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卫娜:用好高校劳动教育课程的育人主渠道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3-09-05 13:31

  切实加强高校劳动教育,发挥劳动在新时代大学生成长成才中的独特育人价值,是新时代党对高等教育的新要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劳动教育是高校必须开展的教育活动。而劳动教育课程,则是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优化课程体系,打造高效课堂,不断探索富有实效的劳动教育实施路径,才能使新时代的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充分认识新时代高校加强劳动教育的重大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重视学生的劳动教育,不断强调劳动教育的重要性,要求各级各类学校“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新时代加强劳动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也对新时代高校提出了加强劳动教育的新任务。

  首先,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客观需要。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靠各行各业人民的辛勤劳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劳动托起中国梦”。高校开展劳动教育能帮助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劳动情怀、练就过硬本领,提高创造美好生活的能力,进而使其自觉融入民族复兴的伟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接力奋斗。其次,这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而劳动教育既是立德树人的基本要求,也是全面发展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教育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贯穿于并作用于其他四育。高校加强劳动教育,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独特的育人价值,既能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劳动观、建立崇尚劳动的价值共识和行动自觉,也能帮助学生养成习惯、砥砺意志、塑造品格,从而筑牢立德树人的基石。最后,这是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如何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成为新时代高校的重要使命,而劳动教育则是促进个人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人在劳动中发展,且“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因此,高校加强劳动教育,可以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劳动知识,具备必要的劳动能力,养成积极的劳动精神,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建立健全高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建立健全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是新时代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高校用好劳动课程育人主渠道的重要环节。2020年3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对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进行了系统设计和全面部署,强调要“全面构建体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体系”,将劳动教育纳入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形成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针对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一是高质量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单元和核心要素,是影响学生发展最核心、最有效、最直接的中介和变量。2020年7月7日,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要求“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其中,本科阶段劳动教育必修课不少于32学时。把劳动教育课程纳入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必修科目,为实现劳动教育目的提供了必要条件和基本保障。各高校应科学谋划、优化协调、精准高效、扎实推进,注重知行合一,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高质量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二是探索实现劳动教育与学科课程的有机融合。专业课教师要强化劳动教育意识,深入挖掘学科教学中的劳动教育元素,基于各学科的课程特点与课程内容,在课程教学中适时适度融入劳动教育理念、劳动知识或技能、职业道德、传统美德等内容,实现专业教育与劳动教育的有机融合。在公共必修课中,要进一步强化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劳动相关法律法规与政策教育。三是精心组织课外校外劳动实践。劳动教育的第一特性就是实践性强。《意见》明确提出“实施劳动教育重点是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各高校应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因人制宜,根据办学需要、地域特色,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采用劳动周、志愿服务、公益劳动、社会实践等形式,开展特色化的劳动实践,将劳动知识教学和劳动教育寓于劳动实践之中,以帮助大学生获得劳动体验,感受劳动艰辛、体验劳动乐趣、传承劳动美德,增强自主劳动意识。

  完善以劳动教学为主要内容的教学体系

  完善以劳动教学为主要内容的教学体系,在劳动教育课程建设上破题出新,让劳动教育课程充分发挥课程功能和课程价值,服务于学生劳动素养的培育和劳动观念的养成,是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的重要举措。

  一是厘清劳动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明确劳动教育内容是新时代高校加强劳动教育的关键。劳动教育课程须覆盖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中的知识、技能与价值观,主要解决“为什么劳动”“劳动是什么”“如何劳动”的问题,涉及理论认知与学习、劳动体验与实践,德智体美劳并举,理论与实践并重。同时,体现时代特征是劳动教育的基本原则之一,因此,现时的劳动教学内容还须体现出新时代的“新”,与新产业、新业态、新工艺、新技术紧密结合。二是创新劳动教育课程的教学形式。教学模式的固化会导致课堂教学质量的下降及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受挫。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应以学生为中心,立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将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增强学生的感知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不断挖掘课程教学资源,丰富教学载体,充实教学内容,拓宽教学阵地,创新教学模式,切实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在课堂之外,还要综合运用讲座、公开课、新媒体等形式,组织与劳动教育有关的兴趣小组、社团等手段,开展丰富的劳动主题教育,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和延展。三是规范劳动教育课程的教学评价。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加强劳动教育评价”。高校应明确劳动教育的目标要求,探索建立劳动清单制度,明确学生参加劳动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加强过程性评价,将参与劳动教育课程学习和实践情况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辅以自我评价、家长评价、实践单位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作为评价学生劳动素养的重要参考。通过规范教学评价及开展教学评价结果反馈,切实保证劳动教育提质增效。

  劳动乃立身之本。劳动教育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用好高校劳动教育课程的育人主渠道,塑造学生劳动品格,涵养深厚的劳动情怀,能够为时代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复兴提供不竭的青春力量。

  (作者:米卫娜 张安,单位:河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本文系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新时代南水北调精神及其培育”(2021BKS016)的阶段性成果)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