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双创专家谈 | 于善甫:加快推动人工智能(AI)在产业分类统计中的应用
编者按
10月14日,《河南双创蓝皮书(2023)》发布暨重构重塑产业链研讨会在黄河科技学院举行。此次会议由黄河科技学院、河南中原创新发展研究院、河南国际数字贸易研究院、河南省高校创新创业协会、顶端新闻、大河网联合举办。来自河南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高校和智库的20余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为河南产业链发展献计献策。
产业分类及产业统计是为了更好地了解产业发展情况,便于国家更准确地衡量和比较各行业的经济活动,为制定各类政策提供依据。当前产业分类研究不足且统计手段落后,导致产业分类及统计不能满足政府决策需求,无法为产业监管及产业布局提供精准支撑,造成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等严重问题。加强产业智能分类研究,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统计方法中的使用,是破解当前问题的关键。
一、产业分类统计的现状
(一)现有的产业分类
为更好地反映产业的发展情况,满足国民经济核算、服务业统计及其他统计调查对产业划分的需求,我国在1984年第一次发布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此后,该分类标准又经历了多次修改:GB/T 4754—1994、GB/T 4754—2002、GB/T 4754—2011和GB/T4754—2017。现行《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7)由国家统计局2017年6月发布, 2019年5月修订,共划分出了农、林、牧、渔业,采矿业,制造业等共20个门类,食品制造业、纺织业等97个大类,烘焙食品制造、棉纺织及印染精加工等473个中类,糕点、面包制造,棉纺纱加工等1382个小类。同时根据经济发展和行业发展的需要,国家统计局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为基础,陆续制定、修订和颁布了文化及相关产业、高技术产业(服务业)、高技术产业(制造业)、健康服务业等16个行业的分类标准(见表1)。
表1.国家统计局制定的16个行业分类标准
序号 | 名称 | 颁布时间 | 修订时间 |
1 | 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 | 2012 | 2018 |
2 | 高技术产业(服务业)分类 | 2013 | 2018 |
3 | 高技术产业(制造业)分类 | 2013 | 2017 |
4 | 健康服务业分类(试行) | 2014 | 2019,健康产业统计分类 |
5 | 国家科技服务业统计分类(2015) | 2015 | 2018 |
6 | 国家旅游及相关产业统计分类 | 2018 | |
7 | 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 | 2018 | |
8 | 生产性服务业统计分类 | 2019 | |
9 | 生活性服务业统计分类 | 2019 | |
10 | 体育产业统计分类 | 2019 | |
11 | 知识产权(专利)密集型产业统计分类 | 2019 | |
12 | 养老产业统计分类 | 2020 | |
13 | 教育培训及相关产业统计分类 | 2020 | |
14 | 农业及相关产业统计分类 | 2020 | |
15 | 数字经济及其核心产业统计分类 | 2021 | |
16 | 节能环保清洁产业统计分类 | 2021 |
(二)河南省关于产业发展的新提法
2021年发布的《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到,河南省将壮大装备制造、绿色食品、电子制造、先进金属材料、新型建材、现代轻纺等六个战略支柱产业链,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万亿级产业集群;打造新型显示和智能终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及网联汽车、新一代人工智能、网络安全、尼龙新材料、智能装备、智能传感器、第五代移动通信等十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链,培育具有高成长性的千亿级产业集群。近年来,河南省深入推进传统产业提质发展、新兴产业重点培育、未来产业破冰抢滩三个专项行动,着力构建以5个传统产业为基础、7个新兴产业为支撑、6个未来产业为先导的“576”现代化产业体系。今年以来,《河南省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着力培育重点产业链工作推进方案(2023—2025年)》《河南省建设制造强省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支持重点产业链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全链式改造提升若干政策措施》等关于产业发展的战略安排陆续发布,提出要重点打造7个万亿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新型材料、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先进装备、现代医药、现代食品、现代轻纺)和28个千亿级现代化产业链(先进超硬材料产业链、尼龙新材料产业链、铝基新材料产业链等)。
(三)其他部分省份关于产业发展新提法
2021年,国家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各省也先后出台了相应文件。
广东省提出要“巩固提升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绿色石化产业集群、智能家电产业集群、 汽车产业集群、先进材料产业集群、现代轻工纺织产业集群、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集群、超高清视频显示产业集群、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集群、现代农业与食品产业集群。“前瞻布局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产业集群、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智能机器人产业集群、区块链与量子信息产业集群、前沿新材料产业集群、新能源产业集群、激光与增材制造产业集群、 数字创意产业集群、安全应急与环保产业集群、精密仪器设备产业集群。
山东省提出“深耕细作‘5+5’十强产业,提升现代产业体系竞争力引领力”,“5+5”前者是指5个新兴产业,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现代海洋医养健康;后者指5个传统产业,高端化工、现代高效农业、文化创意、精品旅游和现代金融。
湖南省提出“着重发展电子信息、先进材料、智能和新能源汽车、生物轻纺、智能装备等产业,建设国内一流的重要生产基地,形成全国产业竞争新优势”;“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工程,积极推动新一代半导体、生物技术、绿色环保、新能源、高端装备等产业发展,构建一批产业发展新引擎”。
(四)产业分类及产业统计
《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包含1382个小类,这是产业分类的最小类别,也是实施产业统计的基础。国家统计局在制定16个派生产业分类标准时,均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为基础,但随着产业融合的不断加速,产业界限越来越模糊,所以国家统计局在制定16个派生产业分类时为了严谨使用了很多“*”号,也就是“部分属于”,这为产业统计带来了巨大困难,需要耗费大量人力来判断带“*”的产业归属问题,面对海量市场主体几乎是很难完成的,这是困扰产业统计的一大难题。另外,各省关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布局中提到重点打造的产业大都是概念性的,国家或者行业并没有明确的分类界定标准,更难于进行统计分析。
二、当前产业分类及产业统计中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分类研究不足且统计手段落后
产业分类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便于国家更准确地衡量和比较各行业的经济活动,从而更好地理解和预测经济发展趋势,为制定各类政策提供依据。随着产业融合的不断加速,产业界限越来越模糊,因为国家统计局在制定16个派生产业分类时为了严谨使用了很多“*”号,也就是“部分属于”。统计工作需要将参与社会活动的各个主体划分到《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1382个小类,因为“*”号的存在要判断某个主体是否属于16个派生产业中的某一个就有一定困难,若要快速统计16个派生产业并进行细分就更加困难,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且往往因为持续时间太长而失去统计意义。对于我省“十四五”规划及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等战略中提到的重点产业,很多仅仅是个概念,国家或者行业并没有明确的分类界定标准,更难于进行统计分析。对产业分类的研究不足和统计方法不能满足社会发展需要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产业分类及统计不能满足政府决策需求
政府对于产业发展的相关决策,主要是通过制定专门政策、安排专项资金扶持、减免税、成立产业基金等方式,鼓励支持产业相关企业技术创新、转型发展、做大做强,推动区域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当前,政府对一些主导产业、龙头企业和重点支持领域形成了门类齐全、方式灵活、部门联动的产业政策体系,但这些政策制定是否有充足的科学依据,是否有准确的产业、行业发展数据支持有待研究。一方面,当前在产业的分类体系和分类标准方面的研究尚不充分,分类标准的制定滞后于产业发展。各个部门在分类时采用的方法未能统一,分类标准的科学性也经常出现争议,尤其是对于一些发展速度快、革新周期短的新兴产业。另一方面,产业融合不断加速,产业边界相对模糊,不同产业直接存在大量交叉重合,产业分类中必然会有更多带“*”问题的出现,若统计方法不创新,必然无法为科学决策提供支撑。不论是国家16个派生产业还是我省要重点打造的产业都是经济发展中最为重要和各地重点发展的产业,如不能有效快速地进行统计分析,不掌握每个产业的发展情况及发展趋势,政策制定就没有可靠的依据,必然导致很多政策缺乏针对性,效果不及预期。
(三)无法实现产业精准监管更难预测产业发展趋势
高质量的产业发展离不开高效协同的产业布局和科学合理的市场监管,要做好产业监管与产业布局,就要搞清楚每个产业的边界范围,掌握产业发展存量、增量及发展趋势,这就需要做好产业分类研究与产业统计工作。当下我省提出的“六大支柱”与“十大新兴”产业、“576”现代化产业体系及“七大制造业集群”与“28个现代产业链”等多是概念性的,并没有统一的产业范畴。这就造成政府不同部门在实际工作中对每个产业的认识不同,统计口径不一(多数无法统计),数据共享困难,既无法实现产业精准监管,更难以预测产业发展趋势,从而很难提前做好产业发展谋篇布局。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对产业分类研究不够,产业发展太快,需要持续开展相关研究;二是统计方法落后,传统统计手段不能满足需要,需要借助人工智能技术。
三、推动人工智能在产业分类统计中应用的对策建议
(一)政府应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在产业分类统计中的应用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健全调查制度、完善统计方法、变革统计手段,不断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等问题作出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研究推进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统计工作中的应用已成为提升统计质量,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大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第五条规定:推进统计信息搜集、处理、传输、共享、存储技术和统计数据库体系的现代化。《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实施条例》第三条规定:统计机构和有关部门应当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在统计工作中的应用,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今年以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国务院常务会议多次强调,大力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打造新的支柱产业。这就需要提高产业分类统计效率,全面摸清各个产业家底,为政府和企业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明前进方向。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政府各级部门要深刻宣贯提高产业分类统计效率的重要意义,为更加科学地预测和把握区域经济发展的态势奠定良好基础,从而使产业分类统计有效服务经济决策,有力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二)加强产业智能分类研究
产业分类统计是反映产业经济活动的“晴雨表”,对促进产业经济发展和服务政府决策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解决产业分类统计时效性不足的突出问题,减少产业分类统计对实际决策和经济运行的拖累效应,必须加强产业智能分类研究。在多方协调、充分沟通的前提下,组织跨学科团队对派生产业智能分类进行专门而深入的研究,设立专项重大课题或列入省新基建重点建设项目,以便及时、全面、准确地反映各类派生产业的发展状况。发挥专家和新技术的互补优势,筛选出合适的新技术应用模型,明确宏观决策者、数据使用者的多样化需求,分行业确定各派生产业智能分类的关键变量,更好地反映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成果。
(三)引入人工智能分类技术
科学、准确、客观、及时监测反映高质量发展进程是政府统计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随着产业内涵的不断拓展、产业融合趋势日益凸显,要客观反映产业经济发展的科学内涵和内在规律,必须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在产业分类统计领域的广泛应用。比如,将人工智能应用到产业分类中,在对产业进行充分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智能机器人的反复训练,机器人最终可以快速实现16个派生产业及各省重点打造产业的分类统计。以此为基础,若能将教育部门专业设置及毕业生去向信息、工商部门企业信息、税务部门纳税信息、劳动部门就业信息等各相关部门掌握的信息进行对接,将能为国家及各个管理部门精准制定各类政策提供精准支撑,解决当前各类不匹配问题,从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四)开展智能分类试点行动
产业分类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便于更准确地衡量和比较各行业的经济活动,从而更好地理解和预测经济趋势,为制定各类政策提供依据。建议由河南省统计局、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河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等相关单位牵头,有组织地开展人工智能产业分类统计试点工作,由试点单位牵头汇集统计、工商、税务、市场监管、工信等相关部门数据,研究制定现代产业分类标准,选择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重点产业建立产业智能分类模型,在人工智能分类模型实践应用的过程中不断进行迭代优化。通过搭建河南省数字化产业监测平台,最终将产业智能分类应用到河南现代产业体系布局之中,为政府产业政策制定、高校人才培养和专业调整、产业发展预判等提供精准数据支撑。
(作者:于善甫 河南中原创新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