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中国河南说 | 张锟:构建乡村振兴与生态建设的协同机制
编者按
怎样“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做好气候大文章”?如何寻找“能源结构优化对策”,促进“产业绿色低碳转型”?河南怎样走出生态大省绿色发展新路子?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征程上作出河南贡献,8月2日上午,河南省社科联、河南省生态环境厅联合组织召开全省社科界“走出生态大省绿色发展的新路子”理论研讨会。在首个全国生态日到来之际,河南省社科联、大河网学术中原整理刊发研讨会上的专家发言,推出《美丽中国河南说》特别策划,为河南走出生态大省绿色发展新路子支招。
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处、良性循环、全面发展、可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社会形态,是继工业文明之后,按照人、自然和社会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取得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绿色发展之路”等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构成,体现了绿色发展理念下价值判断、基本态度、行动纲领的一致性。在此视域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要以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通过构建生态建设与乡村振兴协同共振的体制机制,不断改善乡村生态环境,促进乡村产业绿色发展,完善乡村基础设施,满足乡村民生需求,实现乡村居民增收,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一、要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主线,推动农业农村生态化发展
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包含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等五个方面的内容,是以产业发展为基础、生态环境为条件的系统工程,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当中的重要内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既要有效增加乡村居民的经济收入、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更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保护乡村生态环境,构建可持续生态化的乡村发展格局,促进农业农村生态化发展。
推动农业农村生态化发展,一要正确认识人在乡村生态中的地位和作用,妥善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生态文明视域下,乡村居民既是乡村振兴的主体,乡村振兴要有利于促进乡村居民自身的发展,激发他们的内生动力;同时,乡村居民也是乡村振兴的客体,是乡村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的组成部分,尊重、顺应、保护自然就是尊重、顺应和保护人类自身。
推动农业农村生态化发展,二要坚持城乡一体和区域统筹的理念,加强生态一体化保护和环境系统治理。河南是农业大省和粮食主产区,在保证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的同时,也付出了巨大代价。一方面,长期以来对土地的过度开发、粗放式使用,不仅填平或破坏了自然形成的河流湖泊及生态湿地,破坏了原有的生态机理,导致了乡村生态的退化;而且在粮食生产过程中,因大量使用化肥农药薄膜等造成的面源污染日益严重。另一方面,对乡村建设和管理的持续拖欠和相对单一的产业结构,不仅导致乡村大量青壮年人口外流漂泊,而且导致粮食主产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管理滞后,造成大量的生活环境污染,严重影响了粮食主产区居民的身心健康。乡村振兴过程中,需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城乡空间布局、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坚持自然修复和人工修复相结合,进行自然生态修复和土地连片整治,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
二、要以促进乡村居民就地就近体面就业为主线,促进乡村产业绿色化发展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是实现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增收的主要载体,也是激发农业农村多种功能价值的重要媒介;乡村产业的绿色化发展不仅是传统农民实现就近就地转移就业、增加就业收入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乡村居民体面就业的重要支撑。2021年《“十四五”全国农业绿色发展规划》指出,要建设一批绿色农业产业园区、产业强镇、产业集群,带动农村一二三产业绿色升级;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表明乡村的产业发展,不能只顾近期的经济效益,也要将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视为重点;产业绿色发展不仅能够维持乡村的经济效益,也使得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达到乡村农民富环境美。
促进乡村产业绿色化发展,一要重视产业布局,加强农业全产业链绿色化建设。在区域规划上,应当以环境保护为前提,遵循生态发展的系统性和整体性要求,以环境要素和资源禀赋承载量为基础,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实现空间规划协调,提升农业全产业链建设质量。在产业规划上,应结合区域优势加强绿色农产品市场培育,确保农业全产业链建设的协调性,将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运、消费等各个环节打通,促进乡村地区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形成全产业链绿色化发展的互助模式,从而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岗位,实现资源互补和利益共享。
促进乡村产业绿色化发展,二要重视科技植入,以先进的生产技术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要积极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强化环境保护,发展生态健康种养殖,建立循环农业产业体系,推进农业绿色生产,特别是在节水、节肥、节药、节力等方面,强化新技术推广,降低劳动强度,促进低碳生产。要加大绿色优质农产品的生产供应力度,加强对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的认证与管理,以“绿色化”的方式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带动农民收入的增长。
促进乡村产业绿色化发展,三要强化农户及农民生态意识的培养,构建绿色生产激励机制。生态意识是生态文明的重要标志,是乡村产业绿色化发展的前提,在乡村产业绿色化发展中发挥重要引导作用。一方面,要重视对生态农业建设活动的宣传,加大对乡村专业技术人员和一线生产人员的培养和教育,将绿色发展理念和生产技术传播到农户中去,充分提高农民对生态农业和绿色生产的认知。另一方面,要构建促进绿色生产激励机制,积极鼓励农民将农业生产与生态经济相结合,把种植养殖与乡村旅游、田园康养等新型业态相衔接,创造更多就近就业机会,不断提高乡村居民就业质量,提高他们的资源性和工资性收入。
三、要以提升乡村居民生活品质为主线,塑造生态宜居和美乡村新形态
建设生态宜居和美乡村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方面,是提升乡村居民生活质量和共享发展成果的重要途径。在乡村建设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生态观念,树立绿色低碳理念,努力克服规划设计不科学、乡土文化不突出、风格形态无特色等弊端,充分考虑乡村环境的整体性、注重乡村时空的延续性、适应乡村功能的演变性、遵循乡村地理的差异性、结合乡风文明的地域性,统筹乡村自然资源和历史遗存,推行绿色规划、绿色设计、绿色建设,促进资源集约节约循环利用,实现乡村建设与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有机融合,塑造生态宜居和美乡村新形态,打造现代版的“富春山居图”。
塑造生态宜居和美乡村新形态,一要做好乡村环境规划,实现乡村自然生态与社会生态的和谐兼容。在乡村建设的过程中,要注意乡村环境的调查与评价、进行环境功能区域划分,理顺田野山川、河流沟渠等资源的自然机理及其与村庄和产业园区之间相互关系,做好环境规划方案的设计、选择和实施,用以指导人们的环境保护活动,约束人们的生产生活行为,达到改善生态环境、防止资源被破坏的目的,以最小的投资获取最佳的环境效益,促进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塑造生态宜居和美乡村新形态,二要做好乡村景观建筑设计,构建乡村形象展示载体。乡村是人们生活生产的大舞台,包含生产区、居住区、聚集交流区等功能空间。在乡村建设过程中,要区分不同的功能空间,统筹乡村的田野、道路、广场、街道、园区、房屋、绿化、照明及人文历史等诸多因素,对景观和建筑进行美学化、生态化设计,推进乡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融合的“生态构建”,艺术展示具有独特地域特征的自然禀赋、特色产业和乡土文化,促进乡村的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有机结合,实现乡村生态价值、人文价值和经济价值的有效统一。
塑造生态宜居和美乡村新形态,三是要加强乡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战略和全局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任务,事关乡村居民根本福祉,事关乡村社会文明和谐,事关美丽中国建设。当前需要深入学习推广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以村容村貌整治提升、生活垃圾治理、生活污水治理、“厕所革命”、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为重点,分类制定和完善整治方案,合理确定整治提升基本路径,以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提供相应财力支撑,建构常态化的管护机制,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作者:张锟,河南农业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副院长、正高级经济师;吴强,河南农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师)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