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 | 王乐: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道德观

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时间:2023-10-20 10:00

  □王乐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注重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道德观建设,是掌握思想和文化主动,着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道德观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赓续社会主义道德观的时代价值,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新的文化使命。

  中华优秀传统道德观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源和本

  文化连接着一个民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构成中华民族文化根脉的,正是蕴含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传统道德文化及其缔造的道德观,提供了中华民族家国文明的话语演绎、创造了以道德和伦理精神为内核的文化家园、建构了中国人独特的精神气质和道德境界,在中国及人类历史上具有独特的文明史意义。

  中华文明的实质,蕴含着深厚的道德基因。《荀子·王制篇》有较为生动的论述:“故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故宫室可得而居也。故序四时,裁万物,兼利天下,无它故焉,得之分义也。”指出正是道德得以区分人与动物,得以汇聚人与人,得以各安其分、合作和睦,得以团结御敌、安居乐业。正是中华优秀传统道德观,使得中国古代社会始终位于良性循环的基本轨道,营造了与西方“市民社会”迥然不同的“伦理社会”。在5000多年历史发展中创造的道德观,围绕着如何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人、如何做一个堂堂正正的好人、如何建设一个良善的社会、如何营造一个“美美与共”的世界秩序,始终做到以文化人、以文启智、以文润德,集“小我”强“大我”、积“小善”为“大善”、敦“小德”化“大德”,孕育并形成了既源远流长又博大精深的伦理文明传统,凝结成既有根有魂又兼容并蓄的道德观,构造了中华儿女的价值追求与集体人格,培植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与道德智慧。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道德观,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与和平性的重要论述,对于坚持和增强中华文明主体性,强化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五个突出特性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气韵,也是指导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道德观建设的圭臬所在。

  中华文明道德观是中华文明安身立命之本、立身处世之基、治国安邦之要与天下大同之魂。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形成了中国人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的独特价值体系、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中华文明道德观的独特性,一方面表现在其以“和”为文明始基与核心价值标准,并贯穿人与自然、人与自身、人与社会、人与他人的各种关系中,具体化为“爱物及物”“推己及人”“爱有差等”“忠恕之道”等实践理性,抽象化为天人、人我、人物、天下等交互主体性,最终扩充为成己、成人、成物的“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的理想境界;另一方面表现在其以“合”为文明根基与核心价值目标,并将各民族、各地区的道德和价值统一为某种共同性。这种共同性既体现在思想理论中,从慎终追远的敬祖意识,到重孝贵忠的家国情怀,再到尊道贵德的文明精神,无不体现着中国对文化传承和价值观引领的重视;又体现在社会实践上,从个人修养理论中的通情达理,到社会建设治理理论中的名正言顺,再到政治理论中的民胞物与,始终贯穿着道德精神对各类“分”“别”的“和”“合”,与各种对立的较量和角逐,从而极大地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修复力和创造力,维护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才使中华文明生生不息、血脉永续,才使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不倒,才使中华民族有了凯歌行进的根本力量。

  社会主义道德观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根和魂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高地、价值体系和科学创造,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软实力。社会主义道德观,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的孕育,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的创造,是我国在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扎根中华大地和中国实践所创造出的具有鲜活生命力的道德观念,推动了社会主义道德文明的发展,提升了国民的道德素质和价值追求,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根植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社会主义道德观,既受世界大潮洗礼,也为时代风云熏陶,以理论、学术、文艺、网络等多姿多彩的样式塑造着国家形象,引领着社会风尚。历经社会主义思想洗礼的进步知识分子,在审视历史、激活与传承文明基因的同时,自觉运用中华优秀传统道德观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赋予其具体化和民族化特色,孕育和创造了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创造了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为着力点的引领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在全社会不断培养和造就时代新人,为人的持续全面发展和个体人格、能力的自由发挥创造条件,使古老的中华优秀传统道德观焕发出青春的光彩,并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与时俱进、发扬光大,从而不可逆转地改变了中国人民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有力促进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道德观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道德观,巩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主体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马克思主义深刻改变了中国,中国也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道德观,是“两个结合”的光辉典范,也是感知先辈们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英勇斗争历程、坚定理想信念、厚重爱国情怀、高尚道德人格的人生样本,是映照中国共产党伟大精神谱系和鲜明政治品格的典范教材,可以通过她来不断地教育和引导人民认知、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道德观,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不断注入蓬勃的生机活力和思想智慧。

  对于中国共产党人而言,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应对各种困难挑战中,我们党锤炼了不畏强敌、不惧风险、敢于斗争、勇于胜利的风骨和品质。这是我们党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最鲜明的特质和特点。正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涌现了一大批顽强拼搏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奋斗的先进模范、一大批舍己奉献的典型楷模,才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伟大精神,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其中所蕴含的“为人民服务”等道德观,是源于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共产党人的阶级属性和唯物史观的道德理性。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运动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政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这就决定了共产党人必然把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生命根基和价值追求。中国共产党人的这些道德观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传奇般的兴起和发展的密钥,而且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中国共产党人初心和使命的最显著映照。

  文明兴邦,道德立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最新重大论断。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地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持续地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道德观作为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中国精神、彰显中国价值、凝聚中国力量的重要工程来抓,让中华文明道德观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不断涵育和厚植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道德根基,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更加广阔的哲学视野、更加深厚的道德智慧、更加丰富的价值指引和更加强大的伦理支撑,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基础,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水平。

  〔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伦理学教研室副主任、副教授〕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