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争利:河南民间美术的文化内涵及审美特征探析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3-10-18 09:32

  河南地处黄河流域的中下游,这里气候湿润、土壤肥沃,自然环境优越,曾发展起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最后产生夏、商、周文明,成为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中原这片沃土上产生了丰富灿烂的文化遗产,记载着中原文明的发展进程,体现了中原的地域文化特征。河南民间美术是在中原大地上产生的最具有地域文化特征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其中包括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淮阳泥泥狗、浚县泥咕咕、豫西豫北剪纸、开封汴绣、灵宝皮影等。这些种类丰富、形式各异的民间美术品,体现了中原地区的地域精神和民俗文化,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

  一、河南民间美术的文化内涵

  1.河南民间美术承载着中原地区民俗文化

  民俗是历经千百年在民间流传下来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的总称。民间美术扎根于生活、源于民间,与当地民俗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河南民间美术形式都是在民俗活动中逐渐衍生和演变而来,可以说,河南民间美术是中原地区民俗文化的载体。如淮阳太昊陵“二月会”,又称“人祖庙会”,实际上是对古时崇拜生殖繁衍二月会这一习俗的流传。赶会的人在太昊陵里祭祀繁衍人类的始祖伏羲、女娲兄妹,祈求家族香火不断、子孙兴旺。而出现在人祖庙会上的形态各异的“泥泥狗”则作为祭祀伏羲的神物。这一习俗可能与淮阳民间流传的伏羲崇狗,以狗作为氏族图腾的传说有关。此外,淮阳人也对狗有着崇敬心理,认为狗能够驱邪消灾、保平安。这表明,“泥泥狗”这一民间美术作品伴随着淮阳“人祖庙会”而产生,其最初并不是为了达到审美的目的,而是为了追求巫术的神奇力量。另外,河南民间剪纸也是与中原民众的民俗生活紧密联系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在豫北、豫西、豫东的广大农村,每到年节时令、人生礼仪等重要时刻,人们都是在铰剪纸、贴窗花中感受节日的氛围。尤其在春节喜庆的日子,家家户户都要在庭院、门窗、墙壁、顶棚、家具等处贴满剪纸花,烘托节日的喜庆吉祥,寄托对生活的美好愿景。

  2.河南民间美术体现着中原地域文化特征

  河南民间美术根植于中原这片文化沃土,是最具有地域文化特征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首先,在中原大地上产生的河南民间美术,记载着黄河流域的古老文明。河南地处黄河流域的中下游,这里自然环境优越,是孕育中华古文明的核心区域。考古人员在偃师发现了“二里头文化遗址”,经研究人员证实,这是人们要寻找的夏文化的源头。夏王朝在豫西地区不仅留下了宫殿建筑遗址,而且留下“夏人尚黑”的古老习俗,至今影响着当地的民风民俗。豫西陕县一带在历史上是夏文化的衍生地之一。陕县的黄土塬上,在新春佳节和老人寿诞之际,人们习惯用黑色的剪纸装饰门窗、顶棚等处。张贴黑色剪纸的民俗体现了夏文化中的尚黑习俗在豫西地区的延续。其次,因受到中原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和文化生态的影响,河南民间美术还表现出典型的地域性艺术特征。从艺术风格上来看,河南民间美术具有北方黄河文化的典型特征,总的基调是朴拙、豪放、粗犷。另外,河南民间美术与举世闻名的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有着明显的传承关系。如豫西民间剪纸上出现的漩涡纹、锯齿纹、蛙纹、花瓣纹、鸟纹等纹饰符号,与仰韶文化彩陶上的纹饰有相似之处。这些文化符号是生活在黄河中下游的豫西先民们的精神产物,经过数千年的传承、发展、演化,最终在中原地区的民间美术作品中得以延续。

  二、河南民间美术的审美特征

  1.符合中国传统色彩审美观念

  河南民间美术作品在用色上讲究纯粹明快、对比强烈,同时,也遵循中国传统的色彩审美理念,使作品显得古朴而又沉稳。首先,河南民间美术在用色上体现了中原先民们的尚黑习俗。《易经·文言》中云:“天玄黑,地黄之。”玄者,有深不可测、可包容一切之意。中国古人视黑色为正色、本色。因此,华夏民族古文化中存在尚黑的习俗。如《礼记·檀弓》载:夏代尚黑。表明自夏代起,在中原先民们中便流传着尚黑习俗。另外,关于商代也有“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传说,“玄鸟”就是黑色的燕子。今天的豫西一带是中国历史上夏、商王朝建都和活动的区域,夏、商文化中的尚黑精神在河南民间艺术品中得到充分的体现。河南民间美术中的泥玩类表现出“以黑为底”的特征。如淮阳的“泥泥狗”和浚县的“泥咕咕”都是通体黑色,其上施以彩绘的可吹泥塑玩具。另外,上述的豫西的陕县、灵宝一带还保留着剪贴黑色窗花的习俗,当地老人认为“黑色是正色”,这与尚黑的上古遗风也有密切的关联。

  其次,河南民间美术作品在用色上体现中国传统“五色观”。中国的“五色观”与“五行”思想有着密切的关联。阴阳五行说认为“五行”是构成世间万物的基础,色彩也不例外。阴阳五行说将五色与五行相配属,以“白、青、黑、赤、黄”对应“金、木、水、火、土”,赋予色彩一定的文化内涵。古代统治阶级还从礼制观念出发,把代表“五行”的“五色”定为“正色”,从而形成中国传统的色彩审美理念。河南民间美术作品在用色上,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五色观”。如淮阳“泥泥狗”就是先通体施以黑色,然后在黑底上再施红、青、黄、白这四种颜色,从而构成“五色”。浚县“泥咕咕”也是先以黑色铺底,其上绘制白、青、黄、红四种色,体现了中国传统“五色观”在河南民间美术作品中的运用。另外,河南的朱仙镇木版年画在印制时也常用到黑色、红色、黄色、金色(黄)等颜色,表现出典型的“五色”观念。

  2.拙朴夸张的造型理念

  河南民间艺人们在创作作品时,重神似甚于形似,在造型处理上极具夸张性和随意性,从而使作品产生稚拙朴素的艺术风格。如朱仙镇木版年画中常见的门神及戏曲人物类题材,画中人物往往被表现为头大身小,突出面部以表现人物的个性特征,人物的面部呈现为“脸谱化”,人物动态也常以戏剧舞台式的动作出现,极具夸张性和艺术表现力。另外,淮阳泥泥狗和浚县泥咕咕作为河南民间美术中泥玩的代表,也体现了拙朴的造型理念。浚县泥咕咕中,“战马”、“骑马人”、“骑马猴”等有关马的题材占有很大比例。民间艺人以夸张概括的手法塑造战马的形象。战马为仰首作嘶鸣状,颈部被表现得宽大粗壮,突显马的雄壮有力,而四肢则表现得极为短小,从而使战马的整体形象显得憨态可掬,稚拙有趣。另外,在淮阳太昊陵“人祖会”上,用以祭祀、出售、交换的泥玩具“泥泥狗”,也被艺人表现为夸张、怪异的形象。因其形象造型具有神秘感,而被庙会上的众多香客视为神圣之物,用于求吉纳福、保佑平安。

  3.抽象粗犷的纹样符号

  在河南民间美术作品中,常使用各种具有装饰性和象征性的纹样符号,从而使作品产生抽象的意味。一方面,这些纹饰符号使作品产生装饰性效果。在豫西豫北的民间剪纸中,艺人们把日常所见的人物、动物、植物的外形进行简化概括,然后用锯齿纹、花瓣纹、铜钱纹以及各种几何形纹进行装饰。各种纹饰符号相互连接成一个整体,最终形成具有抽象意味的图案,表达人们对生活的美好祝愿。另一方面,河南民间美术中一些独特的纹饰符号具有特殊寓意。如淮阳泥泥狗中有一类被称作“人祖猴”的泥玩具,民间艺人在黑底的人祖猴的下腹部用粗犷的线条绘制抽象的图案,这种抽象的图案实际是被夸大的女阴符号,体现了当地先民们的生殖崇拜意识。

  河南民间美术是根植于中原大地而产生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是生活于中原大地上的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河南民间美术品色彩明丽,造型拙朴,富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是中原人民贡献于人类的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老祖宗留下来的这些宝贝,对延续历史文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深入挖掘河南传统美术资源,传承河南民间文化,为加快推进河南文化强省建设作出应有贡献。

  【作者:方争利 单位:河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本文系2022年河南兴文化工程文化研究专项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为2022XWH218】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