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⑥ | 师永伟:奋力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3-10-23 10:13

编者按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10月7日至8日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大河网学术中原开设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专栏,紧紧围绕学习贯彻这一重要思想,持续加强学习、研究、阐释。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这一重要思想的提出既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理论与实践的总结,同时也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新起点,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新的文化使命的提出,立足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着眼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聚焦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既有文化建设领域的长远谋划,也有满足文化需求的当下考量。党的二十大围绕“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作出重大部署;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对“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出新要求,习近平文化思想则为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坚定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立得住、站得稳、行得远,我们必须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昂扬的姿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自信自立,切实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中国考古和中国历史不断向世界展示着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证实了中华文明“不断裂”的特性,这在世界范围内是独树一帜的,由此凝练而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底气所在。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必须旗帜鲜明地宣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基本方向,坚持“两个结合”,大力繁荣和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不断满足人民对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的需求,实现人民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由此彰显的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坚定文化自信的方向所在。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创造性阐发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文化精髓,大力推动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作为坚定文化自信的第一动力。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再次说明文化自信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休戚相关,因此,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是坚定文化自信的价值所在。坚定文化自信还需不断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能力,在世界文明平等对话与交流互鉴中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和感召力,以此进一步厚植中华文化自信。

二、秉持开放包容

开放包容始终是文明发展的活力来源,也是文化自信的显著标志。世界文明多姿多彩,每种文明都延续着本民族的血脉,既需要传承,也需要创新。文明因交流互鉴而能取长补短,而能激发自身的更大创造力。我们所担负起的新的文化使命不是闭门造车,也不搞封闭僵化,敢于和善于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才能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中华民族素来是一个胸怀天下、兼收并蓄的多民族国家,信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中华文明也以开放包容、纳新接远的气度而著称,从古代的丝绸之路到当下的“一带一路”就集中体现了这一点。中国共产党大力倡导建立在平等、开放、包容基础上的对话,“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以虚怀若谷、开放包容的胸襟和视野坚持交流互鉴,大力吸取全人类的优秀成果,在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中增强文化“走出去”的辐射力和“走进去”的感染力;在“两个结合”中大力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推进中华优秀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有效阐释中国道路、中国模式和中国理念,最终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文明新形态。

秉持开放包容是一个既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又加强互鉴、博采众长,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水平,推动中华文化以更加自信和开放的姿态走向世界的过程,以期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这极大地表明了中华民族、中华文明和中国共产党的世界眼光,充分展示了中国人民的文化智慧。

三、坚持守正创新

对文化建设来说,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新时代的文化工作者必须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的过程也是坚持守正创新的过程,二者是规律性和目的性的有机融合。坚持守正创新是我们不走邪路、老路的重要保证,更是新时代继续推进理论创新、指导创新实践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所在。

守正与创新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正”为“正道”之意,体现的是事物的内在性,即其本质和规律。守正就是要遵循正道,坚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创”为一种行为,且其目的性较为明确,目标就是要达到“新”的状态与成果。质言之,守正创新即把握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实现新的认识和取得新的成果。守正创新既闪烁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恪守正道、守常求变的思想,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辩证法的要求。新的文化使命并非随机和自发的,而是在明晰文化发展规律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自觉行动。

守正创新,最为重要的就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真理、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态度、原则与方法、方向,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以及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同时以满腔热忱对待新事物,不断创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不断推进文化创新,以主动求变的姿态推进文化传承发展,大力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在开拓创新中朝着目标不断前进,铺陈出更多令人瞩目的中华文明发展新画卷。

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新时代新征程新起点,我们要在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深化内化转化上下功夫,以切实行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文化建设方面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文化建设领域的总纲领、总遵循、总指引,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中开创中华文明发展新境界,奋力担负起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的文化使命。

(作者:师永伟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