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朝元老”——冯道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3-09-19 15:45

  冯道(882-954年),字可道,号长乐老,瀛州景城(今河北沧州西北)人,五代十国时期著名宰相,历仕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朝,先后效力于后唐庄宗李存勖、明宗李嗣源、闵帝李从厚、末帝李从珂,后晋高祖石敬瑭、出帝石重贵,后汉高祖刘知远、隐帝刘承祐,后周太祖郭威、世宗柴荣等10位皇帝,世称“十朝元老”。在中国古代社会,历来是“一朝天子一朝臣”,一个人能做到“三朝元老”就十分了得,能做到“十朝元老”,历史上没有第二个人。

  勤奋向学,满腹经纶

  冯道出身于耕读之家,年轻时品行淳厚,勤奋好学,善写文章,且能安于清贫。他平时除奉养双亲外,只以读书为乐事,即使大雪拥户、尘垢满席,也能安然如故。经过20余年的潜心修学,冯道的学问与日俱增,各种为人处世之道了然于胸。

  五代是一个武人当道的时代,武人们为了各自的利益,为了能够登上皇帝宝座,厮杀不断,科举制度早就废止了,社会上的人口包括书生甚至成为那些武人的口粮,大家都不再读书了,所学的都是习武打仗之事。但是,当武人们通过拼杀夺得天下后,他必须要文人来帮助治国理政。而从小就刻苦读书,学得满腹经纶的冯道,就是这些皇帝们非常需要和重视的人才。如后唐庄宗李存勖上台后,就专门让冯道制定朝廷礼仪制度;后唐明宗李嗣源上台后,就专门让冯道为他念臣子奏折;后唐闵帝李从厚上台后,就请冯道给他讲该怎样当皇帝等;后晋高祖石敬瑭上台后,就把朝廷大小事务都托付给冯道。由于冯道文名远播,当年他投奔晋王李存勖时,监军使张承业就非常看重他,对他礼遇有加,荐为霸府从事。李存勖占据河北后,便将霸府文书全部委托给冯道,并任命他为太原掌书记。后唐时,百官为明宗加徽号,都由冯道起草奏章。他的文章浑然一体,举朝臣僚无不钦佩。北宋大臣、史学家薛居正评价冯道的文章才华说:“道尤长于篇咏,秉笔则成,典丽之外,义含古道,必为远近传写,故渐畏其高深,由是班行肃然,无浇漓之态。”冯道还颇有宿儒之风,主持后唐国子监时,他于后唐长兴三年(932)奏请明宗以唐代开成石经为底本,雕印儒家《九经》,得到批准后,他于当年开始印行,直到后周广顺三年(953)《九经》全部刻印完成,前后共历时22年,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件盛事,深为人们所称道。

  乱世从政,顺势而为

  五代是一个充满戾气、仇杀的朝代,武将之间都在忙着攻伐厮杀,文臣之间也都在忙着争权夺利,朝堂上、战场上充满着尔虞我诈、血腥暴力,没有一刻消停,也没有任何道德底线,要在五代当官,可以说是十分困难的。

  唐天祐年间,冯道被幽州节度使刘守光辟为掾属。他因劝谕刘不要用兵而被关入监狱,后幸遇营救。刘守光兵败后,冯道投奔李存勖。李存勖称帝后是为后唐庄宗,冯道被授为省郎,充任翰林学士,后来又被擢升为中书舍人、户部侍郎。冯道为人平和,知兵善谋,非常善于处理人际关系。李嗣源兵变继位后是为后唐明宗,他素知冯道之名,授其为端明殿学士、兵部侍郎。后唐天成二年(927),又拜冯道为宰相,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旋又改任门下侍郎、吏部尚书、集贤殿弘文馆大学士,加授尚书左仆射,封爵始平郡公。在梁唐对峙期间,大将郭崇韬因军中伴食人员过多,要求裁减闲散人员,与唐庄宗发生尖锐矛盾,双方僵持不下。冯道对庄宗进言说:“如今大王屡建大功,正待平定南寇。郭崇韬所言并不过分,顶多不听便是,何必大动肝火?如让敌军知道,认为我们君臣不和,对我们大为不利。”在冯道调和下,庄宗不再坚持,郭崇韬也向庄宗谢了罪,此事顺利解决。后唐清泰元年(934),潞王李从珂在凤翔起兵反叛,攻打洛阳,冯道看木已成舟,便率百官开城拥其为帝,是为后唐末帝。清泰二年(935),冯道被拜为司空。翌年,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在契丹的支持下灭后唐建立晋,是为后晋高祖,他自称是契丹的“儿皇帝”。后晋建立之后,冯道被拜为宰相。天福四年(939),冯道又被授为司徒、兼侍中,进封鲁国公,朝中政务尽委冯道,其恩宠礼遇,满朝无人能及。冯道也不辞劳苦,出谋划策,果敢出使人人畏之如虎的契丹,满朝为之震动。后晋出帝石重贵继位后,冯道因拥立之功被加授太尉,封燕国公。天福十二年(947),耶律德光因不满晋出帝的敌对政策而灭亡后晋,冯道被任为契丹太傅。开运四年(947)二月,河东节度使刘知远在太原称帝,建立后汉,是为后汉高祖。冯道从契丹返回后归附后汉,乾祐元年(948),冯道被刘知远授为太师。太子刘承佑继位后,是为后汉隐帝,仍重用冯道。后汉广顺元年(951),大将郭威推翻后汉建立后周,是为周太祖。冯道亦被拜为太师、中书令。郭威对冯道非常敬重,每逢冯道觐见,从不直呼其名。后周显德元年(954),郭威养子柴荣继位,是为后周世宗,冯道仍为太师,后因谏阻柴荣用兵而受到冷落。后周显德元年四月冯道病逝,终年73岁。柴荣听闻后,废朝3日,册赠为尚书令,追封瀛王,赐谥文懿。

  冯道之所以能在乱世成为出奇的官场“不倒翁”,在于他为人浮沉取容,无欲无求,从来不参与朝中官员的争权夺利,不论朝中谁来拉拢他,他都支持,也都不支持,人莫测其喜愠。由于冯道不结党,不弄权,别人拉不动,利用不了,所以或无可奈何,或不以为意,当然也不愿与其树敌。而恰恰是这种方式和性格,让他能够很好地保全了自己的性命。他对皇帝的进谏也是一方面非常积极,尽心尽力,但都是采用“劝喻”的方式,也就是打个比喻劝说,如果皇帝实在不听他也不会“死谏”到底,总之是依违两可,皇帝也不会因此而记恨他,要他的性命。

  事亲济民,救时拯物

  ·冯道为官,甚能自刻苦为俭约,事亲济民。五代时的人们都是把做官当做一种手段,升官发财是其一切行为的动机所在,但冯道却恰恰相反。后唐时,冯道因父丧离职,返回景城守孝。当时正逢灾荒,他将家财赈救乡里,亲自耕田砍柴。同乡中如有土地荒芜或无力耕作者,冯道还会在夜里偷偷去为其耕种。主人得知后登门致谢,冯道却说这没有什么。而对属下所送的财物,他分毫不受,有人称之为“狼虎丛中也立身”的清官。后梁和后晋争霸时,他随军出征,时常住在茅草屋中,连床席都没有,就睡在一捆喂马用的干草上。他用自己的俸禄备办饮食,与仆役们同锅吃饭,贵而不骄。有的将领将掠得的美女送给他,他退却不掉,便将美女安排在别室之中,然后再寻访她们的主人,将其送还。史家评价他说:“道历任四朝,三入中书,在相位二十余年,以持重镇俗为己任,未尝以片简扰于诸侯,平生甚廉俭。”契丹灭亡后晋后,冯道前去朝见辽主耶律德光,德光问他:“天下百姓,如何可救?”冯道答:“此时的百姓,佛祖再世也救不得,只有皇帝您救得了。”此后中原百姓能不受更多侵害,多赖冯道和契丹的汉人丞相赵延寿暗中庇护。史称冯道:“少以孝谨知名,唐庄宗世始贵显,自是累朝不离将、相、三公、三师之位,……尝著《长乐老叙》,自述累朝荣遇之状,时人往往以德量推之。”冯道在官场中从不嫉贤妒能,他对有才识的孤寒士子每每加以引荐任用,而对品行浮躁的士人子弟则加以抑制。

  后世的人们往往抨击冯道不能忠君死节、从一而终、伺候的皇帝太多。而在那个“无忠无义无仁”的时代,他虽然不忠君,却很爱民,替一般人民请命,保存了传统统一政府的行政逻辑,为国为民做了很多事儿,减轻了北方百姓的痛苦程度,留下了许多人才。所以冯道在五代时有着“当世之士无贤愚,皆仰道为元老,而喜为之偁誉”的声望。

  豁达淡泊,开朗乐观

  ·冯道性情宽厚,淡泊名利,豁达大度,幽默机智。后唐时期,工部侍郎任赞在背后说:“冯道如果走得急了,准要从他身上掉下一本《兔园册》来。”《兔园册》是当时私塾教授学童的课本,因内容肤浅,常受士大夫轻视。冯道得知后召任赞前来,对他说:“《兔园册》是由著名儒者编撰的,内容丰富,并非浅薄之作。现在的读书人,只知欣赏科举文场的俏丽词句,用以窃取功名利禄和公卿高位,那才是真正的浅薄!”任赞为之大愧。后唐末帝年间,冯道出镇同州时,对副使胡饶稍有怠慢。胡饶便趁醉辱骂冯道,冯道得知后将胡饶召入府中,备办酒食周到招待,毫无愠色和责备之意。别人对此非常不解。冯道对人说:“若胡饶为人不善,以后自有报应,我有什么可恼怒的。”后晋时期,有人牵驴入市。驴头上挂着一个牌子,上写“冯道”二字。冯道得到亲信禀报后毫不动怒,只说:“天下同名同姓的人很多,这可能是有人在为驴找寻失主,有什么可奇怪的。”五代时,三公之职地位很高,但多为给大臣加的荣誉虚衔,没有单授的。后唐末帝时冯道被拜为司空,宰相卢文纪不知该安排什么职事,便让他掌管皇家祭祀扫除,很多人担心冯道不肯答应。冯道闻知后笑道:“扫除也是司空的职责,我有什么不肯的?”所以当时有人评价说:“道之履行,郁有古人之风;道之宇量,深得大臣之礼。”冯道还幽默多智,不时与人戏谑。一天,同僚和凝问他:“你新买的靴子多少钱?”冯道抬起左脚说:“九百。”和凝回头便训斥小吏道:“我的靴子为什么花了一千八?”冯道缓了缓又抬起右脚说:“这只也是九百。”满堂无不大笑。还有一次,一个叫李導的举子干谒冯道。冯道开玩笑说:“老夫名字为道,已经多少年了,况且久为宰相,秀才你不可能不知道。但你也叫導,与我的名字同音,这合乎礼法吗?”李導辩解说:“相公是没有寸字底的道,而我是寸字底的導,同音不同字,无何不可吧?”冯道大笑道:“我不但名字没有寸,做什么都没有寸(分寸)。”其为人诙谐可见一斑。冯道在他的《天道》诗中说:“穷达皆由命,何劳发叹声。但知行好事,莫要问前程。冬去冰须泮,春来草自生。请君观此理,天道甚分明。”在其《偶作》诗中说:“莫为危时便怆神,前程往往有期因。须知海岳归明主,未必乾坤陷吉人。道德几时曾去世,舟车何处不通津。但教方寸无诸恶,狼虎丛中也立身。”由此可见其在艰难世道中的乐观心态。

  毁誉褒贬,任人评说

  冯道生逢重大乱世,其所处环境、人生作为又极为复杂,历来是一个争议很大的人物,如何评价十分不易。一般地说,冯道具有多面性,他长于在夹缝中生存,坚持事当务实的原则。在官场中,他既能够审时度势、顺势而为,又善于看风使舵、权衡利害,以圆滑著称。在一个王朝尤其是帝王走马灯更换、不讲任何君臣道德的社会里,他绝不拘泥于所谓的忠君,而且那些君也根本不需要去忠、也无什么可忠之处,他们都是军阀恶棍、窃国大盗。所以,对冯道的毁誉褒贬,只能任人评说。

  北宋初大臣范质说:“冯道厚德稽古,宏才伟量,虽朝代迁贸,人无间言,屹若巨山,不可转也。”北宋大历史学家欧阳修说:“道为人,能自刻苦为俭约。道少能矫行以取称于世,及为大臣,尤务持重以镇物,事四姓十君,益以旧德自处。然当世之士无贤愚皆仰道为元老,而喜为之称誉。议者谓道能沮太祖之谋而缓之,终不以晋、汉之亡责道也。然道视丧君亡国亦未尝以屑意。……予读冯道《长乐老叙》,见其自述以为荣,其可谓无廉耻者矣”。北宋大历史学家司马光说:“道之为相,历五朝、八姓,若逆旅之视过客,朝为仇敌,暮为君臣,易面变辞,曾无愧怍,大节如此,虽有小善,庸足称乎!”“道尊宠则冠三师,权任则首诸相,国存则依违拱嘿,窃位素餐,国亡则图全苟免,迎谒劝进。君则兴亡接踵,道则富贵自如,兹乃奸臣之尤,安得与他人为比哉!”北宋大学问家苏辙说:“吾览其行事而窃悲之,求之古人,犹有可得言者。齐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又从而相之。子贡以为不仁,问之孔子。孔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方其废兴之际,或在内,或在外,虽为宰相,而权不在己,祸变之发,皆非其过也。明宗虽出于夷狄,而性本宽厚。道每以恭俭劝之,在位十年,民以少安。士生于五代,立于暴君骄将之间,日与虎兕为伍,弃之而去,食薇蕨,友麋鹿,易耳,而与自经于沟渎何异。不幸而仕于朝,如冯道犹无以自免,议者诚少恕哉。”南宋学问家吴曾说:“夫管仲降志辱身,非圣人不足以知其仁,彼元结乌足以论之。求诸后世,狄仁杰、冯道庶几焉。仁杰则人无异论。道自为欧阳公所诋,故学者一律不复分别,惜哉!独富郑公(富弼)、苏黄门(苏辙)、王荆公(王安石)以大人称之。”金代学问家王若虚说:“冯道忘君事仇,万世罪人,无复可论者。……为臣至于冯道,万善不足赎,百说不能文也,使如道者犹可以贷焉,岂复有人理哉?”元代诗人刘因作《冯道》一诗,嘲讽道:“亡国降臣固位难,痴顽老子几朝官。朝梁暮晋浑闲事,更舍残骸与契丹。”后人用“朝梁暮晋”常比喻人反复无常,没有节操。明代大学问家李贽说:“孟子曰:‘社稷为重,君为轻。’信斯言也,道知之矣。夫社者所以安民也,稷者所以养民也,民得安养而后君臣之责始塞。君不能安养斯民,而后臣独为之安养斯民,而后冯道之责始尽。今观五季相禅,潜移嘿夺,纵有兵革,不闻争城。五十年间,虽历经四姓,事一十二君并耶律契丹等,而百姓卒免锋镝之苦者,道务安养之力也。”明末清初大学问家王夫之说:“积乱之世,君非天授之主,国无永存之基,人不知忠,而忠岂易言哉?人之能免于无恒者,斯亦可矣。”清代著名诗人、文学家王士祯说:“世讥冯瀛王道依阿诡随,不能死节。尝考质其生平行事,亦多侃侃不顾避处。王荆公雅爱道,谓其能屈身以安人,如诸佛菩萨行;富文忠公称以为孟子之所谓大人。其所作诗,虽浅近而多谙理。”清代著名历史学家赵翼说:“冯道历事四姓十君,视丧君亡国,未尝屑意,方自称长乐老,叙己所得阶勋官爵以为荣。二人(指张全义、冯道)皆可谓不知人间有羞耻事者矣。然当时万口同声皆以二人为名臣、为元老。以朝秦暮楚之人,而皆得此美誉,至身后尚系追思,外番亦知敬信,其故何哉?盖五代之乱,民命倒悬,而二人独能以救时拯物为念。”现代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说:“冯道是五代时期著名的人物,是这个时期的特产,是官僚的最高典型。他尤其擅长的手段是揣度胜败,估量强弱,舍弃败弱,奉迎胜强,按照时机做来,不过早也不过迟,被舍弃者来不及怨恨,被奉迎者正适合需要,他就这样避免危害,长享富贵。”正因为这样,冯道才创造了“十朝元老”的奇迹。

  (作者:王喜成、李俊坡,分别为郑州工商学院特聘教授,河南手机报总经理助理)


编辑:姜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