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双创专家谈 | 张志娟:《河南创新创业发展报告(2023)》成果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3-10-23 10:12

编者按

10月14日,《河南双创蓝皮书(2023)》发布暨重构重塑产业链研讨会在黄河科技学院举行。此次会议由黄河科技学院、河南中原创新发展研究院、河南国际数字贸易研究院、河南省高校创新创业协会、顶端新闻、大河网联合举办。来自河南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高校和智库的20余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为河南产业链发展献计献策。

一、河南双创蓝皮书(2023)的创研背景、目的和框架结构

(一)创研背景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2022年以来,河南深入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把创新摆在发展的逻辑起点、现代化河南建设的核心位置,极大激发了平台、载体、人才、资金等创新要素集聚提升效能,为稳定经济大盘提供了坚实支撑。面对当前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加快创新要素集聚提升对于河南加快建设国家创新高地、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新篇章具有重要意义。

(二)创研目的

本书是第七部对河南省创新创业情况进行跟踪研究的年度蓝皮书,由黄河科技学院、河南中原创新发展研究院组织创研。该书以“加快创新要素集聚提升”为主题,分为总报告、创新主体篇、创新环境篇、创新产业篇和创新探索篇五部分,力求从不同的角度回顾总结2022年以来河南加快创新要素集聚提升的做法和成效,在此基础上探讨了2023年加快创新要素集聚提升的对策建议,目的是在于为扎实推进现代化河南建设提供理论和智力支持。

(三)框架结构

 本书共包括五个部分二十四章。第一部分为总报告。该部分由两个分报告组成,在回顾2022年河南省创新要素集聚提升取得的成效基础上,系统分析了2023年加快创新要素集聚提升与河南经济发展的形势,提出了 2023年河南加快创新要素集聚提升的对策建议,并构建了包含5个一级指标、37个二级指标的河南省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河南省18个省辖市(示范区)的创新能力进行评估。第二部分为创新主体篇,围绕高等院校、中原农谷、科技企业孵化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等进行分析和研究。第三部分为创新环境篇,围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农业强省建设、数字营商环境、创新型人才引进培育、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等进行分析和研究。第四部分为创新产业篇,围绕未来产业、传统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农业等进行分析和研究。第五部分为创新探索篇,围绕河南省科技体制改革、区域创新差异化发展、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绿色低碳发展、区域副中心城市建设等进行分析和研究。

二、2022—2023年创新要素集聚提升与河南经济发展的形势分析及政策取向

(一)2022年河南省创新要素集聚提升取得的成效

2022年以来,河南省以创新要素集聚破局求变,创新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进一步强化。

1.创新要素集聚效能全面提升

一是经济大盘总体稳定,多项指标企稳回升。在创新要素集聚效应的带动下,2022年全省GDP、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高于全国,在全国及6个经济大省中的排名位次均前移。二是产业结构持续优化,高附加值产业占比上升。三次产业结构为9.5:41.5:49.0,接近7.3:39.9:52.8的全国水平,初步形成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特色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三是创新领域排名有所提升,县域创新进入全国百强。全省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排名全国第17位,比2021年提升2位;新郑、巩义、长葛、禹州、荥阳、长垣、永城、中牟8县市入选“2022年度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县市”榜单。四是新经济新模式新技术涌现,数字化转型战略加快实施。全省有3个创新型产业集群入选科技部公布的2022年创新型产业集群,获批数量位列全国第3。国家超级计算郑州中心“超算人工智能公共服务平台”上线,中国移动(河南郑州)航空港区数据中心入选工信部公布的2022年国家新型数据中心典型案例名单。

2.多元创新主体持续壮大

一是市场主体总量跃居全国第四位。全省市场主体达1034.5万户,同比增长20.9%,成为继粤鲁苏之后全国第4个市场主体总量破千万户的省份;新设市场主体252.6万户,较上年增长68.0%;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四新经济”市场主体较上年底增长21.7%。二是大型企业创新投入力度加大。全省研发经费投入突破11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达到52%;技术合同成交额首次突破千亿元,同比增长68%。三是民营企业创新活力加速释放。截至2022年,全省累计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70家,其中民营企业327家,占比88.4%;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211家,其中民营企业1945家,占比88%。四是中小企业创新能量竞相迸发。全省高新技术企业突破了1万家,同比增长29.6%,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2.2万家,同比增长45.3%,总量居中西部首位。2023年3月,河南省工信厅公布共有7826家企业入选“2022年度河南省创新型中小企业”名单。

3. 创新平台体系更加完备

一是省实验室高标准建设。河南整合种业创新、新能源、食品等重要领域的省内外创新资源,相继成立嵩山、神农种业、黄河、龙门等10家省实验室。目前,省实验室已在郑州、洛阳、开封等地建立了中试和成果转化基地,初步形成了“强核心、多基地、大开放、大协作、网络化”的创新体系。二是省级产业研究院、产业创新中心和中试基地加快布局。聚焦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产业领域研发,在郑州、洛阳等13个地市成立了25家省级产业研究院;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成为国家级八大产业创新中心之一。2022年9月省发改委确定了8家首批产业创新中心,涵盖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等多个领域;继2021年首批8家省中试基地揭牌后,2022年3月、11月又分别有13家和15家省中试基地相继揭牌。三是河南省科学院、中原科技城、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加速融合。出台《关于省科学院与中原科技城、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三合一”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一院一城一中心”三位一体的创新高峰基础愈发坚实。

4. 创新创业人才引育更加高效

一是“1+20”一揽子人才引进政策加快实施。制定出台以《关于加快建设全国重要人才中心的实施方案》,涵盖引才措施、服务配套等各环节的“1+20”一揽子人才引进政策措施,积极实施人才强省“八大行动”。二是“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深入推进。全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432.33万人次,新增技能人才(取证)403.17万人、高技能人才(取证)140.8万人,分别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44%、168%、176%。三是“中原英才计划”有序实施。全省“中原英才计划(育才系列)”共评选253名,新建院士工作站5家、中原学者工作站30家、杰出外籍科学家工作室20家。四是大力吸引豫商豫才返乡创业。发布《关于推动豫商豫才返乡创业的通知》,出台22项举措大力支持农民工、科研人员、大学生等豫商豫才返乡创业。

5. 金融支持创新创业更精准

一是科技创新领域贷款快速增长。截至2022年末,河南省高新技术企业贷款余额、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余额、“专精特新”企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4%、16.7%、25.6%,分别高于各项贷款增速5.2个、7.9个、16.8个百分点。全省全年新增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56.3亿元,与上年相比增长32.14%。二是通过境内外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全省新增境内外上市公司14家,数量创历年新高。其中,境内新增上市公司12家,境外新增上市公司2家。三是形成政策性科创金融的郑银样本。郑州银行将政策性科创金融列入全行战略首位,重点支持“专精特新”“小巨人”等创新型主体。截至2022年12月末,郑州银行累计支持各类科技型企业和“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企业共2640户、贷款金额240.6亿元。四是“信用河南”建设正在提速。当前,河南省一体化信用平台体系已覆盖17个省辖市和济源示范区、73个县(市、区)及20个省直部门,归集数据累计超过135亿条,数量居全国前列。

6. 创新载体能级持续跃升

一是郑洛新国家自创区、河南自贸区、高新区和开发区引领创新发展。经过6年发展,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投入和产出稳步增长,研发费用、专利授权数量和有效发明专利授权数量增速均超过10%。河南自贸试验区已累计入驻企业超过12万家,2022年实际利用外资7803.5万美元,同比增长33.7%;进出口624.9亿元,增长4.7%。截至2022年底,全省国家级高新区9家,数量位居中部地区第二位、全国第五位;省级高新区30家,实现省辖市全覆盖。2022年以来,全省开发区由288个整合为184个,基本实现“一县一省级开发区”布局。二是智慧岛“双创”载体建设推广。2022年,智慧岛注册企业新增872家,同比增长49%,其中科技型企业数量638家;新增私募基金类企业35家,新引进省属国资基金管理机构2家、服务落地省级产业基金12只。三是“中原农谷”建设高效推进。高规格成立“中原农谷”建设领导小组,突出抓好“两中心三实验室”(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中国农科院中原研究中心、神农种业实验室、黄河实验室和平原实验室)建设,成功获批创建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

7.制度创新激发创新要素集聚效能

一是营商环境改革纵深推进。发布《河南省营商环境优化提升行动方案(2022版)》《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降低市场主体制度性交易成本实施方案》,提出全省营商环境“118”优化提升行动。在全国率先印发《河南省优化营商环境创新示范市(区)创建管理办法》,郑州、洛阳、鹤壁、驻马店4个地市被确定为河南省优化营商环境创新示范市。二是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深化。出台《河南省支持科技创新发展若干财政政策措施》,从对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打造一流人才政策体系等10个方面提出支持政策。三是法律法规护航创新驱动战略实施。出台实施《河南省数字经济促进条例》《河南省科学院发展促进条例》《河南省促进创业投资发展办法》等法律法规,为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提供立法保障。

8. “三个一批”项目要素集聚效应明显

2022年,河南省实施重点项目1794个,总投资约4.8万亿元,年度计划投资超1.3万亿元;项目总数较上年增加423个,总投资较上年增长9%,年度计划投资较上年增长19%。截至2022年底,河南分六期压茬推进、滚动实施13110个、总投资额94139.51亿元的 “三个一批”项目。其中,“签约一批”项目2823个,总投资额为24874.91亿元,占比26.4%;“开工一批”项目5152个,总投资额为38919.38亿元,占比41.3%;“投产一批”项目5135个,总投资额为30345.22亿元,占比32.2%。

(二)2023年加快创新要素集聚提升与河南经济发展的形势分析

当前,河南在“两个确保”和“十大战略”的引领下创新发展正全面起势,河南经济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

1.2023年河南加快创新要素集聚提升的背景

国际层面:一是多国财政吃紧影响科技投入,但科技创新仍是主旋律;二是区域经贸科技机制政治化倾向加速,产业链供应链屡遭破坏;三是国际秩序屡遭破坏,多边主义面临巨大挑战;四是增长乏力,世界经济仍处于下行通道;五是科技革命深入推进,技术突破推动世界多极化发展。

国内层面:一是经济复苏好于预期,但局部风险仍然存在;二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但与创新型国家差距仍很大;三是科技创新全面发力,但一些关键核心技术仍待突破;四是“两个确保”与“十大战略”谋篇布局,河南创新发展全面起势。

2.2023年河南加快创新要素集聚提升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河南加快创新要素集聚提升,面临着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历史机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机遇,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带动机遇,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机遇,扩大内需的市场机遇,科技和产业变革的技术机遇等。同时,也面临着科技创新投入与经济大省地位不符,高层次创新平台、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较少,创新主体实力不强,高层次创新人才匮乏,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不高等新的挑战。但总体来讲,机遇大于挑战。

(三)2023年河南加快创新要素集聚提升的对策建议

1.着力培育一流创新生态

一是深化共生型合作。构建基于人才、金融、研发、营销等全方位的共生协作关系以推进大中小企业协作,将高校、科研院所、大企业及初创型中小企业等集聚起来建设多元化创新创业合作实体,与发达地区的企业建立人才合用机制,构建以政府、高校、科研机构、高新企业为主的智库专家“四向互流”机制。二是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大力支持研究开发、技术转移、检验检测认证、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发展,加大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众创空间、星创天地等孵化载体建设力度,构建适应创新创业规律的科技金融体系。三是营造一流创新环境。厚植创新文化,深入推进河南省优化营商环境创新示范市建设,推动政策和机构调整。

2.持续构筑高能级创新平台体系

一是高起点建设运行实验室体系。高标准建设河南省实验室,积极争取神农种业、嵩山、龙子湖新能源等省实验室进入国家实验室基地或全国重点实验室行列,推进河南省科学院重建重振,优化提升市级实验室布局建设。二是高水平建设科研机构。做大做优做强国家超级计算郑州中心、中原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河南省工程研究中心、河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基础研究机构,支持省内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汇聚全球高端创新资源建立新型研发机构,积极培育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提升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运行效率。三是加快发展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持续推进一流高校一流学科建设,不断夯实高校科研基础,大力深化科教融合。

3.大力实施高素质人才引领行动

一是引进培养高素质人才。深入实施“中原英才计划”,发挥“数字豫才”引才融智作用,集聚国内外一流人才,大力推进青年人才倍增行动、博士后招引培育“双提”行动和青年创新人才工作站建设,打造具有竞争力的青年人才后备军,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等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二是着力激发高素质人才活动。建立与河南创新发展相匹配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评价、激励、流动机制,构建以创新能力、实效、质量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机制,坚持人才“引进来”“走出去”并重,构建开放式高素质人才培养交流模式。

4. 加快构建多元化金融支持体系

一是发挥政府引领作用。分级分类出台支持科技型企业技术创新、支持创新载体平台建设、支持中试基地和技术转移机构建设、企业海外研发基地建设、外资研发中心建设等多层级资金支持政策,建立覆盖种子期、成长期、成熟期以及并购重组等全生命周期的风投创投基金体系,提升政府投资基金运营效益。二是构建多元化资金支持体系。加快培育引进一批行业影响力强的风险投资机构和风险投资基金,鼓励在豫机构与省外资本联合成立创投基金,引导银行等金融机构为创新企业增加信贷供给、扩大资金池覆盖面,扩宽创新型中小企业融资渠道。推动和支持创新型企业上市融资,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在银行间市场、交易所市场等平台发行债券。

5.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一是完善创新主体阶梯式培育。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后备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上市高新技术企业—独角兽企业”的梯次培育机制,深化创新型企业树标引领行动,推动建立领军企业牵头主导、高校科研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共同参与的高能级创新体。给予战略企业家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重大科技创新项目立项等决策方面更高的权力,全面提升产学研协同创新效率。二是让企业成为人才“引育用留”主体。政府通过完善政策、精准赋能、学习交流、人才奖励等系列举措提高企业家对人才工作的重视,加大企业重大创新平台、技术投入资金的力度,加快实施企业数字化转型示范引领工程,实现企业用好的平台、好的制度、好的环境、好的文化引人育人用人留人。

6. 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

一是健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推进省市级、国有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科技计划项目成果市场化评价改革,充分发挥金融投资和产业化商品化在科技成果评价中的作用,探索建立赋予科研人员职务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的机制和模式。二是加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加强与国内外创新资源的交流合作,引育专业化机构平台和技术转移专业化人才,推动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高质量运行,制定出台中试基地考核评价办法及激励约束机制,提高科技成果产业化成功率,加快建设和引进专业化市场化技术转移示范机构,鼓励推动地市、高校和科研院所举办重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活动。

三、河南省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3)

(一)评价指标体系

在六年多的实践和完善基础上,河南省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总体框架已相对成熟。今年,课题组坚持科学、全面、客观的评价导向,延续了以往的评价指标体系框架并对指标体系进行了一定的修改和完善,从创新投入、创新产出、企业创新、创新环境、创新绩效五个方面构建了由5个一级指标、37个二级指标组成的河南省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二)计算方法和数据来源

评价过程中通过专家打分法确定指标权重,将统计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之后,利用线性加权法进行综合打分。为了确保评价数据的公正、客观,评价数据主要来自《河南统计年鉴2022》,数据截至2021年底。评价指标中的一些占比类、人均类指标则需要利用统计年鉴数据计算得到。

(三)评价结果

从总评价得分及排名来看,郑州市、洛阳市、新乡市分别以96.27分、50.18分和34.07分排在前3位;排在第4位到第18位的依次是:南阳市、许昌市、焦作市、平顶山市、驻马店市、漯河市、开封市、商丘市、三门峡市、安阳市、鹤壁市、信阳市、济源市、濮阳市和周口市。具体得分及排名见下图。

从空间布局来看,河南省城市创新能力仍然呈现以郑州为中心、以郑洛新国家自创区为引领的发展态势。与上年相比,南阳市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发力,创新能力排名由第6位上升至第4位。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新纳入的有效发明专利数指标是总量类指标,一些规模较小的城市创新能力排名有所下降;如济源市总量类指标基本排在末位(由上年的第9位降至第16位)。然而,其研发经费投入强度排在第4位,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数排在第10位,创新能力和水平同样不容忽视。

一级指标创新投入方面,排在前五位的是郑州市(97.16)、洛阳市(66.24)、新乡市(41.04)、驻马店市(33.08)和许昌市(32.94)。二级指标层面,郑州市、洛阳市、驻马店市3个城市的一般公共预算对于科学技术支出合计占了18个城市总量的一半以上;郑州市、洛阳市、新乡市3个城市的研发经费支出之和超过了18个城市总量的一半,体现了创新资源集聚高地的作用。

一级指标创新产出方面,得分排在前五位的是郑州市(100)、洛阳市(38.10)、新乡市(28.26)、焦作市(22.89)和许昌市(22.19)。郑州市、洛阳市、新乡市保持着明显的领先优势,创新产出所包含的8个二级指标中,郑州市全部排在全省第1位;洛阳市全部排在全省第2位;新乡市有7个二级指标排在全省第3位,仅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数排在第4位,体现了创新高地的作用和重要性。

一级指标企业创新方面,排在前五位的是郑州市(94.92)、洛阳市(55.42)、南阳市(47.09)、新乡市(40.15)和许昌市(30.65)。二级指标层面,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支出总额排在前5位的城市是郑州市、洛阳市、南阳市、新乡市和许昌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与营业收入之比排在前5位的城市是南阳市、新乡市、洛阳市、驻马店市和鹤壁市。

一级指标创新环境方面,排在前五位的是郑州市(100)、洛阳市(31.62)、新乡市(22.24)、焦作市(20.32)和南阳市(18.43)。二级指标层面,高等院校数排在前三位的是郑州市(68所)、新乡市(11所),洛阳市(8所)。规模以上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排在前5位的城市是郑州市、洛阳市、许昌市、南阳市和周口市。技术市场成交金额排在前5位的城市是郑州市、洛阳市、南阳市、新乡市和焦作市。

一级指标创新绩效方面,排在前五位的是郑州市(82.52)、洛阳市(54.96)、许昌市(49.99)、漯河市(47.82)、信阳市(47.01)。二级指标层面,人均GDP排在前5位的是济源市、郑州市、许昌市、三门峡市和洛阳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排在前5位的是郑州市、济源市、洛阳市、焦作市和鹤壁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排在前5位的是信阳市、驻马店市、平顶山市、周口市和商丘市。

(作者: 张志娟 河南中原创新发展研究院教授)

编辑:申久燕  审核 :姜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