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宁 张锟:因地制宜分类推进乡村建设

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时间:2023-09-06 09:41

  乡村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党中央提出要“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河南省地域广阔,村庄众多,如何因地制宜分类推进乡村建设,避免千村一面与重复建设,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平衡发展与“三生融合”

  乡村既是从事农业生产和农民聚居的地方,也是整个经济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一定自然、社会经济特征和职能的地区综合体,具有提供食物、承创文化、涵养生态等多方面功能。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的乡村建设需要统筹城乡居民生产、生活和生态等方面的实际需要,有效促进“三生融合”,实现“宜居宜业和美”的基本目标。第一,满足生产需求。这是全社会基本生存保障的需要,也是最根本的需求,乡村应当为广大城乡居民提供充足优质的食物和其他农产品,特征是“宜业”。第二,满足生活需要。各项设施要方便乡村居民劳作、求学、就医、养老等,提供环境优美的现代化生活条件,特征即“宜居”。要注意体现河南省的地域特色和文化特征,打造具有“河南芯”的村庄。第三,满足生态保障。这既是乡村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城市生态安全的基本保障,需要为区域自然生态的优化和人类社会生态的进化等创造条件,特征即“和美”。乡村建设既包括物质形态的靓丽,更包括人与人、人与环境、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

  规划缺位与“形”“魂”分离

  经过多年乡村建设工程的推进,河南很多村庄都改变了旧貌。但由于缺少“多规合一”的实用性乡村建设规划,多数地区普遍存在乡村功能布局不合理、土地利用集约化程度低、村庄建筑风貌单调少神、缺乏特色等问题:村庄布局不合理。河南省有4.58万个村庄,目前仅有六七成进行了相关规划,尚未实现全域覆盖。有些县镇没有制定切合实际的村庄分类布局规划,已有的建设规划多以单一行政村为单位,缺少以疏通生态机理和促进产业发展为目标的片区性规划,从而导致乡村建设项目投资分散,村庄功能小而全,造成一定程度的资源浪费,基础设施使用效率低,维护成本高。土地资源配置错位。现实中存在着生产、生活、生态用地割裂对立、资源配置错位的现象。村庄特色不突出。多数乡村没有结合当地文化传统和居民真实需求对建筑风貌进行现代化美学设计,政府对乡村居民新建或改造房屋缺乏有针对性的引导、管理和约束,一些地方的村庄建设模仿痕迹明显,攀比现象严重,有新房无新村、有新村无新貌,不仅缺乏地方特色和时代特征,而且见物不见人,缺乏实用功能和使用价值。

  因地制宜与分类推进

  总体思路: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河南省的乡村建设必须遵循乡村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把提高乡村资源的经营效益作为规划编制的基本目标,秉持系统思维和乡村运营理念,大力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制度创新,妥善处理生产用地、生活用地和生态用地之间的关系,变占用理念为经营理念,变村庄思维为社区思维,变个体意识为集体意识,由农村集体组织引领,以农民为主体,鼓励社会资本积极参与,以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为基本原则,不断完善乡村规划的编制体系和方法,实现“多规合一”的实用性规划全域覆盖,持续提升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三生”保障融合度,塑造体现豫韵农味的乡村特色风貌,逐步使农村具备现代生活条件,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具体路径:根据不同村庄的发展现状、资源禀赋等,可以把河南省的村庄分为集聚提升、城郊融合、特色保护、搬迁撤并型四类,因地制宜,分别施策。

  集聚提升型村庄。这类村庄在河南省数量最多,要打破单一行政村限制,以区位优越、人口较多、有一定产业基础的村庄为重点,以临近村庄为拱卫,联村规划,完善功能,布局产业,改造设施,升级品位,以改善村庄设施和环境质量。要加快以土地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空闲宅基地及一户多宅清理、农村养老保障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改革,大力发展集体经济,打造“三生”融合型“社区乡村”。

  依据产业特色,该类乡村可再分为农业型、工业型和旅游型三类:农业型村庄要结合河南省高标准农田示范区的建设规划进行乡村建设,该类村庄的乡村建设又可进一步细分为平原土地适度规模化经营型、山地丘陵特色农业发展型、黄河故道生态农业发展型、沿黄新型农业发展型,根据不同类型的特点分类推进;工业型村庄科学规划产业园,将乡村的生产功能和生活功能有机结合,实现村民的就地就近就业;旅游型村庄要结合休闲观光、农耕体验、研学研修等乡村旅游产业所需的各类服务设施来进行乡建。建设用地指标不足问题可以通过建设用地指标的优化调整和宅基地的盘活利用改革解决,建设资金急缺问题可以通过大力发展集体经济来解决。

  城郊融合型村庄。这类村庄要和城镇互相补充,乡村建设的重点是不断完善其服务城镇的功能,与当地第三产业的发展有机结合,强化教育、医疗卫生、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大力实施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工程,为城乡居民的农产品安全供给提供坚实保障。大力发展以加工制造、蔬菜种植、农耕体验、休闲康养、团建训练、休闲度假等为内容的产业形态,打造都市田园型“休闲乡村”。

  特色保护型村庄。河南省历史悠久,遗迹多集中在乡村,此类村庄数量不少。这类村庄往往有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例如古建筑、村名、姓氏、非遗、名人、传说、节庆等资源。其乡建要深耕村庄独特文化,在保护传统民居和传统特色的基础上,提升村庄的现代化设施和文化民俗融合程度,实现传承中原文化和黄河文明的目标。村庄新建或改造房屋的建筑风格、高度、屋顶形式、建筑材料、墙面色彩等要与互相协调,体现河南地方特色和时代特征,打造“人文乡村”。

  搬迁撤并型村庄。对此类村在尊重民意的基础上,选择适当时机,通过统一选址、统一建房和建设配套设施统一安置的方式,进行村庄的撤并和迁移,以优化村庄的空间布局,提高土地等资源的利用效益。积极推进集体建设用地入市改革,为乡村撤并建设提供更多的用地保障和资金支持。

 (作者:刘宁 张锟,河南农业大学)


编辑:姜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