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运开:国际科技合作引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3-10-11 15:32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类未来社会发展的更高愿景,超越了世界各国之间的差异分歧,是凝聚发展共识、破解治理困境的思想指引。坚持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深化拓展平等、开放、合作的全球伙伴关系,致力于扩大同各国利益的汇合点是引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要求。当今世界面临着全球气候变化、能源资源短缺、粮食和食品安全、网络信息安全、生态环境污染、重大自然灾害、传染性疾病和贫困等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应对这些高度复杂、充满不确定性的重大风险和挑战,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独自承担、独立解决,需要各国形成更加紧密的合作机制,需要各国科技界的通力合作。为此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力量,不断推动开放科学与国际合作,各国携手解决共同挑战和科学难题,对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至关重要。

  一、负责任,合作解决全球发展难题展现大国担当

  科学无国界,创新无止境。国际科技合作对于应对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始终坚持胸怀天下,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牢牢把握世界科技进步大方向、全球产业变革大趋势,深度参与国际创新合作,在推动人类科技进步的全球行动中持续贡献智慧和力量。近年来,中国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增强全球视野和国际视角,在主动融入全球科技创新体系、加强对全球科技创新资源利用的同时,彰显大国担当,积极在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领域贡献力量,增强国际合作持久性、广泛性和深入性,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人类健康、能源安全、粮食安全和资源环境问题等全球共同挑战方面,立足实际积极发力、贡献智慧,与国际社会一道共同为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作出了重大贡献。

  为充分承担大国责任,展现大国担当,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化创新开放合作,以中国智慧贡献中国方案。一是为世界贡献更多科技创新公共产品,如积极牵头组织和承担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加强大型先进科学设施和装置的共建共享;二是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推动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积极参与和引领国际社会关于知识产权、数据隐私、科研伦理、科研诚信等问题的探讨和规则制定,与“一带一路”国家更多地分享在科技园区、创新创业方面的经验;三是为世界贡献更多创新解决方案,加强新技术、新标准、新产品方面的合作,与各国联手共同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共享新科技和产业革命带来的机遇,团结世界各国合力应对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为全球科技合作提供广阔舞台,为世界科技创新作出更大的贡献。

  二、同进步,以国际科技合作促进各国共赢发展

  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面临如何进一步发展的问题。在人类已经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的新形势下,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都离不开与其他国家的合作,需要各国互通有无、优势互补,不断扩大共同利益汇合点。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把本国利益与各国共同利益紧密结合,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才能实现共同进步、共享繁荣。科学技术是世界性的、时代性的。新形势下,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各国需要加强合作,增强全球发展的韧性。“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只有追求共同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才能缓解当今世界存在的各种矛盾,让各国人民共享世界发展的成果。

  中国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重大举措是实现共同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体实践。“一带一路”建设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努力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是实现相关国家共同发展的重要国际合作平台。中国用实际行动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提供了强大保障:一是强调开放包容,最大限度结交共建合作伙伴,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二是强调工程和产品质量高标准,同时不脱离实际需要和当地投融资承受能力;三是强调中国企业“走出去”要坚持正确义利观,要求企业经营行为合规合法。未来,共建“一带一路”必将在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国际合作的生动实践中开启新征程。中国将继续以自身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增添新动能。

  三、重实干,多措并举构建国际科技合作新格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应把握阶段性特征,对新时代科技创新谋篇布局。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时期新形势下,应加强统筹谋划,以开放、团结、包容、非歧视的姿态开展合作,构建人才、技术、项目、平台等方面全方位、深层次的国际科技合作新格局,为促进全球科技创新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一是强化全球资源整合能力,营造真正有全球吸引力的创新创业创造生态。一方面,要积极参与和主导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工程,聚焦重大问题加强国际联合研发与合作创新,谋划布局建设高水平国际创新资源开放合作平台,促进关键技术国际转移,鼓励有实力的创新主体“走出去”,最大限度用好全球创新资源;另一方面,要加大制度型开放水平,促进创新要素更大范围、更便利地跨境流动。此外,还要努力构建更多、更持久的合作共赢伙伴关系,全面提升我国在全球科技治理中的影响力和规则制定能力。

  二是秉持“合作共赢”理念,拓宽国际科技创新合作之路。我们要坚定不移地继续推进并进一步扩大科技领域的对外开放,开展互利共赢的科技合作,更好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瞄准全球主要创新大国和关键小国,结合我国的各类创新需求,精准选择合作领域,开辟多元化科技合作渠道;结合“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中国科技创新“走出去”,面向“一带一路”沿线的发展中国家推广转移具有“适用性”或“包容性”的技术;完善多边合作机制,加强与国际标准化机构和联合国全球技术法规机构间的合作,参与全球科技治理;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水平,重新布局合作伙伴,构建互利共赢的产业链、供应链国际合作体系。

  三是激发科研要素流动活力,提升开放环境及国际合作的专业化保障服务能力。着眼细节,为科技人才出入境提供便利,推动外事服务、外国人才服务、法律咨询服务等科技保障类工作更加专业化、国际化,为集聚国际人才和国际创新资源营造富有吸引力的环境;依托我国的大科学装置平台、科研网络平台,主动发起全球性的创新议题,加速汇聚全球创新资源,助力全球科学家扩大科研合作的范围;联合各国的相关科技管理机构,共同打造系列国际科技合作传播产品,在全球范围讲好“中国科技故事”,提高中国科技创新的国际影响力。

  【作者:翟运开,李芳草,刘月 单位:郑州大学管理学院 河南省重点研发与推广专项(软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加强国际科技合作研究(222400410028)】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