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楠:新时期增强高校大学生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论析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3-09-06 09:21

  近年来,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以及文化输出影响力不断增强,使国家这一政治体面临着新的危机。大学是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容易受到境外敌对势力的影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各族群众中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历史观、民族观。”高校是意识形态活动的重要场所,作为国家的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群体具有较高的影响力和示范效应,承担着推动国家现代化进程的重要责任。

  一、大学生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现实依据

  在全球化进程中,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断涌现并日益强大。在国际政治中,一些民族国家正是因为拥有认同感,才能万众一心,产生强大的国家力量。对于一个多民族国家来说,国家认同是构建社会和谐、国家统一、保持国家安全稳定的基础。国家认同、民族认同研究既有其深刻而严谨的理论逻辑,也有其直接而充分的现实依据。当前,国内围绕国家认同、民族问题已形成较为系统成熟的理论体系、实践模式,研究成果丰赡。就其现实依据而言:

  其一,从现代民族国家的角度来看,国家认同、民族认同研究是推进中国少数民族发展和民族地区发展的实际需要,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需要。国家认同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基础和前提,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国家认同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我国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期”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期,面临的环境复杂多变,不确定因素也在增加。

  其二,从大学生群体民族身份构成来看,进入大学后,不同民族的大学生共同生活、学习,地域生活背景不同,多元价值观碰撞,开始对自身民族身份进行辨识,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会发生变化。

  其三,从辩证法角度来看,国家是民族的集合体,代表不同民族之间的整体利益和共同目标。民族是国家的基本组成单位,也是国家的重要构成要素。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传统和认同,对国家的发展和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民族和国家是部分与整体、个性与共性的辩证关系。与之相应,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亦是相同的辩证关系。民族认同是个体对自己所属民族的情感认同和归属感,而国家认同则是对整个国家的认同和归属感。二者既对立冲突,也相辅共生,是冲突与共生的矛盾统一体。

  其四,从当今世界普遍存在的国家形态——民族国家的角度来看,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研究更是促进多民族国家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国家认同是国家公民对国家的认同感、归属感以及对国家价值观念和利益的认同。民族认同是个体对自己所属民族的认同感,包括共同的历史、文化、语言等方面的认同。在多民族国家中,建立和促进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有助于增强国家凝聚力和稳定,促使不同民族的人们建立起共同的目标和价值观念,共同为国家的繁荣和发展努力,减少民族间的分歧和冲突。

  二、新时期高校大学生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问题面临挑战的生成逻辑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大学生面临着更加多元化和复杂化的社会环境,他们倾向于加入各种社会组织和社群集团以满足个人需求和志同道合的交流。这些社会组织和社群集团可以提供不同的社会资源、专业知识和支持网络,帮助大学生在学业、就业和个人发展等方面取得成功。伴随着信息的自由流动和文化的碰撞,大学生触及更广泛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更容易受到国际社会的影响,形成独立思考和多元观点的认同。由此观之,大学生群体身份认同朝向社会组织、社群集团分散特点,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日益式微。透析其危机何以发生,提供积极的教育和社会支持,增强大学生稳定的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是非常重要的。

  (一)基于社会转型与多元化的价值逻辑

  传统的社会模式中,价值观念相对稳定,人们普遍接受传统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随着社会结构、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以及全球化的推动,社会转型多元化与纷繁的社会问题相互作用,在这一过程中,人们对于价值的理解和认同也发生了变化。当前中国社会正在经历深刻的转型与变革,市场经济和现代化进程推动了社会结构的变动,传统价值观与新兴价值观相互交织,促进了个体自由和个性的发展。转型过程中,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也受到了影响,他们更加关注个人利益追求、自由、平等、多元化的观念,与传统的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产生一定的冲突。

  (二)基于新媒体与信息技术的传播逻辑

  新媒体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呈现了多元化的国家形象和历史背景,改变了传播的方式和逻辑,使得传播更加多元化、参与性更强、个性化更明显、实时性更突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广泛和便捷。一方面,新媒体技术打破了传统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虚拟网络社交使人们进行跨地域的交流和互动,丰富了他们对国家认同的认知和理解。另一方面,网络上存在的各种观点和言论,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也会导致他们对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的认知模糊和多元化。

  (三)基于课程设置与体制改革的教育逻辑

  新时期高校教育体制和课程设置的改革,以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人才为目标,强调开放性、多元性和国际化。传统的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的教育内容缺失,更多注重于全球视野、跨文化交流和多元价值观培养,使得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关注个人发展和全球视野,偏向于强调国际化、全球化的价值观,忽视了国家和民族认同的重要性,对于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的塑造产生了新的挑战。

  (四)基于民族多元性与身份认同的文化逻辑

  新时期,社会呈现出多元化、流动性增加的特点,民族多元性成为常态。大学生来自不同的民族、地区,文化背景亦不同,所处的社交圈也广泛多样,接触到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容易产生以个人身份认同、族群身份认同、地域身份认同等其他认同形态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的碰撞,可能引发国家内部的社会紧张和身份认同危机。传统文化与现代价值观的冲突加剧了文化冲击促使这一群体重新思考和审视自己的国家和民族认同,从而产生危机感。

  三、现代多民族国家建构与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的内在关联

  在多民族国家中,通常以国家标志、国家象征、国家历史、国家政治制度等为依托,通过国家教育、媒体等途径灌输给个体,起到凝聚人心、树立共同价值观的作用。但不同的民族群体所属的地域、文化、语言、宗教等方面的差异,影响到个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民族认同是个体对自己民族特征、传统文化、语言习惯等方面的接纳和认同,通过民族教育、民族文化传承等方式来强化。然而,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并不总是完全一致的,可能存在差异,尤其是在多元文化社会中表现更甚。稳定的国家认同可以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理解、尊重和和谐共处,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发展。但不同民族之间的民族认同强度和平衡也会对国家认同产生影响。当不同民族之间的差异得到合理的平衡和尊重时,能够促进国家认同的形成和巩固。因此,更需要全体社会公民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国家形象,促进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共同繁荣。

  四、高校大学生身份认同谱系分析

  大学生作为具体社会人具有学生和社会公民的双重身份,而大学生群体构成复杂,他们的身份认同则在这一普遍基础之上又具有特殊性。高校大学生的身份认同谱系分析是对大学生在高校期间对自身身份感知的不同层次和方向进行研究和分析。进入大学的第一次身份认同是本体身份认同,继而渐渐进入不同的身份转化是在学校场域、社会场域之间、教育场域、文化场域、生活场域等建立连接关系,根据场域情境不断转化、认同,其中国家认同、民族认同、社会认同、自我认同、文化认同等是存在个体的基本认同。对每一认同形态进行分析不仅可以帮助了解大学生自我发展和身份建构的过程,也可以为高校提供针对性的教育和支持措施。需要注意的是,大学生身份认同是一个复杂且具有个体差异化的过程。其中,家庭背景、社会环境、教育机会、个人经历等都将对身份认同产生重要影响,需要强调自我的成长与发展。通过对不同层次和方向的身份认同进行研究和分析,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拓展视野、促进个体全面成长。尤其应对大学生身份认同内涵以及身份转化的诱发机制进行探讨和分析,把握并利用关键期对大学生成长进行适时的教育引导,这也是对立德树人根本要求的践行。

  五、结语

  新时期我国各族人民携手奋进,不断形成和巩固了“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良好局面”。基于当前的客观环境,更要通过现实维度的考察,深度展现新时代中国高校大学生在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方面遭遇的内外挑战。分析新时期高校大学生特点,寻求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内在契合逻辑,把握好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内在关联,积极推动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统一互补,建立一套符合中国国情且具有操作性的意识形态共识、制度安排、政策实施和治理运行高效的大学生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策略体系。

  【作者:高楠 单位:周口师范学院 基金项目:河南省社科联项目“新时期高校大学生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教育研究”,课题编号:SKL-2023-1277;河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师范生教育全过程的路径探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24-ZZJH-076研究成果】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