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 | 汪振军:明体达用肩负时代文化使命

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时间:2023-10-20 10:01

  □汪振军

  “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精髓。这八个字虽然来自中国传统哲学,但却具有时代意义。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体用”概念的是《周易》,“故神无方而易无体”,“显诸仁,藏诸用”。战国时期荀子提出:“万物同宇而异体,无宜而有用,为人数也。”宋代理学家程颐提出:“至微者理也,至著者象也,体用一源,显微无间。”近代冯桂芬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习近平总书记讲的“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立足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国内外变化新形势,论述了中国文化在新时代如何才能展现新气象、新作为,内容丰富,中心突出。既有认识论,又有方法论;既有宏观层面的指导思想,又有具体层面的实践路径。习近平文化思想充分彰显了新时代文化理论上的新特点、新突破、新高度。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就是要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以中国文化为主体,以时代精神为指向,肩负使命,为建设文化强国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理论的来源,理论是实践的总结。没有实践,理论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总结,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行动指南。新时代的中国文化包括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三种文化构成了新时代文化的“体”,如何对待这三种文化就是“用”。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由此可见,“发展”“弘扬”“传承”成为三种文化的定位、重点和方向。今天我们在文化建设中,应以全面的、发展的、辩证的观点来看问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社会几千年来形成的精神、价值、习俗、传统。革命文化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牺牲精神、献身精神、英雄精神。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指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改革开放、开放包容、积极进取的精神。三种文化紧密关联,每一种文化都是对前一种文化的继承和时代发展,而正是这种继承和发展,构成了我们今天“三位一体”的文化格局。

  历史与现实的统一

  历史与现实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就人们的认识而言,历史与现实之间不是一种简单地从过去到现在的单向运动,而是一种古人与今人对话和交流的双向运动。人们依据历史而认识现实,又从现实认识历史。历史是一面镜子,我们从镜子中照见现实。现实又是观照历史的出发点。中国的文化发展是一个连续性的过程,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中国人特有的精神。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比如,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九州共贯、多元一体的大一统传统,修齐治平、兴亡有责的家国情怀,厚德载物、明德弘道的精神追求,富民厚生、义利兼顾的经济伦理,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执两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维方法,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等,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这种特性具体表现在: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这就是中华文明区别世界其他文明“体”的特点。现实中如何“用”?就是要做好“第二个结合”,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第二个结合”既巩固了中国文化根基,又创造了中国文化发展的新空间。第二个结合的提出,在增强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传承与创新的统一

  传承与创新是文化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基本问题。传承是保护文化遗产,继承文化传统,延续历史文脉。创新是推陈出新,另辟蹊径,别开新篇。从两者看,传承不能没有创新,没有创新就会泥古不化,停滞不前。创新也离不开传承,没有传承,创新可能就会背离自我,失去根基。《周易》有:“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礼记·大学》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刘勰《文心雕龙》有:“文律运周,日新其业。变则其久,通则不乏。”总之,不变中有变,变中有不变。我们强调创新,但不能失去本体,本根。我们强调继承,遵循的是正道,正源。新时代的文化建设要坚持“守正创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对于中国历史上留下来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既要保护好、继承好,更要利用好,发展好。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来源、内涵、特点、价值,探寻中国文化的“根”与“魂”。坚持“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按照时代发展的特点和要求,根据大众的接受心理,对传统文化加以改造、转化、重构、创新,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在传承与创新的关系上,真正做到古为今用、辩证取舍、取其精华、剔去糟粕、立足时代、推陈出新,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文化工作者必须具有勇气、正气、锐气,赓续传统文脉、谱写时代华章。

  中国与世界的统一

  中国与世界关系是广受关注的问题,它既是部分与整体的问题,也是国家主体之间的问题。从前者说,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世界发展离不开中国。从后者说,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关系是平等的主体关系,需要相互包容,相互尊重。从文化角度说,中国文化的发展需要吸收世界文化的先进成分,特别是全球化时代,更能感受外部的冲击,我们需要以开放的姿态吸收外来优秀文化。同时,“中国之世界”与“世界之中国”,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中国文化的发展要处理好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孔子《论语》有:“君子和而不同。”《中庸》有:“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提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由此可见,中国人提出的“和而不同”“协和万邦”“天下大同”至今仍有意义。新阶段的中国与世界关系,伴随着世界大变局和科学技术新潮流,这是一个刚刚开启的、长期性的、开放性的进程。习近平总书记说,人类是一个整体,地球是一个家园。面对共同挑战,任何人任何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人类只有和衷共济、和合共生这一条出路。新时代的文化建设就是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我们要着力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要更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向世界传播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中国精神、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努力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要坚持不懈、久久为功,加强文化交流,促进文明互鉴,加大文化贸易,推广文化产品,塑造中国品牌,获得文化认同,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让当代中国的新形象在世界舞台上闪亮登场。

  (作者系郑州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二级教授)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