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冰:河南数字文化产业创意人才高质量培养的路径与对策
数字文化产业具有创意性强、融合性广、产业附加值高和可持续性好的特点,日渐成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支柱性产业。我国从2014年“推动数字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应用,加强数字文化内容的创作、传播和保护”,到2018年“鼓励推动数字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应用和创新,提高数字文化产品的质量和影响力”,再到党的二十大“把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作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重要举措”,体现了党中央始终站在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高度,深刻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方向,加快数字文化设施建设,加强文化产业生产力布局,推进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丰富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当代表达的历史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要率先实现中国教育现代化,实现人才培养路径的现代化。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意能力的人才,可以提升文化内容质量,推动产业创新,促进跨界融合,增强产业的竞争力。所以,明晰数字文化产业创意人才培养的模式、困境与对策不仅对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繁荣与多样性产生积极影响。
一、河南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与人才需求分析
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南数字文化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数字内容生产加工、网络游戏、数字传媒等不断壮大,为地方经济增长和文化传承创新贡献力量。2022年,河南规模以上文化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16个行业小类实现营业收入249.1亿元,比上年增长39.4%,增速快于全部规模以上文化产业41.6个百分点。文化新业态的蓬勃发展对数字文化产业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具备创意思维、数字技术和行业经验的高素质人才。虽然河南数字文化产业在“十四五”时期开局良好,但是在人才培养方面也存在着以下急需解决的问题。
1.人才结构不合理,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
河南数字文化产业创意人才的结构存量不足,且两极分化严重。一方面缺乏高水平、高层次、高技能的创意人才,这些人才具备创新能力和行业经验,能够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是人才要素中的核心力量;另一方面,基础性技能人才过剩,而这些人才无法胜任知识、技术、信息高度密集关联的工作,提升空间有限,这使得河南数字文化产业在实际创作和运营中面临创意匮乏、创新动能不足、高端产业竞争力不强的问题。
传统的人才培养体系以学科划分为基础,辅以相关专业知识的拓展,不适应当今数字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数字文化产业涉及经济学、管理学、计算机科学、艺术学等多个领域,理论基础是文化产业经济学,应用学科是文化产业管理学,实践价值是计算机学科和人文学科深度融合所衍生的数字人文。然而,现有的培养模式多注重单学科理论知识的灌输,缺乏跨专业、广角度、多领域的综合素质培养,难以满足文化数字化的发展需求,导致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面临专业技能不过硬、学科交叉能力薄弱等问题。
2.缺乏连贯的数字素养教育,创意人才的胜任力不强
2021年,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印发《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行动纲要》,第一次提出“数字素养与技能”的概念,认为它是“数字社会公民学习工作生活应具备的数字获取、制作、使用、评价、交互、分享、创新、安全保障、伦理道德等一系列素质与能力的集合”。数字素养是创意人才必须具备的个人素养,是从低阶到高阶、由浅显到深入的积累过程。现阶段的数字素养教育多集中于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在小学、中学阶段难觅与数字化相关的基础课程,只有计算机应用和信息技术等零星课程,且课时有限,授课效果也无法得到保障。
数字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动能源于文化的包容力、新技术的驱动力、信息化的传播力和新业态价值的创造力,这对创意人才的胜任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数字文化产业创意人才的胜任力包括创意人格、创意能力和创意基础三个维度,评价体系涵盖创意潜能、工作绩效、行为模式、社会角色、自我形象、性格特征等多方面。目前,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是培养产业创意人才胜任力的重要阶段,但却忽视了萌芽期和成长期,缺乏培育的系统性、整体性与连贯性,不利于创新意识的养成、创意人格的形成和综合能力的提升。
3.教育与行业脱节,校内外实践脱钩
数字文化产业的方兴未艾使得行业技术、市场需求、业态创新等更新迭代加速,创意人才的培养需要与新科技、新技术、新媒介、新教育协同发展。目前,河南开设与数字文化相关专业的高校和培训机构相对较少,且在教学方面存在目标不明确、内容宽泛、手段单一等现实问题,滞后于市场需求。此外,教师专业技能不过硬,深度学习意识不强,行业导师数量不足也是教育与行业脱节的重要原因。
数字文化产业对具备数字技术、创新思维、专业合作、跨文化传播等综合能力人才的需求量显著增加,实践能力是培养精于实操应用、解决复杂问题的有效路径。目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渠道包括校内课堂实训、校外基地实习和创业孵化指导,三者是层次清晰、相互关联、彼此促进的有机整体,但在具体实践中却存在校企联系不紧密、产学研用配套不足、专业针对性不强等问题,致使校内外实践脱钩,影响了产业创新和数字化发展的速度。
二、创意人才高质量培养的路径与对策
1.统筹数字文化产业布局,建立长效的人才培养机制
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要充分认识大力发展数字文化产业对河南的战略意义,把“数字强省、文化兴省”作为打造创新引领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加强创意人才的战略规划和顶层设计。建立长效的人才培养机制,健全“通识化教育、专业化培养、多元化提升、规范化上岗”为一体的培养体系,将数字素养教育与全民教育、终身教育的理念相融合,优化基础教育、学术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生态系统。
2.落实创意人才评价标准,推进产业技术技能培训
落实河南数字文化产业创意人才评价标准是进行人才选拔、培养、管理和使用的基础,也是提高产业人力效能的重要环节。按照数字文化产业领域专家、高级技术人员、骨干技术人员、初级技术人员等多层次划分从业者的级别,使其分别与职称、职务、职责相匹配。根据河南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阶段和实施重点,相关培训机构应按照国家职业标准和新职业培训教程,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分职业、分方向、分等级推进技术技能培训,考评合格者由评价机构颁发合格证书。
3.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推动校企深层次合作
以数字文化产业创意人才胜任力为指引,加快产业创新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兼具文化内涵、数字素质、技术水准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深入贯彻“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战略,成立数字文化产业创新基地,积极融入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实施,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在协同育人方面,要不断完善多方协作机制和资源平台建设,着力推动校企在理论创新、智力支持、科研服务、创业实践等领域的深层次合作,拓宽全链条的人才培养渠道。
4.加强跨文化能力培养,丰富创意人才的国际视野
随着我国“一带一路”政策的深入实施,河南数字文化企业出海的数量不断增加,范围逐步扩大,贸易量也在持续增长,需要加强对创意人才跨文化能力的培养。根据外向型企业的发展需求,针对不同层次的人才分别制定“走出去”的能力、“走进去”的实力和“走上去”的潜力三个梯度,从跨文化意识、沟通能力、文化案例、市场导向、商业模式和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丰富创意人才的国际视野,提高对外交流与协作的质量。
【作者:孙冰 ,单位:郑州商学院 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2023年度一般课题“中国式现代化视角下数字文化产业创意人才胜任力模型建构与培养模式研究”(2023YB036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编辑:姜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