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旭东:工程教育背景下工程师人才职业道德培育路径
摘要:在以信息技术万物互联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发展进程中,工程教育显示出重要的推动力,工程师人才培养是工程教育的实施目的和发展的必然要求,其中工程师人才的职业道德培育在培养过程中至关重要。本研究采用文献归纳法、观察法等研究方法,分析学生在职业道德培育中的学校问题和学生自身问题,结合经验实际和理论文献,从学校视角提出工程教育背景下工程师人才职业道德培育的创新路径,以助推我国工程教育人才的培养和“智造强国”建设。
关键词:工程教育;工程师人才;职业道德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大国的崛起和经济的高速增长,国家大力支持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工程教育也得到了进一步重视。同时,国际化、跨学科交叉和创新创业等方向也成为现代工程教育的热点。以大数据、智能机器人、云计算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智能科技强有力地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已经进入以信息技术万物互联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时代。科技的发展离不开教育的支撑,而工程教育在助推科技产业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工程教育在我国历经结构调整期、体制改革期、质量提升期、“新工科”建设期四个阶段。工程教育在需求决定论为价值导向的教育模式下呈现出新的特点:一、工程教育是专业人才教育体系。二、工程教育的主要培养目标是培育工程师。三、工程教育以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为基础。四、工程教育以学生需求、行业需求、社会需求为发展导向(李瑾,2015)。河南机电职业学院党委书记张震表示:“工程教育的核心形式就是项目和人才的双交付。”综合上述内容可知,工程师人才培养是工程教育的核心,也是工程教育服务国家和社会的重要途径,工程师人才培养是工程教育的实施目的和发展的必然要求。
工程师人才培养对于工程教育的意义在于:首先,工程教育通过系统性、规范化的课程设置和专业训练,培养出具备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和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其次,工程教育通过注重实践教学和行业合作,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积累实践经验,从而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提高自身竞争力。最后,工程教育强调知识、技能和人文素质的有机结合,不仅注重对学生专业素养的培养,同时也关注他们的文化修养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德技兼修全面发展的高级人才。对于工程师人才的培养和发展而言,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巩固必然是基础要素,职业道德的培育和践行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工程师人才职业道德培育的重要意义
(一)职业道德是增强工程师人才社会责任感的灵魂基础。工程师作为技术精英,他们的行为和决策对社会和环境都具有非常重大的影响。在保障公共利益方面,工程师需时刻考量公众安全和福祉,并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在可持续发展方面,职业道德强调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工程师通常应考虑到工程建设和发展带来的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并努力采取可持续发展和绿色技术的方案。在推动科技进步方面,工程师作为科技领域的代表人物,其行为和决策也直接影响到科技进步的速度和质量。在人文情怀方面,工程项目不仅仅是物理属性和技术问题,在工程设计和实施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如历史文化价值、社会习俗及民族特性等。工程师在注重职业道德的前提下,始终尊重当地文化和社会情况,以合适的方式实现项目目标。因此,通过强化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工程师的专业素养和责任感,使其能够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
(二)职业道德是提升工程师人才的专业水平的有效支撑。职业道德强调专业知识、技能和良好的职业操守,在工程师岗位上需要秉持着这种职业素养去服务客户或雇主,同时也是锤炼自身职业水平的过程,逐渐达到专业上的高度。除此之外,职业道德是衡量一个人在工作中是否遵守道德规范的显著标准,如果一个人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能够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就会建立良好的职业形象,这样可以提高自己的信誉和价值,让他人愿意与其合作。
(三)职业道德是筑牢工程项目质量和安全的根本和底线。根据职业道德规范,工程师必须严格遵从相关法律法规、工程技术标准和项目计划等,确保工程项目的质量和安全。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工程师需要时刻注重职业道德方面考虑,不断提升自我技能储备和解决方案能力。此外,职业道德是在工作中规范行为的准则,具备职业道德的从业者会更加注重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够更好地与同事、上司和客户协作。这样可以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和合作精神,进而促进整个团队的协调发展。
(四)职业道德是增强工程师人才公信力和声誉的实力保障。良好的职业道德可以让工程师建立起良好的声誉和公信力,能够提升他们在客户、行业或社会中的形象和地位。客户会更加愿意选择拥有良好品德、高度职业素养、丰富实践经验等人才作为项目合作伙伴,因此良好的职业道德也是工程师开拓市场的关键之一。同时,在如今激烈的就业环境中,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将成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关键因素之一。职业道德不仅可以彰显一个人的职业素养、责任心、诚信度等优秀品质,还可以提高自身的职业竞争力。
综上所述,职业道德对工程师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是工程师人才个人职业发展及工程项目顺利实施的必要前提和根本保障。
二、工程师人才职业道德培育存在的问题
通过文献梳理和实践观察,在研究学生职业道德培育过程中发现以下普遍问题:
(一)学生在职业道德方面存在自身问题。有的高职毕业生缺乏爱岗敬业的精神,对工作的忠诚度不高、敬畏意识不强,责任感和团队意识不强,过于追求个人利益等(田兴政,2018)。有的学生存在抱有功利主义态度,缺乏艰苦奋斗精神,职业道德认同感强,但自觉践行意识较差等突出问题(常飞,2022)。
(二)学校在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方面存在短板。有学者研究发现,有的高职院校对职业道德教育重视程度不够,教育方式单一,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部分高校师资力量薄弱,课程设置不合理等(刘娇,2021)。个别高校职业道德培育的内容不全、职业道德培育的方式不多、职业道德培育的时间不足等问题(张翠英,2018)。
(三)学校和学生在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方面同时存在问题。有学者在分析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困境中发现,职业道德培育中存在学生和校方的共同问题,集中表现在学校对学生职业道德培育重视程度不高、“大国工匠”精神渗透不够、学生自身缺乏认同感等现象(李欢,2021)。工程专业毕业生在职业道德方面存在的这些突出问题,深深地影响了他们长远立足于企业和社会的竞争力和稳定性。
产生以上问题的根本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我国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育人体系整体存在短板。客观方面,由于我国的高等教育起步较晚,尤其是职业教育和工程教育领域在改革开放以来才出现规模化发展,高校育人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一定的时间差距。其次,高等院校、职业院校在学生职业道德培育方面缺乏足够重视,培育形式单一。职业道德虽然被明确为高校各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元素和育人目标,但因为职业道德的评价方式与维度不够丰富,所以高校在学生职业道德评价方面难以采用量化评价方式,因此学生职业道德的培育处于需要重视却无法被重视的尴尬处境。此外,高校的学生职业道德培育形式单一、内容刻板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工程师人才职业道德培育路径
针对上述问题和现象,在研究相关政策、阅读大量文献及自身观察并访谈相关院校、企业、毕业生的基础上,创新提出以下工程师人才的职业道德培育路径:
(一)完善教育培养体系是高校自身建设的必然要求。高校自身建设离不开完善的育人体系构建,建立健全的工程师人才职业道德培育体系,要注重职业道德教育和评价方式多元化。设立明确的目标和规划,根据学校的定位、办学特色和对国家和社会的贡献,制定具有针对性的目标和规划。从理论、实践、社会环境等多个角度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评价,帮助学生了解职业操守规范并形成相应职业道德观念和行为模式。搭建多样化的教育课程、学习平台、评价标准,制定更为完善专业化的课程设置,以期辅助工程师专业发展及自身成长能力。依托社会各界资源,制定更加贴近实际需求的课程和培训项目,在教育过程中充分考虑工程师市场化就业和工程项目实际需要,注重提高其职业技能操作水平和趋于独立的思考能力,力求工程师人才职业道德培育体系更加完善和科学有效。
(二)注重专业课程设置是高校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在课程设置中应该注重职业道德教育,从学生入学就通过各种方式传达职业道德规范和要求。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认识到自己职业发展的责任和义务。通过设计符合市场需求和行业要求的课程设置,强调工程伦理和法律知识的重要性,并通过案例分析、讨论等教学方法,加强学生对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的认识。同时在现有工程教育体系中,增加职业道德相关的专业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针对不同专业工程师的人才培养,以知名工程案例分析为切入口,引入心理健康、艺术、美学、地理、中西方传统文化等课程资源等,丰富职业道德教育课程资源库。借助行为学、心理学等理论与研究方法,创建优秀的工程项目复盘能力,加强职业心态和道德行为上的训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全方位育人效果,促进学校专业建设与发展。
(三)加强实习与导师指导是高校立德树人的必要任务。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在这一任务中不可忽视实践和教师的作用。加强学生实践和实习环节,提供真实的职场体验,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和职业素养,并通过社会实践、公益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将课堂学习和实践操作紧密结合起来,通过与企业联合实践和安排实践活动来帮助学生了解专业行业特点和职业道德规范,在实践中不断补强自己在职业操守方面的素质。让学生亲身体验实际工程项目工作中遇到的职业道德问题,在实践中逐步认识道德风险和对人性的挑战,提高应对复杂问题的沟通协调能力。同时,加大教师队伍建设力度,注重教师的道德与职业素质提高,鼓励教师将道德素养融入教学内容和过程中。发挥思政导师、创业导师和思想政治辅导员重要作用,通过分享实施经验,传递职业道德理念,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行业的职业规范,并提高职业素养。
(四)“工匠精神”传承是高校创新育人的有效途径。“工匠精神”是传承千年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它体现了一种追求卓越、勤奋刻苦的精神品质。它的核心内涵“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值得每一个工程师人才传承、弘扬和创新。高校可以创设“工匠导师”制度,吸引那些在行业中有所建树和经验的工匠人才来到校内指导,给予学生鲜活的启示和指点。安排在职业道德方面有较高修养的专业工程师指导,引入工程领域专业从业者进行职业道德讲座、座谈,采取举一反三问题解答、职场纠偏等形式,为大学生职业发展出谋划策,向他们讲述成功与失败案例的关键心理和行为因素,促进学生内在素质和深层思维的转换与改变。加强对学生在管理判断、沟通交流、权衡风险、职场问题应对上的积极引导。增强学生全方位广纵深认识职业规范和核心价值观,合理表达个人职业理想和职业定位。此外,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技能比武、制作比赛和技艺展示等,培养和激发学生对工匠技艺的兴趣,同时为学生提供交流学习的平台。
(五)开展榜样与警示教育是高校人才培育的有力手段。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综合素质培养,深入挖掘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中的伦理道德和社会责任观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讲述优秀工程师的事迹和成功经验,通过榜样的力量带动学生。引入大国工匠、道德模范、时代楷模、工程技术精英等开展讲座、辅助授课,指派锻炼等方式,以榜样的力量鼓舞学生,向学生灌输积极面对职业生涯的态度,强调职业道德素质对个人前途、行业发展、国家命运的重要作用。同时结合负面案例、反面教材,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工程师在职业生涯的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和挑战,加强对可能发生突发事件和职业风险的预防措施和应对方法,并尝试通过社交网络平台和学院打造演播室来强化警示教育,让学生筑牢职业道德底线思维,同时维护职场和社会的公平公正。
(六)创设终身学习机制是高校内涵式发展的有力举措。高校内涵式发展需要聚焦育人实效,突出机制创新,通过设立职业道德培育指导中心,提供学生职业道德培育统筹指导服务,建立职业道德考核评价机制,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进行全面考核,通过自我评价、导师评价、同行评价等形式促进学生职业道德提升。根据当前进入社会的年轻人的态度和动机的异质性,制定适合实际需求的终身教育计划,建立定期追踪机制,采取多种方式进行课程效果和学生职业能力评估。建立环环相扣的学校、企业、行业等之间联动互补的职业生涯航道,增强职业生涯发展意识,维护和优化工程领域从业者健康发展的条件。组织相关培训和交流活动,构建远程教育平台,完善定期“回炉再造”机制,进而打造工程师人才培养的“金字招牌”,把工程师人才职业道德培育的短期性与长期性相结合,将院校扎实打造成为卓越工程师人才培育的摇篮。
综上所述,健全和完善工程师人才职业道德培育路径,需要针对实际情况采取全方位措施,并结合理论和实践,注重系统性、时效性和有效性,才能全面提高工程师人才的职业素质,共同助力“智造强国”建设。
【作者:陈旭东,河南机电职业学院,教育管理博士研究生 郭雪虎,河南省团校 本文系2023年度民进河南省委会参政议政调研课题(HNMJ23SH10)“职业教育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衔接机制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李瑾.我国工程教育模式改革中的教师改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2]田兴政.订单培养模式下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提升的培育路径[J].职业技术,2018,17(09):57-60.DOI:10.19552/j.cnki.issn1672-0601.2018.09.015.
[3]常飞.轨道类高职学生职业道德培育路径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2,21(02):130-131.
[4]刘娇.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素养培育路径探究[J].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37(03):94-95+98.
[5]张翠英.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的“四驱”式高职学生职业道德培育路径研究[J].湖北招生考试,2018,No.528(04):55-57.
[6]李欢.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路径困境及策略研究[J].就业与保障,2021,No.287(21):173-175.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