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结合”理论逻辑的深层追问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3-09-21 09:33

  在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就马克思主义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有过很多重要论述,特别强调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简称“两个结合”)。这一重大论断,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指明了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路径,为我们在新时代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提供了根本遵循和指导原则。深化对“两个结合”的认识,必须深刻把握“两个结合”的理论逻辑,从理论上把“两个结合”的学理阐释清。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强调基本原理的运用要同各国的具体历史条件和实践相结合

  作为普遍真理的马克思主义提供的不是教条,而是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从创立他们的学说开始就反复强调,他们的学说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只有与具体的实践相结合才具有意义,教条化的“马克思主义”并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上非常注重强调运用的“结合”问题。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后,马克思恩格斯多次反复强调,《共产党宣言》一般原理的实际运用因历史条件的不同而不同。在《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宣言》所阐发的“这些基本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所以第二章末尾提出的那些革命措施根本没有特别的意义”。马克思坚决反对把现成的公式套到一切事物上去并剪裁各种事实的倾向,强调要从具体实际条件出发分析问题。面对德国一些“青年派”把马克思的理论当作现成的公式、套语、标签贴到各种事物上,任意剪裁历史和现实,把马克思主义当做时髦进行投机的倾向,对这种马克思主义,马克思愤怒地声明:“我只知道我自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恩格斯对此也曾指出:“马克思大概会把海涅对自己的模仿者说的话转送给这些先生们:‘我播下的是龙种,而收获的却是跳蚤’。”

  恩格斯多次强调要正确对待马克思和他所创立的理论。恩格斯晚年在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书信和《反杜林论》中反复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恩格斯强调了不应当把他们的整个世界观当作教义,而应当作方法,他们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应当作研究历史的指南。

  恩格斯为捍卫他们创立理论的纯洁性,作了很多斗争。他批评英美社会党领导人和德国党内的“青年派”把马克思理论教条化,“不能理解活的行动理论”,“只把理论当作一堆应当熟记和背诵的教条,像魔术师的咒语或天主教的祷词一样。”他们不懂得,“如果不把唯物主义方法当作研究历史的指南,而把它当作现成的公式,按照它来剪裁各种历史事实,那它就会转变为自己的对立物。”他批判杜林的先验论,指出:“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它的最终结果;这些原则不是被应用于自然界和人类历史,而是从它们中抽象出来的;不是自然界和人类去适应原则,而是原则只有在适合自然界和历史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这些斗争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态度和立场:坚决反对把他们的理论教条化,当作现成的公式来剪裁各种历史事实,具体到每个国家,运用马克思主义都必须与本国实际相结合。

  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经过了由空想到科学、理论到实践、一国到多国、挫折到振兴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在这个过程中,列宁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典范,他认为世界各个国家和民族走向社会主义有不同“走法”。在建立和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列宁非常注重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面对落后国家如何走向社会主义的问题,列宁回答:“一切民族都将走向社会主义,这是不可避免的,但一切民族的走法却不完全一样,在民主的这种或那种形式上,在无产阶级专政的这种或那种形态上,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速度上,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特点。”清楚地表明了各国建设社会主义因国情不同而走的建设道路具有多样性。

  中国共产党人在“四个历史时期”的实践中不断增强理论自觉,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实现了从“一个结合”到“两个结合”的认识飞跃

  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长期实践中,深刻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的历史进程中,不断推动理论创新,才能克服教条主义,避免狭隘经验主义,解决中国面临的现实问题。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前期,我们没有经验,理论上准备不足,在“中国革命向何处去”的问题上,当时党内存在着教条主义,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倾向,一些人热衷于从书本中找答案,认为中国革命必须走俄国革命的道路——城市包围农村,武装暴动的道路,导致革命屡屡受挫。在革命实践中,我们党逐渐认识到必须反对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才是中国革命的出路之所在。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根据中国国情,强调中国革命要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最终迎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也增强了理论自觉。毛泽东同志发表的《实践论》《矛盾论》,就是对中国革命问题上的教条主义深刻反思的理论结晶,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奠定了坚实的哲学基础。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建设社会主义应走什么样的道路,我们开始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模式可以借鉴,注重“向苏联学习”,走“苏联模式”,导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出现一些曲折,在实践中,我们认识到“苏联模式”不完全适合中国国情。毛泽东同志提出以苏为鉴,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强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必须“走自己的路”。1956年,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作为理论自觉的结晶,毛泽东根据当时中国具体实际发表的《论十大关系》,就明确了我国了社会主义建设“走自己的路”的理论基础和基本内容。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改革开放伊始,存在从本本找答案、语录找结论、权威找出路的“左”倾思潮,这种从本本出发的教条主义严重影响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迫切需要解决十年动乱、两年徘徊之后“中国社会主义向何处去”的重大问题。我们党增强了理论自觉,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邓小平同志1978年底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奠定理论基础的主题报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就是这种理论思考的结晶,它是中国开始解放思想的宣言书,也是中国开始改革开放的宣言书。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党的思想路线,打破本本主义、教条主义束缚,注重从中国具体实际出发认识中国国情,也就是强调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1989年春夏之交政治风波和当代社会主义大曲折之后,我们面临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向何处去”的重大问题。邓小平1992年春的南方谈话,就是这种理论反思的结晶,它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深入解放思想的宣言书,也是90年代中国深化改革开放的宣言书。邓小平同志从国情出发,坚持马克思主义,又发展马克思主义,提出了很多新论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及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指明了发展方向。这两个解放思想的宣言书,使人们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思想认识获得了极大解放,有力地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进到新阶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经过百年奋斗,在“四个历史时期”,我们创造“四个伟大成就”,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在新时代,我们不断增强“四个自信”,勇于进行理论探索和创新,进一步增强了理论自觉,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三大规律”的认识,取得了重大理论创新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一直强调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现在我们又明确提出‘第二个结合’。”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只有进行“两个结合”,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6月2日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又强调:“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认识。“ 历史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表明,‘两个结合’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对“两个结合”作了进一步论述,特别强调了“第二个结合”的重大意义,明确提出“‘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这一重大政治判断和理论论断,阐述了持续推动“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和核心要义,深化了对党的理论创新的规律性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

  总之,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百年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坚持守正创新、注重“两个结合”已成为不断开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一条重要历史经验。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又发展马克思主义,我们要的是活的马克思主义,不是死的马克思主义、僵化的马克思主义,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活学活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用以指导中国实践。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要求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用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更好指导中国实践;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

  【作者:刘明定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法学博士;白翔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王康源 郑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本文是省软科学项目(232400410192)和省社科规划项目(2022DWT077)的阶段成果,获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博士科研启动资金资助】

编辑:姜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