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攀峰:规划先行 推进宜居宜业乡村和美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突出规划引领,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更要以村庄规划为前提。这关乎农村群众生活品质的提升,更关乎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成色。河南县域农村人口多、村庄建制多、建设基础弱,城乡关系调整相对会更复杂、过程会更长,亟须高水平村庄规划优化空间布局,破解当前乡村建设中的诸多难题。
坚持“实用性”。村庄规划好不好,首先要看它实用不实用、能不能落地。从政策要求看,新一轮村庄规划编制突出强调“实用性”。“实用性”体现在这几个方面:尊重农村居民意愿。切实保障农村居民在编制村庄规划中的主体地位,将村庄规划纳入村级议事协商目录,充分调动农民参与村庄规划编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满足规划编制过程中多元化、多层次的需求。遵循自然规律。依托自然地理格局,合理确定村庄布局和建设边界,坚守生态红线和耕地红线,不挖山、不填湖、不毁林、不占田,合理划定地质灾害和洪涝灾害等风险控制线。彰显乡土特色。立足乡土特征和地域特点提升村庄风貌,不搞大拆大建,避免“千村一面”,加强对乡村地域文化的传承保护,顾及长期形成的邻里关系、集体意识。遵循经济规律。编制村庄规划要找准村庄发展定位,促进村庄建设与产业发展相匹配、相适应。要优化村庄空间形态,完善功能区布局,破解村级产业发展空间狭小、细碎的问题。
突出“前瞻性”。在城镇化工业化过程中,村庄作为农业的空间载体,随着农村人口减少和农业规模扩大会逐步萎缩,形态上具有较大的不稳定性,目前出现的空心化就是村庄形态变化的一种主要形式。因此,在当前的时间节点编制村庄规划一定要突出“前瞻性”,至少需要前瞻20年、30年来规划村庄建设。当前需要系统研判农村人口规模、人口结构、人口流向变动规律和村庄“空心化”趋势,以此为基础搞好顶层设计,建好推进机制,指导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在做好村庄分类的基础上,强化分类施策和分阶段推进机制,优先选出一批未来确定承担重点发展任务的中心村,倾斜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形成全省农村居民点骨干支撑体系。对于未来注定萎缩的村庄应按照“保运转”的要求规划生产生活设施,一些自然生存条件较差的边远村可以考虑通过迁建的办法来解决问题,避免无谓的投资。
落实“多规合一”。新阶段编制村庄规划要突出“多规合一”,通盘考虑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居民点布局、人居环境整治、生态保护和历史文化传承,以此来破解乡村振兴战略推进过程中面临的诸多瓶颈和约束。调研发现,以往诸多单项规划已经很难适应下一阶段乡村振兴的全面要求。要避免把实用性村庄规划简单等同于美丽乡村建设方案,应当基于一张数据底图和目标定位,围绕土地改革、产业发展、集体资产、农民建房等重点,形成一张蓝图来指导村庄后续的开发和建设。尤其是通过对村庄土地潜力分析和规划,推动村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真正有效盘活农村的集体闲置资源。
提升“开放性”。编制村庄规划既要立足村庄自身需求,又要跳出村庄看全局需要,关键是要顺应县域的总体走向,注重城乡规划的有效衔接。坚持县域范围内全域统筹规划的理念,有效带动人口和经济向中心城区、中心镇、中心村集中,耕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向乡村延伸,扭转当前城乡空间分割与乡村空间分散相叠加的形态布局。尤其还要防止规划不出村、规划断头等现象,加强村与村之间规划的衔接,推动村庄抱团发展、协同发展,促进农村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流动,以防对本就分散的乡村布局产生固化的影响。
应对“空心化”。“空心化”是当前村庄空间形态的重要特征,也是未来村庄演变的重要趋势。破解“空心化”应当是编制村庄规划需要重点考虑的方面。调研中,关于当前乡村振兴最突出的制约是什么的问题,村镇基层干部反映最集中的一个就是建设用地缺口大、发展没有空间。而所调研村庄里在乡村建设中的亮点又往往是对废旧闲置宅基地的创新性再利用。目前,全省县域内“空心村”的比重还不太高,但“空心房”的比重普遍已经在15%—20%,群众对于“再利用”的接受度也在不断提高,集中整治的条件已经比较成熟。因此,当前应当依托规划编制统筹推进村庄“空心化”集中整治。将“空心村”整治作为村庄规划的中长期目标,鼓励有条件的地方试点先行;而“空心房”应当进入集中整治阶段,作为当前编制村庄规划的一项重要任务,为优化村庄空间形态和落实“多规合一”提供重要保障。
(作者:朱攀峰,省委党校)
编辑:姜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