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② | 张佐良:准确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四大核心要义
编者按: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刚刚结束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文化建设方面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内涵十分丰富、论述极为深刻,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即日起,大河网学术中原开设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专栏,紧紧围绕学习贯彻这一重要思想,持续加强学习、研究、阐释。敬请关注!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领导党和人民推进治国理政的实践中,高度重视新时代文化建设,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原创性、时代性、指导性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举旗定向、正本清源,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形成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需要准确把握以下四大核心要义:
一、坚持党的领导,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经典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认为,文化具有突出的政治性和意识形态意义。在人类社会中,新兴阶级只有掌握文化领导权,才能通过文学、艺术、教育等文化形态,确立自己在文化思想领域的统治地位与合法性。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运用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指导中国文化建设,并在实践中形成了坚持党管文化的重要原则和制度。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文化建设中的指导地位,坚持中国共产党对文化工作的绝对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也是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的前沿阵地。为解决意识形态领域党的领导弱化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加强党对宣传思想工作的全面领导,旗帜鲜明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心凝聚力和向心力;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必须全党动手,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文化安全是国家安全的灵魂。当前,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更加隐蔽剧烈,严重侵蚀和威胁着我国的文化安全。历史经验表明,思想领域的混乱往往导致国家动荡、政权更迭。前车之鉴,后事之师。要打赢这场意识形态领域没有硝烟、输不起的战斗,就必须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领导,牢固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坚持底线思维和极限思维,筑牢意识形态安全防线,加强互联网、新闻舆论、哲学社会科学等主阵地建设,把握发展先机,抢占时代制高点,统筹文化发展与文化安全,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二、坚持文化自信,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文化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血脉和灵魂,是一个民族弥足珍贵的精神记忆和精神家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华文化、中华民族虽历经磨难,却薪火相传、长盛不衰。归根结底,中华文化所具有的强大精神动力,使中华民族能够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自信是走向成功的保证和必备的心理特质。文化自信则是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坚定信念。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建立在五千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是“四个自信”的根本力量所在,“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总结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等五个突出特性,指出“文化自信就来自我们的文化主体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在数千年的悠长历史中积淀下来的,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和突出优势,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大一统、多元一体的政治理念,修齐治平、兴亡有责的家国情怀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和文化基因,铸就了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革命文化是在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实践中孕育形成的独特精神标识,以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大庆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为代表的革命精神,奠定了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精神根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创造了中国道路、中国模式、中国奇迹,增强了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持久定力。
文化建设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成立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国历史研究院,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决策。中国国家版本馆主要承担国家版本资源典藏展示、研究交流和出版信息服务等职责,是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基因赓续的种子库。中国历史研究院主要承担中国历史领域相关研究、展示和传播、学术交流等职责,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创新发展的策源地。新时代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就是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以文化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三、坚持“两个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马克思主义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高度统一、互为依托。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坚持理论创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和确立,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首次提出“两个结合”的重大论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实际运用,必须回答和解决本国、本民族的具体问题,而成功实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则必须与本国、本民族的实际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再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深刻改变了中国,使中国从封闭落后走向繁荣富强;中国也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充满生机活力。在新的发展阶段,要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洞察世界大势,把握时代机遇,分析解决新时代出现的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思想文化交融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只有与本国、本民族的优秀文化相结合,才能真正具体化、本土化、大众化。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才能根深叶茂。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要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借鉴历史上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文运与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在新的历史时期,要深刻理解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四、坚持文明交流互鉴,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指出,文明是人的实践创造物,实现人类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文明,将是“能给所有人以幸福的文明”,并对中国革命、中华文明寄予希望,认为“过不了多少年,我们就会亲眼看到世界上最古老的帝国作垂死挣扎,同时我们也会看到整个亚洲新纪元的曙光”。今天,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走出了一条适合自己国情的发展道路,中华民族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东方,中华文明再一次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多彩而美丽;文明因平等而互鉴,因互鉴而丰富;文明因包容而共生,因共生而共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是多彩的,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明土壤,每一种文明都有自己的本色、长处、优点;文明是平等的,没有高低之别、优劣之分;文明是包容的,一切文明成果都值得尊重、值得珍惜。只有交流互鉴,文明才能充满生命力。只要秉持包容精神,文明就能和谐相处。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这一科学论断,有力回应了“文明冲突论”,明确树立了不同文明和平共处的基本原则,是一种崭新的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奠定了坚实思想基础。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五千多年来,中华文明绵延传承,始终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同世界其他文明互通有无、交流借鉴,向世界贡献了深刻的思想体系、丰富的科技文化艺术成果、独特的制度创造,深刻影响了世界文明进程”,要“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在全面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必须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深刻把握中华文明发展规律,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巩固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世界发展、人类进步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实践是理论创新的源泉。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习近平文化思想也是一个不断展开的、开放式的思想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了重大成果,但还远未结束。”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必须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随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伟大实践的不断深入,习近平文化思想必将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
【作者:张佐良,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