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思宁:以创新要素支撑河南省未来产业发展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3-08-08 13:57

  未来产业,是指基于前沿重大科创成果形成的前瞻性产业,具有高成长性、强融合性、高技术密度等典型特征。面对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未来产业已成为重塑区域竞争优势的角力点。AI、区块链、高密度材料、生物医药等未来产业细分技术领域与我省新的经济增长点高度重合,抢滩布局未来产业是实现“优势再造”“换道领跑”的关键一招。河南省委、省政府制定并发布《河南省“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规划》,围绕“无中生有”“有中育新”“优中培精”三大路径,聚焦六大领域重点发力,争创国家未来产业先导试验区。

  一、创新要素对未来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颠覆性科学技术创新是未来产业的动力源头。未来产业最大特点是以“从0 到1”的颠覆式技术创新为成长驱动力,而非渐进性的创新升级。代表前沿新技术方向的未来产业往往在基础理论研究强、科技创新基础好、创新主体积极活跃、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萌芽,进而创造出新的发展动力,衍生新业态、新模式、新消费、新载体,拓宽发展经济新边界。

  高端创新要素汇集是未来产业的培育温床。发力未来产业是以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我省未来产业尚在萌芽阶段,潜能巨大但规模小、市场力弱。与过去依赖于土地、资源、劳动力等要素的传统产业相比,创新要素对未来产业发展起支撑作用。人才、知识、技术、数据、金融、企业家精神等创新要素自由流动的生态是未来产业创新活动赖以存续的“阳光”、“空气”和“水分”。

  集成创新机制是未来产业的发展要求。从发达国家及国内先进省份的发展路径看,未来产业有赖于政策体系创新。既有产业政策、人才知识、科研文化、财政金融、组织服务等“软件”创新,又包含新基建、技术工艺、设备装置、经济基础等“硬件”升级,为“幼小化”的未来产业“保驾护航”。

  二、创新要素助力河南未来产业发展

  创新产业项目发展迅速。2022年数字经济对河南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70%,数字产业化规模突破2800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分别为25.9%、12.9%,产业结构明显优化。超聚变服务器产值突破230亿元,洛阳石化乙烯、比亚迪汽车、宁德时代新能源电池等项目落地生根。

  创新企业建设不断优化。过去五年河南新引进世界500强71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万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2.2万家。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达到52%,研发经费突破1100亿元。2022年河南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7家,成功创建了30个“单项冠军”。

  创新载体建设提质增效。2022年河南国家重点实验室增加到16个,国家级高新区9家,并拥有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315个,其中国家级99个,省级以上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1082个,其中国家级49个。2022年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元。

  新型基础设施迈向正轨。2022年河南5G基站总数超过15万个,实现乡镇以上和农村热点区域5G全覆盖;建成4个超大型数据中心、84个中小型数据中心;初步建立起“1+37”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认定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培育对象38家,建成智慧工厂和智能车间919个,打造智能制造标杆企业44家,全省上云企业达到17.3万家。

  创新人才高地逐渐收获。打造“老家河南”引才品牌,实施“1+20”一揽子人才政策。2022年河南引进海内外博士以上高层次人才2950人,其中全职引进院士3人,国家杰青3人,长江学者1人,全省创新发展的土壤正在加快孕育优化。

  三、河南未来产业布局初见成效

  1.量子信息。我省加快建设量子通信城域网、研发创新中心、应用示范基地,引进国科量子等头部企业建设郑州星地一体量子通信枢纽。以河南省量子信息与量子密码重点实验室等机构为抓手,积极探索量子安全移动办公、量子安全财政支付等创新应用。

  2.氢能与新型储能。新乡高新区建成我省唯一的氢能产业园,郑州成功入选国家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河南在汇聚豫氢能源、正星科技、豫氢动力、氢璞创能等重点企业的基础上,将着力打造“一轴带、五节点、三基地”的郑汴洛濮氢走廊。

  3.类脑智能。河南AI智能产业在图像语音、家居平台、医疗辅助等领域具备优势,AI软件等核心产业规模已达50亿元。依托中原动力、河南讯飞、郑州科慧等优势企业打造郑州、洛阳、新乡类脑智能产业集群。

  4.未来网络。2020年河南省区块链产业联盟在郑州成立,包括河南区块可信链技术研究院、中原工学院前沿信息技术研究院等110家单位,并涌现出中盾云安、盛见网络等一批企业。2021年河南省已完成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建设。

  5.生命健康。河南拥有血液制品龙头华兰生物、体外诊断试剂和仪器领域主力厂家安图生物、兽用疫苗龙头普莱柯等优势企业。河南基因检测技术应用示范中心是首批27个国家级应用示范中心之一。周口郸城、濮阳南乐等生物新材料产业园建设也取得显著成效。

  6.前沿新材料。我省拥有郑州磨料磨具磨削研究所、洛阳特种材料研究院等科研机构,在尼龙、铝材、六氟磷酸锂、金刚石等领域具有比较优势,在多晶硅、碳基新材料、特种金属、第三代半导体等领域持续发力。在平煤神马、多氟多、中南钻石、黄河旋风等头雁企业引领下,河南新材料产业规模成功突破4000亿元大关。

  四、河南未来产业面临的创新要素短板

  高水平技术攻关与应用转化力较低。我省未来产业技术应用尚在初期探索阶段,关键技术、材料、零件、设备等“进口依赖”问题短期难以解决;科研成果“半成品”率较高,“图纸”到“现实”的“最后一公里”实用化水平低,新产品的种类和迭代速度滞后于市场。

  高能级创新载体与平台支撑不足。我省未来产业供应链平台、工业互联网平台、质量检测平台、产学研信息交流平台等都较为欠缺。相较武汉获批成为第五个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数量位列全国第四,合肥、西安获批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河南尚未有城市入围国家科技中心。

  高层次创新团队与人才短缺。河南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人才比例较低,缺少高精尖技术人才和跨界复合型人才。教育链与产业链之间未有效衔接,与企业人才需求脱节。未来产业细分领域专业课程开设少,院校培养周期滞后。

  高品质未来产业集群尚未成型。河南未来产业链初步搭建,形式较为单一,整体分布离散,尚未形成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的良好局面。产品多数陷入“高端市场突破难,低端市场差异少,恶性竞争价格低,产品质量提升慢”的困境。如新材料产业仍以基础原材料或中间体为主;电子制造多是OEM形式。

  高效能产业创新生态远未形成。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壁垒”仍在,技术成果交易市场发育迟缓,信息交流不畅,配套服务欠缺,风险评估能力弱等因素导致省内多数创新技术成为“沉没成本”。近年来像安徽连续举办中国(合肥)类脑智能高峰论坛,签约落地一批类脑智能项目,相比我省则缺乏此类氛围。

  五、以创新要素支撑河南未来产业发展的相关建议

  引培高能级创新平台,吸引高端要素集聚。争取国家级平台在河南落地。持续完善河南省未来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未来企业库和研发机构库。统筹协调未来产业基础硬件、数据库、研究平台、信息平台的整合部署,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

  聚焦本土优势领域,加强科技创新攻关。围绕产业链、创新链关键环节,编制技术攻关图,采取“揭榜挂帅”等形式,在六大未来产业攻克一批“卡脖子”技术。如石墨烯、氢燃料电池、新靶向药、分子育种等。发挥河南人口市场优势,强化数据资源在未来产业技术与产品开发中的应用,如构建大数据训练库、开放云平台等。

  引培优质创新企业,打造未来产业集群。依托中国(郑州)产业转移系列对接活动,引培一批“独角兽”。秉承“项目为王”,开展“三个一批”规划重大未来产业项目,如着力在黄河鲲鹏计算、新型显示和智能终端、新一代人工智能、网络安全等领域形成集群;总结郑洛等地在氢能发展中的可复制推广的经验。

  加强对外合作交流,巩固创新人才支撑。设立“未来产业技术联盟”,鼓励本土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开展“产学研金合”深度合作,共建科技园区、技术转移中心,联合举办如工业互联网大会、类脑智能高峰论坛等具有强影响力的展会。立足省情实际,制定未来产业人才需求目录。支持鼓励信息工程大学等院校开展未来产业交叉学科建设。

  (作者:尚思宁 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数字经济与工业经济研究所)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