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中国河南说 | 李金铠:创新绿色科技体系,破解生态经济发展难题
编者按
怎样“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做好气候大文章”?如何寻找“能源结构优化对策”,促进“产业绿色低碳转型”?河南怎样走出生态大省绿色发展新路子?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征程上作出河南贡献,8月2日上午,河南省社科联、河南省生态环境厅联合组织召开全省社科界“走出生态大省绿色发展的新路子”理论研讨会。在首个全国生态日到来之际,河南省社科联、大河网学术中原整理刊发研讨会上的专家发言,推出《美丽中国河南说》特别策划,为河南走出生态大省绿色发展新路子支招。
一、河南省生态建设现状
河南省是生态资源大省,也是经济发展大省,但难说是生态经济发展强省。全省森林蓄积量达到20719万立方米,湿地面积62.79万公顷,GDP排名全国第五、中西部地区第一;但对比人口规模、产业转型和生态区位来看,则是呈现资源总量多而人均少、生态产品多而转化少、转型投入多而收益少的困境。其根本原因在于我省生态资源的底数不清、价值不明、开发不易、渠道不通,产业绿色低碳转型的成本偏高、收益偏低、制约偏多、人才偏少,尤其在中部地区崛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战略,以及碳达峰碳中和重大决策部署所带来的空前历史机遇下,我省更是面临着“空守宝山而不得用”的困境。
为破解现实困境,早在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便强调,在建设生态文明体系时要“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2022年8月,科技部印发《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2022—2030年)》,提出在工业绿色发展、生态环境改善、资源综合利用等领域整合创新要素、优化科研项目资源配置;202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明确要求“建设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加快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提出“双化协同”解决路径等国家顶层设计,均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近年来试点地区的探索实践也证明,绿色科学技术是引领发展的增长极。所以,针对我省绿色低碳发展的现实难题,小步快跑地构建我省特有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对于走出生态强省新路径具有正向、重要且紧迫的意义。
二、绿色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基本路径
“努力走出生态大省绿色发展新路子”的关键在于构建具有“河南特色”的生态经济可持续长效机制,实施路径的两个“基本”落脚点依旧在如何利用绿色科学技术“支撑”生态产业化以及“赋能”产业生态化上。具体地说:
(一)生态产业化
“生态产业化”是在确保生态功能不被破坏的基础上,对各类生态资源进行产业化开发和经营,将绿色资源转变为市场接受的生态产品,以经济收益的形式激励引导社会主体保护生态。结合我省生态资源禀赋和未来发展规划,可重点关注的绿色技术创新方向包括:
1.生态农业与可持续农业。发展智慧农业技术和精准农业管理,实现农业生产的精细化管理,推动有机农业、生态农业技术创新,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降低农业对环境的影响。
2.生态保护与多样性恢复。创新应用遥感和生态模型技术,监测和保护生态系统和濒危物种,以及利用生物技术手段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功能,促进黄河流域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3.环境监测与治理。发展遥感技术、智能传感器等绿色科技手段,对环境进行全面监测和数据收集,创新环保设备和污染治理技术,实现污染物的精准监控和高效治理。
(二)产业生态化
“产业生态化”是按照绿色、低碳、循环、降污的发展要求,对传统产业的生产方式、产业结构、消费模式和发展理念进行生态化改造,以提高产业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能耗碳排放。结合我省产业发展现状来看,绿色科创资源可倾向于以下领域:
1.清洁能源与能源高效利用。发展太阳能、氢能、储能与智慧能源等能源技术,创新节能技术,适应性升级电网技术,推广能源智能化应用,推动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2.工业清洁生产和资源循环利用。围绕化工、建材、冶金等重点行业,以及铝、钢铁等我省受CBAM影响较大的重点产品,研发低碳燃料与原料替代、短流程高效低碳生产工艺,数智化赋能攻关过程优化与智能调控节能减碳,针对性研发余热余压高效利用技术、废弃物高效回收与资源化利用工艺。
3.智慧城市、低碳建筑与绿色交通。创新BIM、CIM平台建设和模型构建,优化城市规划和交通管理,突破BIPV、BAPV、建筑互联网、建筑水循环、装配式建筑等低碳建筑技术,推动清洁能源公共交通、智慧交通管理等,降低城市交通排放。
三、绿色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创新路径
理论上,“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是相辅相成、和谐共生、密不可分的,但现实中实现“两山”转化并不容易,其难点在于如何实现生态产品的经济价值转化。结合湖北、四川、重庆、广东等国内各试点地区的前沿探索来看,发展绿色科技创新体系,支撑“碳普惠制”建设是一条适合河南的解决方案。
所谓碳普惠制,本质是为了调动广泛社会主体参与践行绿色低碳行为的激励引导机制,也是通过构建“盘清—开发—消纳”体系实现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的创新探索。
从面向对象来看,碳普惠制可分为公众端和项目端。(1)公众端旨在调动公众参与积极性,以尽可能广泛惠及公众、培育社会绿色低碳氛围为重心,一般通过“量化公众减排成效—发放对应碳积分—通过商品/服务/补贴等赋予碳积分价值”打通消纳壁垒;(2)项目端旨在利用区域性自愿减排市场间接补偿绿色低碳转型主体,以尽可能严禁开发、有效推动全球气候应对为基础,一般通过“基于方法学开发减排量项目—核证减排量—区域性碳市场交易”的形式打通消纳壁垒。结合我省资源现状,以及试点实践经验,具体可围绕以下关键路径突破:
(一)公众端碳普惠制
1.碳积分商业模型和运营机制。碳积分商业体系需要建立合理的商业模型和运营机制,挖掘适宜我省的特色商业应用场景,构建激励机制,提升平台运行效率,规避商业运营风险,确保碳普惠体系的可持续发展和运营效率。
2.碳积分计算和分配技术。探索适用于不同行业和地区的碳积分计算方法,制定公平合理普惠的积分量化核算方法学和分配机制,避免一刀切和不合理分配。
(二)项目端碳普惠制
1.碳交易市场平台建设。引入区块链等技术手段,确保数据的使用、查看、流转的脱敏与隐私保护,防止数据泄露和篡改,赋予交易、登记行为可追溯性,发展可靠的碳信用核算技术。
2.排放数据监测和核查技术。开发高精度的排放数据监测技术和方法,发展智能化的核查技术,实现参与减排项目主体动态监测和报告排放数据的降本提质增效。
3.碳减排项目评估与认证技术。考虑到不同行业和地区的差异,制定科学的减排量测算方法,开发标准化的碳减排项目评估标准和认证机制,避免评估误差,增强减排量的可信度。
四、走出生态强省新路径的重点任务
1.组织一批智库。发挥河南省碳中和研究院等智库的“外脑”作用,集聚多领域的专家团队,进行前瞻性绿色科技研究和政策咨询,为政府决策和企业行为提供科学依据。
2.汇聚一组基金。整合各级财政资源,成立一组绿色科技创新基金,撬动社会资本投入,支持绿色科技创新项目的研发和推广,促进绿色科技产业的培育、孵化和发展。
3.形成一个联盟。发挥河南省绿色制造联盟对政府、企业、科研机构、NGO等各方资源的整合作用,共同合作推进绿色科技项目和商业模式合作,加速绿色经济产业链的形成。
4.培育一代人才。加强绿色科技人才培养,建立跨学科的绿色科技教育体系,推动绿色科技的持续创新,为生态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5.运营一个平台。建设碳普惠制运营平台,为碳普惠积分和区域核证减排量的交易、流转、登记提供运行基础,促进商业模式和转化,推动生态产品实现价值转化。
6.形成一套转化。推动绿色科技创新成果的推广与转移转化,引导企业采用绿色科技,实现科技成果的商业化和产业化,形成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7.遴选一类典型。选择一系列工业领域绿色制造技术应用、生态环境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先进典型案例,通过政策支持和宣传推广,发挥榜样效应。
8.酝酿一种氛围。倡导绿色科技和生态经济的理念,加强媒体宣传,鼓励企业和公众积极参与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营造积极向上的绿色科技氛围,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和参与的合力。
(作者:李金铠,郑州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河南省碳中和研究院院长,教授;魏伟,郑州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副教授)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