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永扣:“第二个结合”与河南传统文化精神的现代化转型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第二个结合”不仅是新时代推进和拓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应有之义和根本遵循,也为河南传统文化精神的现代化转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进路。
河南地处中原,文明璀璨。在中华文明诞生和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中原地区作为主根主脉发挥着关键作用。河南传统文化精神是指河南地区在长期的历史演进和社会发展中形成的文化传统和精神风貌。河南传统文化精神体现着河南厚重的历史底蕴和质朴的风物人文,具有以下四个基本特征:
第一,以“地”为根、源远流长。河南文化的源头扎根于中原大地,作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二里头文化等河南先民们创造的古老文化,记录了河南文化精神与中华民族文化精神共同成长的历史足迹。
第二,以“文”为魂、内涵丰富。“文以载道”是河南传统文化精神的灵魂。在文学、艺术、哲学等人文领域,河南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遗产,如《诗经》《易经》等经典著作,老子、杜甫等文化名人,豫剧等艺术形式,这些都是构成河南文化精神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以“中”为基、包容万物。“中”是河南传统文化精神的基点,它融入了河南人的语言与血脉,是这片土地不可分割的文化基因。以“中”定向,择“中”建国,“中国”二字由此载入史册。也正是因为地处中原,是多民族、多文化的交汇之地,河南传统文化精神更具开放性和包容性,能够吸收和融合各种不同的文化元素,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特色。
第四,以“德”为本、博大精深。河南传统文化精神强调德行修养和道德规范。在河南文化中,“德”被视为一种精神力量和行为准则,是人们追求高尚品质和崇高精神的体现。忠诚、孝道、仁爱、礼义等道德传统,已经在长久的实践中内化为河南人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
随着中国式现代化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坚守河南传统文化精神的“根脉”也要顺应时代要求,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化表现形式。“第二个结合”既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深刻认识,又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生动把握,对于推动河南传统文化精神实现现代化转型具有十分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首先,厚植乡土情怀,凝聚现代化河南建设力量。中原大地孕育了河南人独特而深厚的乡土情怀,它不仅包含了人们对家乡故土、家族亲情的热爱与依恋,更蕴含了为家乡美丽富强而贡献自身力量的情感动机。乡土情怀是河南文化精神的宝贵财富,我们要积极引导、挖掘和发扬乡土情怀的独特价值和当代内涵,以情动人、以情育人、以情感人,让更多人关注和支持“老家河南”的发展现状,为建设现代化河南凝聚强大的精神力量。
其次,聚合文化资源,赋能现代化河南文化产业。“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河南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底蕴厚重,我们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善于从河南文化精神传统中寻找源头活水,不断赋予其鲜明的时代价值和强大生命力。通过聚合资源,推动文化遗产、历史研究成果、文旅文创产业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新模式。运用适应时代特点的表现方式,打造更多体现主流价值取向、切合人民群众需求的文旅品牌,以文旅文创产业发展带动河南文化精神现代化转型。
再次,彰显精神特色,提升现代化河南治理成效。河南文化精神历千年而不衰、经百代而犹盛,其中必然具有自觉的实践追求和现实指向。当前,河南现代化建设依然任重道远,因此需要充分挖掘河南文化精神中蕴藏的治理智慧,以经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河南文化精神作为“观念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来指导高质量建设现代化河南的现实进程,为提升现代化河南治理成效提供必要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最后,传承道德精髓,构筑现代化河南文明观念。河南传统文化精神中蕴含了丰富的德教资源,但其中部分陈旧的内容和表现形式需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加以升华和改造,使其更具普遍性,更能被当代社会接受和认同。要积极推动河南传统文化精神中优秀的道德传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通,促进价值观念从“理论形态”向“生活形态”转换,为建设物质富足、精神富有的现代化河南贡献力量。同时,河南传统文化精神的创造创新要充分借鉴世界文明的优秀成果,吸收世界文化的先进理念和现代元素,为构筑现代化河南文明观念注入新的活力和内涵。
(作者:郑永扣,郑州大学意识形态安全研究中心主任,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