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河南 深读《列子》⑥:列子主张“贵虚”
编者按
只知老子庄子,你可知“郑州老乡”列子?春秋战国时代的思想家,可以分为“灵魂医生”和“精神术士”两大类。孔子、墨子,老子、庄子、列子,显然属于灵魂医生一类。而韩非子,鬼谷子则属于精神术士的一类。在老子的“无”、列子的“虚”、庄子的“逍遥”思想中,列子是如何在思想演变中成为承上启下的人物呢?研究列子首先要读懂列子,日前,由河南省社科联“中原大讲堂”制作的“行走河南 深读《列子》”系列短视频,将在大河网学术中原栏目持续推送,欢迎收看!
列子是继老子之后道家学派的先驱者,他主张“贵虚”,宣扬不可炫智于外而应养神于心,达到无用之用的境界。列子师从于关尹子,即函谷关令尹喜,是老子的再传弟子。那么什么是列子贵虚呢?《列子》:或谓子列子日:“子奚贵虚?”列子曰:“虚者无贵也。”子列子曰:“非其名也。莫如静,莫如虚。静也虚也,得其居矣;取也与也,失其所矣。事之破,而后有舞仁义者,弗能复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有人对列子说:“您为什么以虚无为贵呢?”列子说:“虚无没有什么可贵的。”列子又说:“不在于事物的名称。关键在于保持静,最好是虚。清静与虚无,便得到了事情的真谛;争取与赞许,反而丧失了事情的精义本性。事物已被破坏,而后出现了舞弄仁义的人,但却不能修复了。”列子的“虚”是清虚无杂念,甚至无观念,是得道、体道的途径。
虚者无贵,可见列子并不是真的以虚为贵,或者从我们传统意义上的道德高低贵贱的角度去理解“虚”的。而列子认为,虚是一种更接近于道的存在。列子的“虚”就类似老子道家思想里面的“无”,老子在《道德经》里面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在道家思想里面“无”是万物的起源和本质,而在列子的思想里面也是一样的,“虚”是指一种是有若无的状态,是一种混沌虚无的状态,万物都是从这种虚空到实在的过程。
列子认为,虚即无所依凭,不要只注重事物的表面,要深入到名背后的实中。虚是列子哲学的最高范畴,它建立在万物生化的规律之上,并进而摒弃物我二元对立的成见之上。《列子》认为本体是不生不化的,“不生者能生生,不化者能化化”。本体的根源,形成的开初,是由不生者产生出来的。所以,在宇宙起源上,《列子》认为万物不是从“有”中产生,而是无中生有,“夫有形者生于无形”。在《天瑞篇》里面,列子描述了天地万物从无到有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其中“易”就是一种混沌变换的状态;太初就是出现了元气;太始就是元气有了初步的形态;太素就是有形的气出现了本质。可以看出这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也是一个从虚无到实在的过程。这跟老子在《道德经》里面说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个万物诞生的过程是类似的。都是从无到有,从虚到实的过程。
所以,列子和老子都主张我们要“致虚极,守静笃”的境界,这是一种让我们心灵保持极度的虚和静的状态,这样我们才能静静地体会和感知万物的变化。这种状态,就像我们在夜深人静时候,在静静地冥想的时候,全身心安静下来,关注自己的呼吸,倾听内心声音的一种状态,万物都是生生不息地变化的,而我们唯一保持虚静的态度,才能领悟和感知这种本质。反之,在一个人心烦意乱的时候,没办法进行有效思考一样。庄子把这种状态称为“形全精复,与天为一”,精神和形体合二为一,老子把这种状态称之为 “致虚极,守静笃”,这就是列子“贵虚”的根本原因。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