形成了既不同于苏联计划经济模式又异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崭新形式。这种崭新形式主要体现在社会主义因素和市场机制的有机结合上,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市场运行机制相结合的经济,其中社会主义起着根本方向作用,是点睛之笔,既强调用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来引领和规制市场经济,克服市场缺陷,又注重发挥市场机制,借助市场力量为社会主义注入活力和效率,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既没有脱离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去抽象地谈论社会主义,也不离开社会主义而陷入对市场经济的迷信,在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两大元素的有机结合与良性互动中,开辟出传统计划经济和现代市场经济所不具有的崭新形态和独特体制机制优势。

  在运行机制上,实行两大结合。一是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的有机结合。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地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政府的宏观调控既有所为又有所不为,在培育市场要素、完善市场体系方面取得长足进步,取得了积极效果,市场机制活力得到了进一步迸发。二是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和精神文明的有机结合。既有有力的法治保驾护航又有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营造氛围,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都要抓、都要硬,体现了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能动的促进作用。

  二、彰显马克思主义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任何客观事物都是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作为现代市场经济的一种独特而崭新的形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遵循和适应价值规律的要求和供求关系的变化,企业在市场经济活动中也要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有着统一开放的现代市场体系、健全的法律制度等能够反映和体现市场和市场经济本身所具有的一般特征和规律。从特殊性看,我国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老祖宗没有讲过,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没有干过,既不是演化于传统,也不是引进于外来,更不是嫁接于西方,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既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同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经济,是以公有制为根基,以按劳分配为导向,以人民为中心,以共同富裕为目标,以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为目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设想的未来共产主义社会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模板,不是简单延续我国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母版,不是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再版,更不是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翻版,而是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国情和实际的鲜活原版。

  在经济基础上,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一方面,公有制主体地位是确保市场经济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的基石,抓公有制这个主体,就抓住了事物的主要矛盾,就能够有效驾驭多种所有制,防止走向两极分化的邪路。另一方面,基于我国生产力发展实际,又提出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避免了走单一公有制的老路。在收入分配上,强调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按劳分配体现了社会主义导向,多种分配方式并存防止了走平均主义的老路,既能够把握发展方向又激发出市场活力。

  三、反映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国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中逐渐开辟出的一条全新的经济,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具有独创性的伟大创造。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还要不要、能不能搞市场经济,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供参照和借鉴。中国共产党对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制度下要不要发展市场经济也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经济建设上没有经验,采取以苏为师,实行计划经济体制,随着苏联模式出现弊端,我国提出以苏为鉴,并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但由于国内外因素的影响,始终没有从体制机制上完成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深刻总结改革开放前三十年经济建设的经验和教训,把之前已经提出但没有做的正确观点,在改革开放中“做起来”且得到发展,把之前“没有做好的”经实践证明正确的思想认识,在改革开放中“做好了”并有所发展。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指出要重视价值规律的作用到党的十二大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从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到党的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表明我们党对计划与市场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化。从20世纪80年代末国内国际环境深刻变化下市场经济受到质疑,到邓小平同志南方重要谈话对于计划与市场定位的科学解答,极大地解放了思想,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从党的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党的十五大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表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进一步深化。从党的十六大提出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再到党的二十大提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对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战略部署,彰显出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不断丰富和发展。可以说,这些对于计划和市场、公有制与非公有制、政府与市场的科学认识和重大判断都是在实践基础上逐渐展开并得到了实践检验的。

  四、遵循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资源配置的决策权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中不同的是,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强调的是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以人民为中心,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经济。劳动人民既可以平等地从事各种经济活动,也有权选举自己的代表,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决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和改革政策,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区别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又一显著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充分表明,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主体。无论是计划和市场的关系在认识上每一次的突破和发展,还是政府与市场的定位在实践上每一次的深化和完善,无论是基本经济制度和市场机制结合上每一次的经验创造和积累,还是对市场内在规律的总结和把握,无不来自亿万人民的奉献和智慧。从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到经济特区的中国速度再到现代化产业体系中群众的无穷智慧,人民群众始终是时代的积极参与者和创造者。在奋斗目标上,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追求公平正义和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既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指向,也是不同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原则。

  【作者:马凯,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 本文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河南研究中心资助项目“政协协商同政党协商的衔接研究”(项目编号:2023ZXLL007)阶段性成果;2022年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进路研究”(2022BDJ012)阶段性成果】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