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涛:河南实现“双碳”目标要做好三篇文章
2023年7月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再次提出,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但是,由于城镇化率偏低,产业结构偏重,能源利用偏煤,运输方式偏公路,河南仍然面临着保障发展需求与实现“双碳”目标的两重任务。因此,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要把握好“一减、一增、一交易”三个环节,做好碳减排、碳增汇、碳交易“三篇文章”。
一、把碳减排作为实现“双碳”目标的首要举措
我国是在工业化、城镇化仍处于快速推进的背景下和任务中开启降碳进程的,受原本发展惯性的牵制,实现“双碳”目标的任务十分艰巨。同时,我国承诺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时间,远远短于发达国家,实现“双碳”目标的时间也异常紧迫。从河南省情来看,2022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仍然处于全国8个百分点,传统高能耗、高排放产业所占比重仍然较高,一次性化石能源消耗比重仍然较高,经济社会对高碳发展的路径依赖惯性仍然较大。因此,河南更需要首先做好这个“减法”,以“减”来赢得时间、赢得空间、赢得主动。当前,产业、交通、能源构成了碳排放的主体,也是碳减排最容易见成效的领域。推动碳减排,要牢牢抓住这三个关键领域:一是围绕现代产业体系来减碳。据测算,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对碳减排的贡献度最高。要把产业的绿色、高效、清洁、智慧发展作为主攻方向,坚持在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中降低二产比重、提高三产比重,在工业结构调整中严控高耗能高排放“双高”行业、发展低耗能低排放“双低”行业,在传统和新兴产业比例调整中优先发展未来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二是围绕交通运输体系来减碳。加快推广低碳设施设备,进一步提高公交、出租、物流配送、邮政快递等车辆的电动化程度。推动铁水、公铁、公水、空陆等联运发展,推动大宗货物和中长途货物运输“公转铁”“公转水”,推行物流共同配送、统一配送、集中配送、分时配送等集约化模式。三是围绕能源供给体系来减碳。坚持先立后破,一体打好“控煤、稳油、引电、扩新”组合拳,重点推动风电、太阳能等新能源成为电能增量的主力军,实现新能源从“补充能源”到“主体能源”的转变,增强清洁能源供给能力。加快推进能源产业链碳减排,在能源开发生产、加工储运等各环节持续降低碳排放水平。
二、把碳增汇作为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抓手
“双碳”目标的实现过程,不是绝对不产生碳排放的过程,而是产生的碳排放能被抵消、被中和,不再有新的碳排放增量产生的过程。短期来看,减碳是首要选择;长期来看,要依靠森林、草地、农业、湿地的碳汇功能来实现“双碳”目标。一是充分发挥林草碳汇功能。森林和草地是碳库,具有碳汇量大、成本低、生态附加值高等特点。守护好森林和草地,就能为生态碳汇能力做“加法”。要围绕生态强省建设,科学开展国土绿化,统筹推进森林城市建设和乡村绿化美化,培育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巩固退耕还林还草成果,实施草地保护和恢复,增强草地生态功能。积极推进国家公园创建,加快打造以自然保护区为基础、以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二是不断提高农业碳汇能力。农业具有碳源和碳汇的双重属性。要发挥河南作为农业大省的优势,通过应用科学农业管理措施、改变土地利用方式、推进育种技术创新、进行绿色种养循环改造等方式,促进农业由“碳源”向“碳汇”型生态系统转变。三是持续增强湿地碳汇能力。湿地是陆地上碳素积累速度最快的自然生态系统。河南湿地涵盖了河流、湖泊、沼泽和人工湿地四大类型,占全省面积的比重达到3.76%,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内陆湿地之一。要加快退耕还湿、退养还滩、引水增湿、生态补水步伐,修复受损湿地,恢复水生植物,稳定扩大湿地面积,改善湿地生态质量,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三、把碳交易作为实现“双碳”目标的制度路径
碳交易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政策工具,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有效激励机制。通过市场化的碳交易,能够充分调动各个参与主体的积极性,实现对碳排放的总量控制。碳交易需要市场、政府两手发力,在政府规划和引导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一是完善市场调节机制。积极推动设立碳排放交易所或环境能源交易所,扩大碳交易行业范围,丰富市场交易品种。二是发挥政府调控作用。建立健全包含碳基金、碳保险、碳证券、碳信托在内的碳金融体系,出台相应的绿色金融服务配套政策。加强对登记、交易、结算、核查等环节的监管,组织制定碳排放权交易及相关活动的标准体系。三是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鼓励企业通过配额或减排量的出售获得经济效益,引导企业开展更多的减排和技术改造项目。四是发挥中介机构的辅助作用。培育发展一批碳配额认证机构、金融机构、绿色基金等多元化中介主体,鼓励开发与碳排放权相关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为碳排放权交易提供政策、技术、金融等专业化服务。
(作者:王新涛,河南省社会科学院 )
编辑:姜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