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续与传承:作为文化载体的文字形象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3-08-25 09:42

  摘要: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是多方因素形塑的结果,拥有成熟的文字与书写传统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中国文字的物质载体形式稳定持久,能够延续文字的书写传承。汉字表意文字的符号系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在演变过程中形成了相对稳定、明确表意的符号形式,因此历史留存的文献和碑刻等文本遗存能够成为中华文化书写和传播的根基,有助于其知识谱系的建构。同时,中华民族在这种书写传统的基础上形成的人类早期文化记忆和认知方式,也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关键词:文字;书写史;中华文化

  中华文明何以源远流长,拥有成熟文字与书写传统是重要原因。从媒介学视角出发,文字是一种媒介,是人类文化传播与发展的重要载体。《墨子·兼爱下》中,墨子在回答天下之士的提问时,表达了通过文字与先人跨越时空交往并传承其思想的观点。同时,墨子也明确描述了中国古代文字记录的方式和材料,即“书于竹帛、镂于金石、琢于盘盂”。这种记录方式能够产生持久的文字载体,为后世子孙所传承,也为今人研究古代文化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和历史依据。对比其他文字的发展历程,也会为我们理解汉字能延续至今的原因和讨论汉字未来改革方向提供参考和经验。

  一、物的记忆:中国文字的物质载体具有延续性

  在中国文字的演变过程中,文字的载体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文字的载体是文字传承与流传的重要条件。早期的铭文多刻于坚硬材质如甲骨、青铜、玉石和陶泥上。随着时间的推移,短小的铭文逐渐转向篇幅更长的文献记录,例如卜辞等,记录在竹帛上。而金文则作为政治、社会以及礼仪上的永久记录,通行于周代、秦汉等历史时期。随后,石刻逐渐被应用于纪念性的铭文以及记录儒、佛、道等经典,从而取代了金文。然而,这些载体由于笨重和昂贵的特性较难扩散。在公元前后,象牙和竹简曾被使用,后来则是柔软而廉价的纸张。之后,纸张一直是最流行、廉价、便利的书写材料,不仅在中国通行,而且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流传。在这个演化的过程中,不同材质对于文字形态和阅读体验的影响也各不相同。在技术的支持下,文字载体的演化对于文字在中国的传承和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书于竹帛》中提到,旧的书写材料并没有立即被新材料所淘汰,而是逐渐被取代。在纸发明以后,竹、木仍继续使用了三个世纪,缣帛继续被采用了500余年。“易损的材料价格比较便宜,大量用作公文、史册、文章、信件及其他各种日常。坚硬耐久的材料,则用作有纪念性或可流传后世的铭文。前者用于在空间上的横向交流,是人与人之间往来的媒介。后者是时间上的直向交流,是人与鬼神及后代子孙间联系的工具。”古代的宗教信仰促进了以文字与鬼神沟通形式的发展,占卜、祈祷、祭祀都有文字记载。封建诸侯与政府机构之间的频繁交流,增加了政治和外交文件档案的文本产量。战国以来,由于社会文化的变迁和教育的普及,私著和藏书得到了发展。公元前二世纪儒家思想的兴起使得许多古籍得以重见天日。为了保存图书,中央控制的皇家图书馆成立了,图书馆学也因此萌芽。大部分古籍都被学者收集和修订,得以流传。公元三四世纪时,佛教大行其道,大量宗教文献进入国内,对此类文献的巨大需求推动了印刷术的发展。如钱存训先生言:“尽管印刷术的出现显著提高了书籍的生产效率和传播范围,但它并没有彻底改变书籍的形态、内容、材料,以及创作的质量。虽然印刷术使得大量书籍问世,传播范围也更广,但这并不必然意味着书籍的内容就会在高度和深度上得到提升。事实上,甚至在今天的计算机时代,我们仍然没有创造出一部作品,其形式、规模和创新能够超越两千年前记录在竹简和丝织物上的某些经典之作。”这突显了古代书写载体所承载的经典在思想和文化上的深远影响,无论技术如何发展,经典的价值仍然独具永恒魅力,其对中华文化的传承的功用可见一斑。

  二、思想传承:汉字表意的持久和韧性

  在历史的长河中,古埃及圣书体、两河楔形文字、古中国象形文字、美洲原住民象形文字以及古希腊迈锡尼线形文字等多种表意文字都曾经存在,然而,这些文字的命运却逐渐走向了消逝,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汉字的持续传承与演变。这一现象引发了对表意文字演变及其在文化传承中的角色的深刻思考。表意文字的诞生源于古人朴素的唯物主义认知,他们将所见所闻以图画的形式记录下来。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语言的发展,这些图画逐渐受到语言逻辑的影响,被排列组合成更加具有可读性的形式。因为语言的存在,表意文字也被称为“音意文字”,其不仅包括基本的表意符号,还涵盖了描述声音的符号,其中大多数实际上属于“形声字”,它们通过借用近音或同音的文字来传达抽象概念。在众多表意文字之中,汉字以其独特的特点成为代表。汉字的字形相对独立,涵盖了篆、隶、楷、行等多种主要应用字体,而这些字体都遵循一定的演变规律。汉字系统经历了多次变迁,每一次变化都经过时间的淬炼而非突然的变革。汉字的演进并非孤立的,历代政府对其进行规范和协调,使得广大知识分子和民众都能够更好地认知和运用汉字。汉字的传承是文化得以保留的重要支撑。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汉字的传承达到了巅峰,不仅打破了时空的界限,更为中华文化注入了源远流长的力量。汉字不仅仅是一种文字,更是中华文化的代表,记录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历史、价值观以及丰富的精神内涵。表意文字的消逝与汉字的传承形成鲜明对比,这深刻地反映了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核心承载者所具备的韧性和持久力。汉字的演变与传承,既是语言工具的发展史,也是文化的传承史,为中华文明的繁荣注入了不竭的生命力。

  三、文本镜像:中华文化的书写与传播

  早期的书写传统在中华文化的延续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与繁荣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虽然在史前时代尚未找到完整的文字遗物,但是通过先秦典籍中的记载,我们可以窥探到古代文字的线索,《左传·召公十二年》和《周礼·春官宗伯》等文献中的诸多记载,暗示了史前文字的存在。周公的训诫中也明确提及“惟殷先人,有册有典”,进一步证实了殷商时代存在典籍类书写的事实。这些线索共同构建了中华民族的书写传统源远流长的画卷。早期的书写传统的演变在多个方面展现出来,其中历史根源、文化传承以及文字形成都扮演着重要角色。甲骨文、铜器铭文等成为早期书写的代表,这些刻写在古物之上的符号见证了人类智慧的发展历程。此外,一些典籍中的记载,如《三坟》、《五典》等,虽然有一定的推测性质,却暗示着早期书写的确已形成,为当时的文化传承打下了基础。考古发现更是为早期书写的存在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半坡仰韶文化遗址、乐都柳湾遗址等的出土文物不仅揭示了早期书写的存在,还清晰地展示了书写的逐步成熟过程。从最初的陶器刻画符号,到逐渐发展为彩绘符号、陶文,再到可以释读的刻写文字,这一演变过程凝聚了人类智慧的积淀。甚至在殷商甲骨文之前,位于裴李岗贾湖遗址的龟甲上刻画的符号,其年代可追溯至7500年前至8500年前,为我国已经具备相对成熟的书写体系提供了有力佐证。这种早期书写传统的存在为中华文明的历史连续性提供了坚实的根基,使中华文化成为唯一没有间断的文明。这种源远流长的书写传统在历史的长河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被用于记录和传承中华民族的精神文明,为中华文化的连贯性和稳定性提供了强大支撑,使得中华民族的文明在世界历史上独树一帜,成为不朽的瑰宝。

  四、记忆实践:中华文化知识谱系的建构

  文字和图像符号承载着人类早期文化的珍贵记忆,不仅记录了古人的日常生活,也记录了他们对宇宙的观察和思考。这些记录不仅仅是简单的记录,更为中华文化知识谱系的构建提供了关键性工具。这种记忆实践不仅帮助中华文化不断吸取历史的智慧和经验,还成为中华民族心灵深处的富足之源。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文化核心价值的代代传承,涵盖了思维模式、价值观念、道德观念、文学艺术、风俗习惯等方方面面。这些文化元素形成了中华文化的内核,它们的持续传承赋予中华文化相对的稳定性和连贯性。这种持续的文化元素传承,让中华文化能够在历史的洪流和社会的变革中保持坚韧的生命力,能够经受住时间的考验得以持续繁荣发展。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传承载体,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严谨的结构能够准确地表达复杂的概念,成为传递思想和文化内涵的强大工具。汉字的统一性也促进了语言的统一。在历史上,汉字的使用在国家统一的进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例如北魏、元朝、清朝等时期,汉字作为统一的书写方式,促进了不同族群之间的沟通,为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持续性和一致性。这种统一性使中华民族能够保持文化的连贯性和稳定性,为中华文化的传承铺平了道路。文字的稳定传承、文化元素的连续性以及汉字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相互交织,形成了中华文化丰富资源和相对稳定性的重要支撑。这种记忆实践不仅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也为中华精神文明史的探讨提供了坚实基础。它们共同构建了一个文明的桥梁,将过去、现在和未来紧密相连,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注入了持久的力量。

  结 语

  从探究文字发展的角度出发,可以展开对现有知识谱系的全新阐释。这一阐释不仅仅是为了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更是为了探索其独特的思想、情感、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历史意识,以及蕴含其中的天人哲学等核心议题。这样的探讨能够架起过去与现在之间的桥梁,打开一扇了解中华文化起源和演变的窗口,对构建一部与社会文明史相互呼应的中华精神文明史具有深远的重要性。通过对文字发展脉络的解析,我们可以重新审视旧有的知识框架,为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赋予新的内涵。这个过程不仅有助于解答当下社会中涌现的问题,更能够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将中华民族的文化和智慧传承下去。因此,从这一视角出发,探寻中华民族的思想、情感、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历史意识、天人哲学等基本问题,以及与中华文化发展有关的根本性议题,不仅是一项学术探索,更是为了捕捉中华文明的多样性与深刻内涵。这个过程将有助于构建一幅关于中华精神文明的全景画卷,使其与社会文明史相呼应,为我们的文化认知提供更加丰富和立体的理解。

  (作者:苏星宇,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张柏林,河南省社科联)


编辑:姜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