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喜成:北宋开国宰相——赵普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3-08-21 10:59

  赵普(公元921—991年),字则平,河南洛阳人,北宋开国元勋,著名宰相,我国历史上卓越的政治家。

  谋以定国。唐朝末年,藩镇割据,狼烟四起,茫茫神州在短短的40多年间朝代五易,十国并立,人民受尽苦难,盼望统一。后周显德七年(960年)正月,宋州归德军掌书记赵普策划发动陈桥兵变,协助后周大将赵匡胤在开封东北的陈桥驿发动历史上有名的“陈桥兵变”,拥立赵匡胤做了皇帝,废掉年仅8岁的后周恭帝柴宗训,建立起大宋王朝。之后,为平定天下,赵普又帮助赵匡胤先后谋划了削夺藩镇、罢禁军宿将兵权,实行更戍法、改革官制、分化职权、制定守边防辽等方略,制定了首先统一经济富庶的江南,然后乘胜北伐统一全国的“先南后北”方针。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北宋终于削平了各国割据势力,使继秦、汉、隋、唐以来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再次建立。

  改革军制。宋朝建立后,赵匡胤问赵普:为什么自唐末以来,数十年间帝王换了8姓12君,战争无休无止,如何解决呢?赵普说:“那是因为藩镇权力太重,君弱臣强而已,解决的办法无非是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在赵普的参赞下,赵匡胤用“杯酒释兵权”的办法,削去了朝中大将石守信等一批禁军将领和部分地方节度使的兵权,初步稳定了国家局面。同时赵普认为,“杯酒释兵权”只是解决中唐以来藩镇擅权的隐患和新执掌禁军的弄权问题的第一步,而关键是要改变权力结构中的独立性,使政权必须依附君权而运转。为此,他认真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和宋初的两次节度使反叛,提出了一系列稳定国家的措施。其具体办法是:在全国军队中裁汰羸弱,挑选精壮者组成禁军,由朝廷直接调遣。在军队管理中设枢密使直属皇帝掌指挥权,而禁军的侍卫马、步军都指挥和殿前都指挥负责训练与护卫,形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局面。他针对以往将领拥兵自重,地方势力坐大,政变层出不穷的流弊,提出:在中央,让禁军力量远远大于地方军力量,使地方无力对抗中央;在地方,用文官代替武官作节度使,把兵权交给各州,使掌握重权的节度使之职成为荣誉虚衔。当朝局初步稳定后,宋太祖即用赵普之谋,一方面罢去地方节度使和渐削数十异姓王之权,安排他职。后来朝廷又收回了藩镇将领兵权,于是武臣藩镇失去弄权的基础。另一方面国家收厢兵之骁勇和荒年募精壮之丁为禁军,使天下精兵皆归枢密院指挥。如此一来,地方虽无精兵,但地方厢兵合起来仍可制约禁军。这就形成了“强干弱枝”而内外上下相互制约的制度。这项军制的改革,使得王朝基本上防止了藩镇割据之害,也使中华民族从此以后再没有出现过大的割据分裂局面。当然,这种军制的实行也造成了后来宋军战斗力一直比较差的问题。

  改革政制。在赵普的谋划下,宋朝推出了一套相互制约的行政职权体制,主要是分化各级政府的职权。在中央,把宰相分为两等,一等为正宰相(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其次为副宰相(参知政事)。同时把相权切成三块:宰相管行政,枢密使管军政,三司使管财政,三者互相制约,互相牵掣。在地方,派文臣到各地做知州,且3年一调换,并在各州设置通判,有权与知州同理州事,但互不统属,使之都不能形成私人势力。而且通判为皇帝督察知州之耳目,形成对知州的制约。同时规定地方的钱粮大部分输送中央,在地方设转运使副主其事,限制节度使的财政粮饷权限。至此,节度使在地方独大一方、形成独立王国的问题得到了解决。

  发展经济。为了使国家长治久安,赵普还主导制定了一系列相应的经济政策,倡导全国统一,恢复凋敝不堪的中原经济。他通过奖励农耕,放开发展商业、手工业等一系列措施,使北宋经济出现了繁荣局面。一段时期之后,北宋农作物的产量已相当惊人,棉、茶和桑产量比唐朝时还高。城市商业则更加发达,北宋时全国各地集市、商店、商会等机构繁衍成市,形成全国性的商业网络。而且随着货物交易活动的频繁,社会上甚至出现了票据、背书、抵押以及纸币“交子”等形式,在中国历史上独树一帜。北宋的手工业分布也非常广泛,如当时的印刷、造纸、造船、陶瓷等等,让整个社会都体现着手工业的高度发达。所以宋朝后来发展成了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最繁荣的时代,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巅峰。

  勇以任事。自乾德二年(964年)起,赵普升为门下侍郎、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他独任宰相达10年之久。赵普在任职期间,能以天下大事为己任。他举荐人才,敢于冒犯圣躬。他惩治邪恶,不畏权势,不徇私情。曾弹劾了结党营私、诽毁时政的副枢密使赵昌言,流放了骄奢恣肆、行为不法的郑州团练使陈利用,并坚持把骄横跋扈、阴谋作乱的秦王赵廷美(宋太宗之弟)贬为涪陵县公。当然,赵普在执政期间,有时也比较专横独断,甚至也有奢侈谋私等问题,因此他后期也曾受到宋太祖的贬职与疏远。

  勤学不辍。赵普早年出身小吏,年轻时读书不多,当上宰相后赵匡胤劝他多读点书。赵普很受触动,每次下朝回家后就关起房门,从书箱里取出书来认真阅读,广博学习,并且到了晚年仍手不释卷。宋太宗赵光义即位后朝局动荡,他认为其他大臣不行,仍准备拜赵普为相解决问题,但别人说赵普只读过半部《论语》,不适合再当宰相。宋太宗问赵普是不是只读过半部《论语》,赵普诙谐地说:“臣有《论语》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宋太宗看赵普为人沉雄大度、刚毅果断,又两次任赵普为宰相,赵普也果然不负众望,把朝政治理得井井有条。赵普晚年因功累授西京留守、河南尹兼太师、中书令等职,封魏国公。淳化三年(992年)病逝于洛阳,享年71岁。宋太宗亲撰八分字神道碑赐之。并累赠尚书令、韩王,谥号“忠献”,配飨宋太祖庙庭。因此,旧史誉赵普为虽吕望、萧何亦无过的贤宰相。

  (作者:王喜成,郑州工商学院特聘教授)


编辑:姜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