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金利:融合创新发展 “全媒”构建未来——以郑州师范学院广播电视学一流专业改革实践为例
2019年1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全媒体时代和媒体融合发展举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新闻舆论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在新的形势和要求下,高校新闻传播专业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地方高校如何更好地适应全媒体时代和媒体融合发展的人才需求?如何在新文科背景下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这些都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郑州师范学院广播电视学一流专业是河南省首批新闻传播类一流本科专业,近年来,该专业主动适应全媒体时代和媒体融合发展需求,大力实施人才培养模式综合化改革,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一、新文科背景下地方高校传媒教育亟须改革
当前,新闻传播类专业数量增长很快,前景广阔,但发展参差不齐,在其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传统媒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难以适应人才市场多元化需求,因供需错位面临“产品过剩”;引领式、系统性、学习型改革较少;人才培养定位千篇一律,陈旧的教学方式难以适应新闻学子自主选择的需求;新闻院校自身发展存在“内卷化”趋势,与其他学科对话日益艰难,较难适应中国社会凝聚共识的需求等。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教授余红通过对18所985/211高校的传播学专业培养方案梳理后发现,新闻传播类专业人才培养普遍存在培养目标设置缺乏前瞻性、培养模式陈旧、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脱节、新媒体教育薄弱等问题,因此,她提出当前应着力深化新闻传播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内容+技术”两手都要硬的融合型综合性人才。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栾轶玫对海峡两岸暨香港18所高校新闻传播学院的新闻课程设置、创新媒介实验室、媒介实践基地进行系统梳理,并结合对中国主流新闻业界的田野访谈、参与式观察、案例分析后发现,“融合技能、智能素养、价值坚守”是多元时代中国新闻教育面向未来的变革方向。
2020年,教育部召开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会议强调,新文科建设不仅影响文科本身、影响理工农医教育,更影响高等教育全局。推进新文科建设要遵循守正创新、价值引领、分类推进“三个基本原则”,要把握专业优化、课程提质、模式创新“三大重要抓手”,要抓好中国政法实务大讲堂、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中国经济大讲堂、中国艺术大讲堂“四大关键突破”,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应用型复合型文科人才。教育部办公厅2019年发布了《关于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通知》,明确指出要建立以提高实践能力为引领的人才培养流程,推动高校建设一流专业。新文科内涵中及时准确回应时代之变、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改进评价体系等一系列要求为高水平本科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新闻传播类一流专业建设提供了有益思路。
二、融合创新发展,以“全媒”构建未来专业发展新途径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当前传媒行业与传媒教育之间的结构性矛盾是传统媒体人才“过剩”与适应新媒体要求人才“不足”。要破解这一结构性矛盾,必须遵循守正创新、价值引领、分类推进“三个基本原则”,把握专业优化、模式创新、课程提质“三大重要抓手”,通过强化价值引领、更新人才培养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科学高质的课程体系、完善人才评价体系等方式,积极探索特色鲜明的地方高校应用型一流本科专业的建设发展道路,为地方高校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构建应用型专业体系和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献策献力。
(一)筑牢意识形态之堤,夯实育人化人根基是根本
牢牢把握文科教育的价值导向性,坚持立德树人,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提高学生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文科人才。郑州师范学院广播电视专业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融入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在师生中持续开展以“新时代争做合格传媒人”系列活动为抓手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切实做到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把马克思主义教育贯穿于学术研究、课堂教学和专业实践,争做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党和人民放心的新时代合格传媒人。
(二)聚焦“三大重要抓手”,切实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1.明晰专业定位,优化专业培养目标。郑州师范学院广播电视学专业在充分考虑地方高校应用型定位、行业需求和国家专业教学质量标准的基础上,打破专业壁垒,以培养“具备复合型知识结构和融媒体专业技能、学有专长的应用型传媒人才”为目标,突出学生实践技能培养,同时提升科研服务社会建设能力。该专业毕业生就业方向主要是县级融媒体中心、广播电视台、传媒网站、企事业单位新闻宣传部门、文化传播公司等机构。专业主要对接的是省委书记楼阳生提出的“十大战略”中“文旅文创融合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同时为推动县域经济“成高原”作出地方院校应用型专业应有的贡献。
2.深化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郑州师范学院广播电视学专业以“全媒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制订“核心+互补”式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充分考虑地方高校应用型定位、行业需求和国家专业教学质量标准的基础上,打破专业壁垒,制订“核心+互补”式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按照总体目标确定课程体系、实习实践、产教融合方案。
3.融合专业发展,专注课程提质。郑州师范学院广播电视学专业依托“核心+互补”式的人才培养方案,建设“一核多向”式全媒课程体系。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建设“一核多向”式的全媒课程体系。“一核”指的是融媒技能,“多向”是根据广播电视学专业需求设置五个选修模块共二十多个课程包,把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融入课程体系建设,开设了跨文化传播学、数据新闻、舆情分析等多门跨信息学、传播学、人工智能的融合课程。学生可结合自己的兴趣选择相应课程,在有所侧重的基础上实现传媒生产链条所需各技能的全覆盖,实现理论和素养的全覆盖。
郑州师范学院广播电视学专业注重加强专业建设,切实发挥专业教师、专业课堂、专业教学的育人主阵地作用,在教学中充分运用融媒体、“智能+技术”等,将融通性理念渗透到课程设置环节,使不同课程有效互补、融合,如在全媒体采访与写作和数据新闻课程中采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等,最终形成了一批具有广播电视学融媒体特色的创新课程,在此基础上,着力打造线下、线上、混合式、虚拟仿真、社会实践等5类“金课”,让文科的教育教学理念、内容、手段、方法、学生考查标准等发生了一系列有益的新变。
在实践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下,郑州师范学院广播电视学专业从三个维度进行实践教学:第一个维度是课内实践,通过单项技能、综合技能、创新技能“三步走”的方式,递进式地训练学生一体化技能;第二个维度是课外实践,依托实践委员会各工作组,由专业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大量的实践训练,补充课内实践时间的不足;第三是项目实践,依托实习实训基地,成熟的工作组与其对接,以项目合作的方式进行实操训练。
4.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搭建“一体三自”式实践教学平台。为了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郑州师范学院传播学院成立了专门机构“实践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行“一体三自”式实践教学模式,即训练学生“采、写、编、摄、照、导、策、播及网络新媒体技术”的一体化实践技能,培养学生“自己策划、自己采写、自己编制”的创新实践能力。
5.加强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建立“走出去,请进来”的师资队伍建设模式。“走出去”即有计划地选派青年骨干教师到传媒一线进行轮岗、挂职、实习,完成自我知识的重构和能力的再造,促使其成为具备融媒素质和融媒技能的“双师双能型”教师。“请进来”即聘任传媒业界资深人士进入大学课堂讲学,实现师生与媒体的零距离接触,学习分享一线媒体人的实践经验。聘请优秀的记者、编辑、媒体制作人进入课堂任教,为学生带来新的理念、新的知识和新的技能。同时学院还邀请行业专家与本院的专业教师共同制定适合行业发展的教学方案和教学内容,讨论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6.保证专业技能的行业适应性,推行学校和行业共同评价考核的新型考核方式。郑州师范学院广播电视学专业邀请行业专家和专业教师一起制定专业考核的标准、要求和方式,变期末考核为过程考核,变封闭考核为开放考核,变学校考核为校企共同考核,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确保学生学业评价的全面性、时效性和科学性。如:摄像和制作类课程由电视台和传媒公司的制作人与专任教师共同进行考核;摄影类课程由报社、网站和传媒公司摄影师与专任教师共同进行考核。
(三)搭建“政产学研用”人才培养一体化平台,实现高校与行业的共同培养畅通机制
《新文科宣言》中鼓励推动模式创新,加强高校与实务部门、国内与国外“双协同”,完善全链条育人机制。 《河南省“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也提出,要在全省高校构建特色鲜明、错位发展、服务精准的“学院、学科研究院、产业研究院”的学科学院共同体,积极探索分工协作、相辅相成、协同育人的培养体系和育人模式。郑州师范学院广播电视学专业为适应传媒产业发展,培养新时代新闻传播事业所需的“全媒型”人才,搭建了“政产学研用”人才培养一体化平台,从高校、主管部门、官方主流新兴媒体、业界知名企业方面打造四个层次的协同育人体系。
1.与郑州市委宣传部共建新闻学院,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人才共享、课程共建、智库共建、培训共办的方式,与郑州市属各媒体建立人才合作培养的机制。中共郑州市委宣传部和郑州师范学院将通过3年左右的时间,构建较为完善的部校共建传播学院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推动专业教育与实践深度融合、协同发展。
2.与河南大象融媒体技术有限公司联合组建“大象融媒体产业学院”,打通业界与学界壁垒,共同搭建人才培养的新型平台,实现双方资源共享,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和就业去向,实现学校和企业、学生学习、实习和就业的无缝对接。
3.与凤凰数媒(北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共建“数字媒体产教融合创新应用示范基地”,打造“校企合作、师生参与、校内实施、市场应用”的产学研合作新模式,改进数字媒体专业办学模式,提升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4.与北京清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共建“舆论大数据研究中心”,依托河南省社科联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传播研究中心”和市级社科研究基地“郑州民意与舆情调查研究中心”“全媒体传播研究中心”,在科研、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方面开展深入合作。
地方院校的传媒专业发展之路任重道远,需要不断适应新的形势、不断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通过强化价值引领、以“三新”(即人才培养目标新、教育教学方式新、考核评价体系新)促进专业在良好生态中持续发展,不断提升专业竞争力和人才培养质量,为培养传媒行业急需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而不断前行。
【作者:贾金利 郑州师范学院传播学院教授、广播电视系主任 本文系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新文科背景下地方高校新闻传播类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2021SJGLX576)阶段性成果】
编辑:申久燕 审核 :姜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