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运涛: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助力文旅文创融合发展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3-08-23 14:29

  当前,郑州市的老旧小区改造尚不能适应城市文旅文创融合发展的需要,其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群众工作协调难度大、改造协调难度大、长效管理养护难、建设资金来源单一、市政规划和旧改冲突进而影响居民生活等。对此,要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为统领,坚持“政府引导、社会支持、业主参与、物业介入”,通过实施老旧小区改造,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形象,改善人居环境,优化公共服务,将社区从便民利民、环境综治上升为传承历史文脉、感受城市记忆、激发社区活力、提高城市品质的功能承担者,努力营造优美、整洁、有序的生活环境,必将在提升游客特别是年轻人的吸引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基于扩大内需的需要,增加老旧小区改造服务供给。小社区大民生,政府部门要建立配套的政策支持体系,积极培育市民热爱家乡、投身家乡建设的情怀,激发市民创新创业热情,培养一批富有创新热情又具有家乡情怀的市民投身老旧小区改造服务工作。一是借鉴外地市“梦想改造家”等高收视栏目建设经验,与本地媒体结合,打造一批老旧小区居家改造样板,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二是增加老旧小区改造服务供给。选取适当比例试点小区,增加“适老性装备配置”等针对性服务,为老旧小区居民,特别是老年人提供触手可及的生活提质服务,积累一定经验模式后,再陆续在其他老旧小区普及推广。三是扩大消费券覆盖范围,提高消费券在居家改造中的应用,鼓励宜家家居、居然之家、兔八哥及品牌电商等关联企业服务和让利老旧小区。

  基于增加就业的需要,延伸老旧小区改造产业链。只有三产高度融合,才能够有效解决老旧小区改造的规模化、标准化和品牌化问题,才能延长产业链和提供附加值高的文旅文创产品,同时也可以解决宜居城市建设末端提质增效的现实问题。一是借鉴山东做法,鼓励有条件的老旧小区增加公共用房,利用公共用房开展“老年人日间照料”、“婴幼儿托育”、“社区食堂”等便民化服务,增加就业岗位。二是引导大中专院校毕业生从事与社区服务相关的岗位,支持鼓励在相关业态模式领域的创新创业实践,鼓励“网红小店”等新业态落户有条件的老旧小区。三是为中小企业参与老旧小区改造服务创造条件。老旧小区改造项目体量小、分布散、多样化,政府相关部门可公布更多适合中小企业参与的老旧小区改造项目清单,创造维持公平竞争环境,鼓励中小企业扎根小区,灵活扩大就业、服务民生。

  基于增强城市记忆的需要,留住老旧小区的温情温度。要根据各地人文历史资源,借鉴日本“地方的就是世界的”的经验原则,适应我国消费端转型升级的要求,在老旧小区改造的特色、优质和高效上下功夫。一是借鉴宁波做法,出台鼓励设计师、文创工作者参与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政策,提升老旧小区改造的美感和设计感。二是借鉴信阳平桥区平中大街改造提升做法,将老旧小区改造与郑州历史文化街区建设相结合,将商周文化、火车文化、郑州记忆、黄河故事、深巷美食等元素,以“小区橱窗”、“街头博物馆”等方式多元呈现。三是借鉴南京秣陵路二楼南书房打造城市“不灭的理想,不关灯的书房”的做法,在商城遗址、二砂社区、国棉社区等有郑州特色的老旧小区闲置的历史建筑中,打造“深夜食堂”、“城市书房”,提升城市文化质感,丰富城市夜生活,激发老旧小区活力。

  基于创新治理的需要,探索老旧小区综合治理实践路径。在探索老旧小区综合治理过程中,加强制度创新和实践,恰当定位政府职能。各级政府既不能越俎代庖,也不能撒手不管,而是既要解决好初期的政策倾斜、招商引资、市场搭建、领袖培养等支持工作,又要在中后期适时退出,激发社区治理的内生发展动力。一是借鉴山东烟台牟平区做法,将老旧小区改造与市政设施配套、城市产业提升等内容捆绑,创新项目生成机制,以市场化运作实现项目收支平衡。二是加强投融资业务创新实践。探索地方政府专项债、项目收益债、项目贷款等各类金融工具,鼓励各类资本参与老旧小区改造和社区养老、托幼等延伸服务,明确“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探索投资者、消费者、其他利益相关者合作共赢的新模式。三是创新智慧管理手段。在新基建的大背景下,推动5G网络和智能系统在老旧小区中的应用,用智慧管理减少老旧小区改造中诸如防盗网拆除等改造阻力,防止老旧小区再次沦为数字城市建设中的新“老旧小区”。四是通过老旧小区改造,激发社区和谐、关爱等特征品质,塑造共建、共享、共治新格局。

  【作者:王运涛 单位:郑州工程技术学院 本文系2023年度郑州兴文化工程文化研究专项课题《郑州市文旅文创融合发展问题研究》(项目编号:XWHYJ2023479)阶段性成果】

编辑:姜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