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地区传统村落文化探源

来源:河南日报
时间:2023-08-18 10:15

  传统村落因其独特的社会文化属性和特定历史的不可再生性,使其成为全世界各个国家的宝贵财富和独特记忆,镌刻着地域文化的传承脉络,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被誉为“中华民族的DNA”。

  文化肌理,是在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光阴荏苒中形成的年轮挂图,能够反映文化积累、传承的基本特征,表达中国人自古以来关于“文统”、文脉的认识。从“文化肌理”的角度把握中原地区传统村落注重传承、特色鲜明、追求繁盛、草蛇灰线等共同规律,既认准源头又沿波讨源,既重视起步又重视过程。

  藏诸中原传诸后世

  作为孕育中原文化特质的本初源点,中原地区的传统村落本应流露出自成一派的谱系传承和风貌构架,然而,自古便多元交缠的中原文化模式早已塑造出其“集众家之长”的肌理风貌特质,天灾人祸的历史遗憾又模糊了记录其发展轨迹的文本证明,近代迟缓的发展速度更阻碍了其再次复兴的契机际遇。昔日影响深远的文化主流和营建范式如今跌落到需要借鉴、搬照别处肌理修复经验的凄怆境地。毫不夸张地讲,没有任何一处地区的传统村落个案像中原一样,拥有显赫历史地位与没落近代境遇、厚重文化底蕴与尴尬遗存现状的巨大落差。一套合理的文化肌理解读理论和一套成功的传统修复策略对于经济不甚发达地区来说,益处绝不仅仅止于若干传统村落本身,它同时还能带动周边地域更新、缓解城市压力、促进业态调整,甚至实现地域范围的形象提升、竞争力凝聚、城乡协调的一体化发展、解决土地矛盾等重大功效。

  相对的,“天下之中”的地理区位虽使中原占据了得天独厚的资源、文化优势,但也在对其他地域、民族、国家文明的同化过程中,产生出多资源类型、多汇集渠道、多文化分支的复杂客观条件,这就必然造成了中原地区传统村落的文脉复杂性和肌理交融性特质。中原地区传统村落遭受自然与人为双重的破坏程度根源。中原地区不具备如山地、盆地、林地等相对封闭的生长环境,也因此失去了在洪灾、蝗灾等天灾来临时可以倚凭的江、海、崖、岭等天然保护屏障。更加严重的是,在对优势资源占有的心理主导下,历朝历代各方豪强均不放过任何一次“问鼎中原”的机会,金戈铁马、逐鹿中原的战乱无数次涂炭和蹂躏着中原地区的历史遗存。

  解读本初注重研究

  传统村落保护最终目的是中华文明的传承。但目前,对中原地区传统村落文化肌理全方位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态势并不乐观。随着现代网络媒体技术的日渐发达,获取信息更加高效便捷,但也在某种程度上使之前契合地域原貌的长期、远途、繁复的实地勘察和寻访调查被简化甚至取代。本着对传统村落的开发利用,缺乏严谨性的“借鉴”“套用”,甚至“破坏性建设”都致使各地传统村落的文化肌理修复和风貌趋同。当下,如何保证中原地区传统村落鲜明地域特色的最大化保留,以中原地区传统村落为对象,展开具针对性的传统文化肌理修复与再生策略探索,刻不容缓。

  中原地区历史文化的悠久厚重吸引众多研究者纷至沓来。然而有关中原地区传统村落风貌特征演变、肌理成因分析、自组织作用机制的系统著述甚少,基于本土文化语境探讨传统村落肌理风貌特征和反映地域本土营建逻辑等研究更是存在大片空白。第一,研究人员多以高校教师与学生为主,很多成果来源于以河南省文物建筑保护研究中心和郑州大学建筑学院暨中国建筑文化研究所等为代表的科研机构,渠道较单一。第二,研究对象多侧重于民居、建筑、考古等领域,缺乏基于文化探源背景的宏观风貌演化脉络串联及地域共性特征归纳,视角狭隘。第三,研究范围只着眼于康百万庄园、临沣寨等物质遗存完整,具有一定研究基础的村落个案,对数量更多、范围更大、遗存破损更严重的传统村落关注不够,视野有限。第四,研究方法多以资料整理或特征描述为主,缺乏较深入、接地情、易操作的修复策略分析,实用不足。

  探究演化实现再生

  梳理文化内构规则之于与肌理外构表象的深层作用机制,搭建中原地区传统村落风貌特征演变的完整框架。

  甄别中原地区传统村落风貌构成的基本原型。基于人类发展的普遍规律和中原地区的遗存特征,总结同文化圈层背景之下不同地域聚居建构的共性模式规律。结合典籍、文献、民俗、传说等资料信息,从选址成因、形态演化、空间体系等方面甄别、筛查中原地区传统村落风貌构成的基本原型。

  解读中原地区传统村落地域建构的本初规则。还原任何地域范围、任何历史时段的聚居实践,都离不开地域文化的动力推手作用。利用数千年来从未发生断裂的中原文化特质优势,解读肌理表象与文化内涵间的深层逻辑与互适规律,从肌理图式、文化规则、联结表征等方面还原地域建构的本初规则。

  搭建中原地区传统村落风貌演化的宏观框架。中原地区传统村落风貌演替中的文化、肌理构成,并非单向的因果逻辑或简单的生物类比。以文化为切口,将影响传统村落风貌特征的肌理要素、文化单元及其作用方式视为一个整体。以原型辨析为点、文化规则为纲、时间进程为引,搭建出宏观、完整、清晰的中原地区传统村落风貌特征演化框架。

  探讨中原地区传统村落组织活力的再生策略。第一,借助历史事件、地域信仰、自然背景等带有某种特征共性的要素或某种逻辑关系的线索,对不同地域、不同基质的分散遗存资源进行关联、整合。第二,借助如“传统资源(或村落)保护研讨会”“主题民俗旅游节”“遗产地村落联络交流会”等形式媒介,在交流建设经验的同时迅速扩大业界影响,争取社会认同。第三,主题联动的秉承原则是“共创”而非“凸显”,但仍需考虑以现有的遗存价值、市场认可、品质级别等因素,构建“点(重点)—线(串联)—面(联动)”的梯度式形象构建层次。在主题共创的前提下,为后续关联产业和旅游产品的塑造赋予更多符号价值。

  (作者单位:河南工业贸易职业学院)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