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帅:加快推进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的产业,具有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鲜明特点,代表着科技创新和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对区域创新和经济增长有着明显的促进带动作用。因分工合作、降低成本、配套效应等原因,相关产业的关联企业和供应商在地理上集中集聚,逐渐发展成为产业集群。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出现是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的成熟标志,也是产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有效方式。“十三五”以来,我省通过建设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培育区域经济发展新增长极,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一、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一)培育发展落地见效
2019年10月,国家发改委公布首批66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名单,66个产业集群分布在23个省44个城市,其中我省郑州信息技术服务产业集群、郑州下一代信息网络产业集群、平顶山新型功能材料产业集群、许昌节能环保产业集群位列其中。2022年4月,河南省发改委公布了第一批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名单,15个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分布在郑州、洛阳、平顶山等13个市(示范区),涉及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制造装备、电子电器、生物医药、新材料等多个领域(表1)。2022年,平顶山市因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作成效明显获国务院激励表彰,是全国10家获表彰城市之一,也是河南唯一入选的城市。
表1 河南省第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名单
城市 | 集群名称 |
郑州 | 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 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高端装备产业集群 |
洛阳 | 洛阳市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集群 |
平顶山 | 平顶山市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集群 |
鹤壁 | 鹤壁市电子核心产业(电子电器)集群 |
新乡 | 新乡市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
焦作 | 焦作市锂离子电池新材料产业集群 |
濮阳 | 濮阳市新型功能材料产业集群 |
许昌 | 许昌市硅碳新材料产业集群 |
三门峡 | 三门峡市金属新材料产业集群 |
南阳 | 南阳市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南阳市光电信息产业集群 |
商丘 | 商丘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
周口 | 周口市生物降解材料产业集群 |
济源 | 济源市纳米新材料产业集群 |
(二)产业化进程提速增质
“十三五”期间,河南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10.4%,高于同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4.2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22.4%,较2015年提高10.6个百分点。2023年上半年,河南规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9.7%、9.4%,明显高于规上工业增加值3.3%的增速;2023年全省七期“三个一批”项目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达1/4以上;6月21日,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河南)签约项目中,新型材料、新能源、现代医药、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占比超过一半。2022中国新经济企业500强上榜的6家河南企业中,有5家属于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截至2023年7月,北交所上市“豫军”达到11家,主要分布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九成以上都是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呈现加速发展态势,在盾构、新能源客车、光通信芯片、超硬材料、流感疫苗等领域技术水平处于全国领先、市场占有率居全国首位,初步形成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格局。
二、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结构有短板
国家《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到,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国制造2025》规划我国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业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对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首批15个河南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产业结构短板明显,其中新材料产业集群就占据6席,占比接近半数;高端装备制造和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各为3个,仅这3个产业的集群数量就多达12个,占全部产业集群的80%;近年来快速发展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仅有1个入围。省内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过于集中和依赖部分产业领域,其他产业门类发展相对滞后甚至是空白。
(二)发展质量不高
不论是产业规模还是发展水平,河南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巨大,2018年至2022年,河南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10.4%,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从15.4%增加到25.9%,对比来看,目前浙江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是33.5%、江苏40.8%,上海市43%,同为中部地区的安徽省“十三五”期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年均增长18.2%,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高达41.6%。2022年,河南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8%左右,低于全国13%的平均水平,其中优势相对突出的新材料产业占GDP比重仍然不足3%,河南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与经济总量排名全国第五名的地位不符。
(三)创新型企业“有高原无高峰”
产业集群作为一种由不同规模企业形成的“产业生态群落”,一般以主导产业的集聚为标志,在产业链、供应链上形成相互协同的分工关系。全省产业集群企业数量虽多,但缺乏像华为、腾讯、大疆等掌握核心技术的独角兽企业或产业链龙头企业,据2022年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军企业100强企业名单,全国20个省(市)有企业上榜,其中北京有24家,广东、浙江分别有19家和13家,其他地区上榜数均在7家及以下,河南没有1家企业,目前我省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有426家,排在全国第11位,与广东、江苏、浙江、山东差距明显,也低于中部的湖北、安徽、湖南。
(四)资本市场资源配置效率不高
截至2023年7月31日,A股上市公司已达5240家,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超过一半。从细分领域来看,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生物产业、新材料产业等产业集聚效应显著。今年前7个月A股市场共有210家企业IPO上市,其中194家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超过90%,首发募资金额达到2320.83亿元。反观河南,共有境内上市企业110家(创业板28家、科创板5家、北交所11家),其中涉及到新能源的有21家、涉及电池的有18家,涉及光伏的有15家,涉及机械的有12家、涉及环保的有11家,涉及化工的有10家,涉及芯片的有9家,占A股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的比例不到3%。
三、有关建议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提出,扎实推进国家和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培育。要全面理解和深刻领会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融合”发展的核心要义,建议政府部门在强化顶层设计、汇聚更多创新资源、高效利用创新要素,优化空间布局、提高科技自立自强等方面持续发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融合化、市场化、绿色化发展。
(一)强化顶层设计
2020年5月,广东省政府出台《关于培育发展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意见》,提出要促进产业由集聚发展向集群发展全面提升,实现集群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2023年2月,江苏省政府印发《关于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的实施方案》,提出要以加快先导性和支柱性产业培育为重点,以提升产业创新能力为核心,更大力度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4月,河北省政府印发《加快河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7年)》,提出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化、集群化、生态化发展,促进产业由集聚发展向集群发展全面提升。目前我省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较为分散,省政府曾在2021年印发的《河南省“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规划》中提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跨越发展,培育壮大新动能,其他相关政策和专项资金分布在发改、工信、科技等不同部门,政出多门背后是“各唱各的调,各吹各的号”,建议省级层面尽快出台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的方案,明确任务分工、发展重点,指导各部门形成协同合力,推动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高质量发展。
(二)加强引导和服务
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是市场机制和政府引导共同作用的结果,一些观点认为可以靠政策和资金“创造”产业集群,但是在集成电路、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政府决策、参与投资的项目无果而终,造成国有资产大量流失的案例比比皆是。反观深圳市政府,未出台过专门的手机产业发展政策,但手机制造和配套产业却发展成为深圳最大的产业集群,全球产销量第一。因此,政府应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将自身定位于宏观经济管理者、发展方向引导者、社会服务提供者、社会关系协调者等角色,在为企业松绑减负、汇聚创新资源要素、破除市场隐形壁垒等方面持续发力,让企业在公平市场竞争中成长壮大。
(三)推进产业集群融合化发展
产业集群集合了某一领域的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业务上相互关联,一般围绕着链上龙头企业布局,政府部门往往会按属地原则将关联企业群细分成一个个独立的产业集群。对传统的以生产制造研发产品为主的产业而言,这种细分到区县、乡镇级的产业集群相对好管理、规划,但对智力资源密集、数字化、网络化特性明显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而言,彼此之间的经营主业、数据流通、知识传播和创新扩散更能定义代表集群性质,地理上的区划已不能完整地反映产业集群的规模、效益和彼此关系。正如提到阿里会想到电商,说起比亚迪第一反应是新能源电池,杭州和深圳仅为龙头企业总部所在地。地方政府要树立起产业集群融合化发展理念,推动区域产业规划布局与企业培育、产学研合作、用工就业、城市建设等方面的融合联动,在项目、企业、园区、人才、资金、知识产权等多重维度一同发力,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集聚、流通、共享,在融合发展中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
(作者:魏帅,河南省科研平台服务中心高级工程师)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