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黄河研究㉒ | 河运兴衰与古代开封兴废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3-10-11 11:14

  编者按:“黄河宁,天下平”,真实立体全面讲好黄河故事,为现代化河南建设凝聚精神力量。2014年出版的《政治黄河研究》对我们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综合治理、高质量发展仍有较强的现实意义。该书分为政治中心篇、战争篇、职官篇、政治人物篇、著名河官篇、法规篇、治黄与治国篇七部分,围绕政治黄河这一中心,从不同方面展开论述。学术中原持续摘编刊发书中的部分篇章,敬请关注。

  ​开封,是一座历史文化悠久的城市,在中国历史上,开封曾被称为大梁、汴梁、东京、汴京等,自建城至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战国时期的魏国,五代时期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以及北宋和金等七个王朝曾先后建都于开封,故称“七朝都会”。开封与中国的西安、洛阳、北京、南京、杭州、安阳、郑州并称为八大古都,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从周定王五年以来的2600多年内,下游河道经历从北到南,再从南到北的多次大摆动。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黄河决溢改道形成了黄河冲积扇形大平原,开封位于扇形大平原的上部。

  地处中原腹地、黄河之滨的开封,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春秋时期,诸侯林立,列国争雄。当时的开封一带为郑国的东北边陲。羽翼渐丰的“小霸”郑庄公出于战略上的需要,命大将郑邴在这里屯兵筑城,并取“启拓封疆”之意定名为“启封”。西汉景帝即位后,因避景帝刘启讳,改“启”为“开”,启封也就改称为开封。

  开封在成为黄河文明中心之前,是南粮西运的中转站,它被看作是“水陆要冲,运路咽喉,王室藩屏”,其配合运河的漕运,为唐朝的国都长安服务,“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维系着唐朝中央政权的命脉。大运河各河段中,通济渠最为重要。通济渠在荥阳以下的一段就是唐宋时的汴河,开封紧临其岸。运河通航之后,江南、淮南、岭南、黔中、蜀汉的粮米布帛均由此经过或云集于此,开封的面貌大为改观,地位骤然上升。唐中叶及其以后,天下根本在于江淮,汴河的运输量比其他各渠都大,汴口河阴仓的贮存量也最多。开封既临汴水,又近河阴,是水陆之要冲,运河之咽喉。唐代宗时,任命刘晏管理漕运,因各河之水涨落有期,为了改进潜运,便实行分段运输,规定凡江南轻货、钱帛,自扬州直运汴州,开封城因此又由中转站变成货物集散的枢纽,遂驻重兵防护。为了适应潜运和汴州的发展,唐德宗建中二年(公元781年)扩建汴州城,同时以其地位重要,将宣武军从宋州(今河南省商丘市)调到汴州。

  到五代后梁年间,开封由一个普通的州县治所一跃而为府城,进而与洛阳共为京师,号曰东都,或称东京开封府。五代十国时,后晋石敬塘以开封为都,曾颁布御札说:“今汴州水陆要冲,山河形胜,乃万皮千箱之地,是四通八达之郊。”(《旧五代史》卷七七《晋书·高祖纪》)。当时江南的经济日趋发达,已超过北方,而开封较长安和洛阳更接近于江南,他看中开封有潜运之利,才以此为都。最初,开封潜运主要靠的是汴河。汴河由今河南省荥阳市广武山北(旧河阴县)引黄河水东南流,经过开封,到泗州(今安徽省盱眙县)入于淮河。当时黄河上的船运,就是由汴河到达开封的。后周时,又治理疏浚了惠民河和广济河。惠民河即蔡河,由开封西南引阂水合于原来的蔡河,南流至陈州(今河南省淮阳县)入颍河。广济河即五丈河,由开封东流,历曹(今山东省定陶区西南)、济(今山东省巨野县),汇于梁山泊。汴河、惠民河、广济河交会于开封城下,再加上黄河,开封即处于“四达之会”,是四河潜运的集中点,四方的遭粮,尤其是江南的物资可方便地转运于此,供应开封的百万兵民。北宋初年曾对定都何处有所争议,但为了数十万军队和百余万人口的衣食供给,便仍因后周之旧而都开封。当时,经过五代十国的分裂战乱,长安、洛阳均遭到严重破坏,其它城市也都不能解决衣食问题,唯有开封,可以解决此问题。北宋开封经济繁荣,人口众多,游民商旅摩肩接踵,正是仰赖交通顺畅和潜运兴盛的结果。因此,赵匡胤以开封为都,建立了北宋王朝。

  北宋从陈桥兵变到南宋偏安,历经九帝168年,“人口逾百万,货物集南北”,是当时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国际性的大都会,有着“汴京富丽天下无”的美誉。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和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生动地描绘了古都开封当时的繁华景象。北宋开封达到了它历史上最为鼎盛的时期,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际大都市,是国内手工业和商业活动最为集中的地方。桥路遍布城中,舟楫往返市内,开封不仅与国内商贾往来,大宋还与海外异邦礼尚往来。中国人引以为豪的四大发明中的三项——火药、指南针、印刷术产生或应用于北宋,足以证明黄河文明在开封达到了最高水平。这虽然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政治经济条件有关,但开封城的水运条件对东京的经济繁荣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当时的开封,距黄河较远,黄河在开封以西的今河南省荥阳广武向东北方向流去,荥阳广武距开封大约100公里,沟通开封与黄河联系的是汴河。汴河自荥阳引黄河河水,东南至今江苏省盱眙县北入淮河,流经开封,使开封成为水运要塞。在唐代后期,陕西关中因人口增多粮食不能自给,而开封处于水路运输中枢成为南粮西运的中转站。到了北宋时期,开封的水上运输系统更为发达。惠民河、汴河、五丈河、金水河穿城而过,史称“四水贯都”。

  汴河是隋代开凿的通济渠,自孟州河阴县即今郑州西北引黄河水,由西向东经郑州从开封相国寺门前而过,东南流至泗洲,注入淮河。其他三河都是直接通达开封。当时开封百万军民皆赖漕运为生,其中当数汴河的作用最大,它对北宋时期的经济发展和物资交流起了重要作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黄河分支汴河为东京汴梁送来了繁荣昌盛。汴河还对汴梁京畿一带的农田灌溉、蓄水种稻发挥了作用,促进了农业发展。人们还利用汴河的水上动力,装置水磨,加工粮食和茶叶,促进了北宋时期的工业发展。开封逐渐演变为北宋都城,完全得益于它发达的水系环境和交通之便。黄河孕育了开封城市,也造就了黄河文明的辉煌。黄河文明在开封达到了它历史上的鼎盛时期。

  北宋末年,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发生明显变化,一是以开封为中心的水系环境受到破坏,二是北宋末年气候的急剧寒冷。水环境的恶化有战争人为的因素,而气候的寒冷是纯粹自然的原因,二者的交互作用形成了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的恶化,它们的共同作用最终使黄河文明中心离开了黄河流域,转移至长江中下游地区。

  宋金对峙,水攻再起,双方在对峙期间,也曾多次人为决河,“以水代兵”。1128年,金太宗天会六年(南宋建炎二年)是年冬(11月),金兵南下,南宋赵构政权为了阻止金兵南进,命宋东京留守杜充“决黄河,自泗入淮,以阻金兵”,这是黄河历史上长期南泛入淮的开始。

  宋室的南迁带动大批文化人南下,使南方不仅在物质文明上,而且在精神文明上与北方的地位发生了颠倒。战事的胶着,生态环境的恶化,使黄河流域的全国经济、文化、政治中心地位逐渐南移。

  元代之后,京杭大运河改从山东北上,开封的重要地位逐步减弱。

  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五月,李自成率农民起义军第三次围攻开封,历时达四个多月,因黄河在开封城北决口而告终。这次河决,使数万百姓葬身鱼腹,大片良田化为荒土,鳞次栉比的店铺楼阁和巍峨壮丽的宫殿建筑顷刻坍塌,给开封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惨重损失。

  1853年,太平天国攻占南京,从长三角到北京的漕运被迫中断,两年后黄河改道,大运河山东段逐渐淤堵废弃。为了获得长三角的钱粮物资,大清决定放弃漕运,改由海路运输。失去漕运功能,大运河便失去大量的货物流通,年久失修,京杭大运河到处淤堵,连日常的商业贸易都不能顺利进行。至此,大运河结束了千年来的使命,沿岸的经济总量日渐减少,依赖运河的城市也迎来衰落的命运。

  (作者:饶明奇,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教授、社会科学处处长、大河网特约专家;吴礼明,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教授、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