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涛:推动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对策研究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3-10-12 15:45

  摘要: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建设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城市,是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郑州应有的使命和担当。郑州通过完善推进机制、强化项目支撑、弘扬黄河精神、组织开展黄河文化月等,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效果初步显现。要确立郑州在全国文化版图中的地位,需要增强深化黄河文化的研究、完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强化传播弘扬、推动文旅融合,形成主地标城市的整体架构,讲好主地标城市黄河故事,谱写黄河文化辉煌发展新篇章。

  关键词:郑州市;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城市

  郑州是黄河沿岸的国家中心城市,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和黄河文明的重要承载地,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挖掘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展现黄河文化的深厚底蕴,让历久弥新的黄河精神在新时代绽放璀璨的光芒,这是应有的使命和担当,也是打造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城市的应有之义。郑州市近年来高度重视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工作,通过完善组织架构、制定实施规划、实施重大项目、组织开展黄河文化月等,创新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方式,提升黄河文化影响力,推动打造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城市,黄河文化的影响力不断提升,城市的文化形象日益鲜明。同时,黄河文化是一个系统、完整且具较强生命力的文化体系,对黄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弘扬也是一项复合艰巨的任务,在保护传承弘扬中还面临着传统与现代的衔接问题、内容与载体的匹配问题、政府与市场的定位问题、供给与需求的错位问题等,因此需要明确理念、确立方向、建立体系,以实现聚焦发力、高效推进,建立起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高地。

  一、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做法与成效

  (一)建立系统的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推进体系

  郑州市成立郑州市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工作领导小组,健全工作制度,成立了会议制度、台账管理制度、工作专报制度、督导推进制度,推动各项任务按时保质高效完成。加强对黄河郑州段沿线文化遗产和重点文化保护单位进行系统摸底梳理和实地调研,全面掌握区域内文化遗产和旅游资源现状,并多次召开专家座谈会,对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问题进行探讨。按照“高站位、能落地”的原则要求,多次召集有关县(市)区、相关单位和专家学者进行研究,制定了《郑州市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文化博物旅游发展三年行动计划》,通过高质量的规划引领核心示范区文化博物旅游高质量建设。

  (二)重大项目支撑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

  一是建设黄河国家博物馆。把文化北路与黄河大堤交叉口作为建设黄河国家博物馆选址,确定了“地理黄河”“文化黄河”“治理黄河”三项基本展陈和“大河文明”“生态保护”“高质量发展”等专题展陈,探索黄河文化的集中保护模式。二是建设大河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依托大河村遗址,建设包括遗址综合博物馆、遗址现场展示馆、考古研究基地、考古工作棚、旅游服务配套设施建筑物及园区绿化等于一体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打造“中国仰韶文化博物馆”,建设全国仰韶文化研究和展示中心,集中展示具有5000多年历史的仰韶文化,形成“北看红山、中看仰韶、南看良渚”的五千年中华文明展示格局。三是荥阳故城文旅融合项目。依托古荥镇历史文化名镇改造提升,打造集文化体验、人文度假、温泉康养、艺术生活为一体的“中华文明史诗级地标”和“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四是建设大河国际文化交流中心。规划建设体现中原地域特色、彰显黄河文化内涵的大河文明国际交流中心,作为国际大河文化交流的重要承接地和服务中心。六是推动“天地之中”世界文化遗产景区提升。实施了景区生态修复和森林防火项目、森林防火设施、拆迁安置、中岳生态文化公园、道路提升、新游客中心及生态停车场、基础设施提升改造、少阳河河道治理工程、书院河景区段河道治理等。“天地之中”世界文化遗产景区标识系统得到规范提升,推出了连接少林寺、中岳嵩山、嵩阳书院、三皇寨、观星台等五大旅游片区的精品旅游线路,为游客提供了不同口味的“文化套餐”。

  (三)多元模式传承弘扬黄河精神

  一是繁荣黄河主题文艺精品创作。围绕传承黄河文化、弘扬黄河精神,实施了黄河主题文艺精品创作工程,编纂了《黄河故事》系列、《郑州简史》系列文化丛书,叫响郑州“黄河之都”的城市文艺名片。策划举办了一系列黄河主题群众性文化文艺活动,增强了黄河文化的认可度和感染力。三是推进沿黄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利用。郑州非遗展示馆展陈设计加快建设,推动打造黄河文化非遗传承体验中心,举办多项民俗节庆活动,非物质文化展演活动丰富多彩。通过组织开展非遗进景区活动,充实丰富了沿黄文化旅游带生产生活场景。四是深入开展黄河精神研究阐释。加强黄河精神研究,挖掘黄河文化所蕴含的时代内涵和时代价值,形成一批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社科研究成果,编辑出版了《郑州:华夏源·黄河魂》学术专著。积极开展黄河文化进校园等教育活动,编写了科普读物《故事里的郑州》,并向中小学生赠阅。

  (四)实施黄河文化遗产系统保护展示

  一是黄河文化挖掘研究体系初步形成。通过开展双槐树“河洛古国”遗址、青台遗址、西山古城址、大河村遗址等典型遗存系统考古科研工作,进行黄河文化探源研究,为讲清楚郑州作为“华夏之根、黄河之魂、天地之中、文明之源”的考古论证提供了支撑逻辑,实证了郑州地区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的重要地位。二是建设黄河文化遗产廊道。依托巩义双槐树、汉霸二王城、青台遗址、西山古城址、小双桥遗址、荥阳故城、大运河通济渠郑州段等黄河沿线重要遗址,推动建设沿黄遗址公园带,系统展示中原地区黄河文化发展主线。三是系统整合环嵩山文化遗产资源。通过深入梳理挖掘“天地之中”世界文化遗产蕴含的深厚内涵,进一步厘清了嵩山黄河与中原文化、华夏文明之间的脉络关系。推动开放少室阙、太室阙、嵩阳书院西院、永泰寺等4处天地之中世界历史建筑群文保单位,“天地之中”世界文化遗产品牌不断擦亮。四是推进中心城区文化板块建设。以商文化传承保护为重点,围绕商代城垣、宫殿遗址等标示性区域,建设商代王城文化核心展示区。五是开展黄河文化交流展示。围绕“自然黄河、文化黄河”两大展示主题,建设黄河国家博物馆,系统展示黄河文化和自强不息、传承有序的中华文明。依托巩义窑址生态文化公园,规划建设了黄冶三彩展示馆,努力打造集遗址保护、遗址展示等功能为一体的全国唐三彩文化研究和展示中心。通过举办嵩山论坛、国际少林武术节等活动,“天地之中”世界文化遗产深厚内涵得到充分展示。

  二、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难点

  (一)传统与现代的衔接问题

  由于传统中国是被裹挟着进入现代化轨道的,现代化具有跨越性和追赶性的特点,传统文化并未实现连续的传承,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断裂。因此在谈及文化保护传承时,往往赋予其历史、传统和古代的思维,这也是压缩式现代化塑造的惯性认知。这种惯性认知一方面说明了传统与现代出现了断裂,传统文化在历史演进中并未与现代性融为一体,对于传统文化的呼吁,源于现代性的困扰和忧虑。由于这种思维上的习惯,在对黄河文化进行定位时,倾向于作为传统的内容进行保护式延续,容易分割其脉络和结构,忽视其具有的时代性,静态式的“博物馆化”趋向明显,动态的外部开放性不足。然而,纵向回望中国文明的时空体系,文化从未中断,而且具有极强的生命力。作为中华文明主干的黄河文化,并未因为历史或现实的原因出现断裂,河流依然在流淌,黄河精神依旧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当代人,并不断在历史的长河中丰富着自身。可以说,黄河文化既具有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又具有现代文明的特质。对于黄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弘扬,不能简单地进行传统与现代的二元划分,要注重两者之间的连续性和统一性,用更加包容、开放和多元的思维,推动黄河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二)内容与载体的匹配问题

  文化内容是载体的灵魂,载体为文化传承提供支撑。推动优秀文化的传承弘扬,必须有系统、有效和合理的传承载体进行表达,而且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创新载体和方式,才能赋予文化生命力和传承力,从而不断释放文化的价值。从实际情况来看,文化传承的支撑载体不精准,载体创新的能力不强,文化传承弘扬的内容与载体的融合度不高。厚重的黄河文化包含着自然景观、历史遗迹、民俗民风、文学艺术等,不同文化的表达载体和传承方式都存在差异,而且不同载体都具有时代的特征。而随着文明进入现代化的轨道,科技、创新、跨越和智能等成为时代的名词,黄河文化的表达载体缺乏跟进,创新能力不足,传承能力减弱,影响力逐渐弱化。加上文化管理的部门化、地域化和行政化,黄河文化保护传承的协同性不强,文化的肌体遭到分解,文化传承弘扬中呈现出碎片化和利益化的问题。黄河文化的内容的再生和构造的能力降低,表达载体的创造和革新能力不足,内容与载体难以有效匹配,文化的传承空间被压缩,逐渐失去活力和创新力。需要更加注重载体的建设、科技的运用和机制的创新,让丰富而厚重的黄河文化以更加多样的形式进行表达,展现黄河文化的内涵,塑造黄河文化的品质,延续黄河文化的脉络,讲好新时代的“黄河故事”。

  (三)政府与市场的定位问题

  在黄河文化传承弘扬的制度体系内,单一的政府作用可能会导致“越界”和“缺位”,单一的市场作用会出现“失灵”问题,只要某种力量占据主导,就可能出现发展中的失衡。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定位问题,是有效推动文化发展的关键。在文化建设的实践中,政府的过度干预容易抑制市场的灵活性、创造力,让文化的传承弘扬失去活力。单纯依靠市场中的文化自主运行体系,会让文化倾向于强势和优势方,在选择中会脱离和忽略弱势群体,使得文化发展的成果难以让所有群体共享。而且缺乏政府的引导和调控,文化产品的极强外部性特点,也容易让文化走向过度娱乐化和消费性,文化的公益性逐步缺失,文化的品质也会迅速下降。随着郑州黄河文化传承弘扬的工作不断深化,文化发展的促进机制不断完善,传统文化步入市场范畴,更要对政府与市场的作用进行科学定位。中共十八大明确提出了要“在更大程度更大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政府要充分尊重市场规律,更加注重宏观调控、规划设计,引导文化发展方向,确保文化产品的质量和价值,促进供需的平衡和有效,这样既能够维护社会公平和公正,又能够兼顾市场主体的利益。要引导和优化市场环境,构筑现代市场体系,让市场要素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激活市场主体的活力和创造力,促进黄河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四)供给与需求的错位问题

  近年来,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文化改革的促进下,郑州市文化建设成效明显,文化服务体系日益健全,文化保护传承成效显著,文化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文化产品供给的内容日益丰富,展现优秀文化内容、主流价值的精品力作不断涌现,文化的传播和交流能力提升,文化的影响力和辐射力持续增强。但是在规模增长的背后,却出现了总量增加、消费不足的窘境,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需失衡问题突出。从黄河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转化和创造情况来看,同质化的文化产品过剩,创造、创意能力不足,品质、高端和个性产品匮乏。从区域供给情况来看,城乡供给的内容和质量差距较大,发展不平衡和不协调的矛盾依然突出。从要素供给情况来看,偏重土地、劳动力和资金等传统要素,科技、机制和制度等要素供给不足,文化发展的动力不足、结构不优问题明显。促进黄河文化的传承弘扬,要立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视角,改变传统文化传承的陈展、标本和史料的定义,突破静态、单一和封闭的刻板模式,增强内容制作能力、经营管理水平,优化要素配置水平,创新表现形式和运作模式,通过数字技术、虚拟表达和沉浸体验等,提供更加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增强文化供给对需求的引领力,激活文化消费潜力和市场,也让黄河历史文化在新时代重新焕发光彩。

  三、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对策

  (一)找准黄河文化的特色和定位

  随着郑州城市发展进入新时代,在国家文化版图中找准定位、科学布局、精心谋划显得更为重要和迫切。一是要找准位置。在国家区域文化板块建设布局相对稳定后,以黄河、长江为基础的大河文化发展策略,已经成为国家文化战略安排,这一布局重新连接起文化分离与分化的区域,不仅促进地域相连、文化相接,而且带动了文化的整体性建设。在新的国家文化战略中,找准郑州在国家文化新版图中的位置,要立足郑州兼具古与今、传统与现代交汇的特点,挖掘中华文明的体系和要素,展现黄河文化的精神内涵,塑造彰显深厚文化底蕴,又兼具时代发展潜质的特色标识。郑州位居国家地理版图的中心位置,位于黄河中下游衔接处,必须发挥文化的承上启下、连接南北的战略功能,打造国家文化新版图中的核心支撑地、探寻体验中华文明的重要窗口和国际旅游目的地城市,构筑黄河流域文化示范、引领和融合的强大功能。二是要确立主题。确立建设主题要充分考虑郑州丰富的文化类型、要素,郑州地区的文化都属于黄河文化的总范畴。黄河文化是空间与时间的结合体,既具有历史的纵向延伸度,又兼有横向的贯穿力,可以连带起不同时期的文化、不同类型的文化,从而能够促成区域文化的一体建设。建议主地标城市高度聚焦黄河元素,深化挖掘黄河文化,推进各项文化工作的开展。三是要高度辨识。当前,黄河沿线城市都在加快推进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工作,其中共性较多,郑州建设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城市要突出特色、优势和底蕴,其中核心就是“源”与“魂”,突出姓氏始祖起源、中华文明发源、开国立都之源、农耕文明发轫等源头。突出精神涵养、价值培育、自信塑造和文化认同,建设精神家园和寻根之地。

  (二)完善黄河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体系

  建立科学和完善的遗产保护体系,是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重要前提。黄河流域文化资源丰富、黄河文化遗迹庞大,包含大遗址、古建筑、碑刻、民俗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遗产文化内涵丰厚、文化历史悠久,都是早期人类文明繁荣发展的重要见证,要做好保护传承工作。一是统筹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保护。对丰富的文化资源进行摸底调查,建立文化遗产资源库,掌握文化遗产的现状、特点和价值,进行动态的保护、管理和评估。二是创新黄河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依据国务院印发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推动建设黄河文化遗产廊道,串联沿线大遗址资源,形成国家文明起源的集中展示地。三是建立黄河文化遗产协同保护机制。有必要推动省内外城市间建立区域协作机制,搭建公共平台,实现资源和信息的共享,制定标准化、规范化的保护标准,实现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措施和方案的协同联动,提高黄河文化遗产保护的区域水平和整治质量。四是建设好黄河文化遗产保护阵地。建设黄河国家博物馆、黄河国家公园和仰韶博物馆,集中展示黄河文化遗迹,展现千年文明脉络,让黄河文化遗产能够系统性“讲述”中华文明的根与魂,塑造黄河文化展示传承的国家文化品牌,让黄河文化“立”起来。

  (三)创新黄河文化的传播方式

  一是建立媒体传播的矩阵。整合各类媒体资源,制定媒体传播的方案,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等集中宣传推介黄河文化,提高黄河文化的社会影响力。设立黄河文化宣传阐释的专栏,定期组织黄河文化的专题解读,阐释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讲述黄河文化的故事,宣传黄河文化的政策,营造全社会关心、保护和传承黄河文化的氛围。二是现代科技助力黄河文化的传播弘扬。推动传统文字传播向视频、音频、图片等方式转换,以丰富的表达形式展示黄河文化的内涵。发挥现代网络平台的作用,通过微信、抖音、快手等,以微视频、直播等形式展示黄河历史遗迹、民俗风情、手工技艺、自然景观等,提升黄河文化的影响力和传播力。促进传统展示与现代表达技术的结合,融入虚拟现实技术、AR技术等,让黄河文化“活”起来,增强体验感、代入感,使传播更加符合现代人的接受习惯。三是在重大活动中传播弘扬黄河文化。在大型会展、节庆活动、文化论坛中加强黄河文化的传播宣传,拓展黄河文化的传播空间,提升黄河文化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利用庙会、节会、春节、元宵节等节日庆典进行传播和解读,让人们在节日活动中感受黄河文化的魅力,以潜移默化的方式熏陶人们的精神世界。

  (四)讲好新时代的“黄河故事”

  一是讲好文化根与源的故事。从史前时代到文明时代,中华5000年文明史在郑州地区展现得最为系统和完善,体现出中华文明根、干与魂的总体性特征。要做好文明探源、文化溯源等基础性研究工作,讲好始祖姓氏故事、国都城池故事、文字发展故事、青铜铸造故事、文学艺术故事等,展现不断裂的中华文明史。二是讲好历代治黄的故事。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建设主地标城市,必须立足人类与黄河同呼吸、共命运的生存史,讲好人类认识黄河、运用黄河和治理黄河的故事。深挖治黄历史脉络,建立治黄专门史,讲好历史治黄的故事,传承治水英雄的事迹,让治黄的精神永续相传,成为鼓舞今天推动民族振兴的磅礴之力。三是讲好黄河儿女幸福生活的故事。讲好自古至今黄河沿岸民众幸福生活的故事,重点讲好黄河河岸边的励志、神话、传说、爱情、孝道、文艺、名人等方面的故事,让幸福生活的努力、美好愿景的实现、和谐家园的建设等展现和传达,呈现黄河儿女为幸福生活奋斗拼搏、锐意进取的历程,呈现强富美的生活图景和理想期待成为现实的过程。四是讲好干事创业的新时代故事。新中国成立以来,黄河儿女创造了可歌可泣的精彩故事,要致力于讲好红色文化、改革开放、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的“好故事”,传递正能量,唱响主旋律,激励新时代黄河儿女砥砺前行,续写新时代城市发展的精彩篇章。

  参考文献:

  [1]吕绍勋.青岛市建设海洋文化地标城市研究[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03):10-15.

  [2]张新斌.黄河文化符号重构与中华文化认[N].河南日报,2020-03-27.

  [3]弓顺芳.郑州市优化营商环境的机遇、挑战和对策研究[J].行政科学论坛,2020 (08):32-36.

  [4]许颖杰、刘涛.提升郑州“华夏文明之源、黄河文化之魂”全球认同感和感召力[N].郑州日报,2020-04-10.

  【作者:刘涛,郑州市社科联(院)文化所所长、副研究员 本文是2023年度河南科技智库调研课题“河南省黄河文化数字化传承转化的路径研究”(编号:HNKJZK-2023-25B)、郑州中华之源与嵩山文明研究会资助课题“郑州地区黄河文化的脉络、价值及传承路径”(编号:Q2022-6)的阶段性成果】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