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青春赓续红旗渠精神

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时间:2023-10-25 09:20

  □杜笑宇

  2022年10月26日至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省延安市、河南省安阳市考察。在刻下当年300名青年奋战故事的红旗渠青年洞,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地说:“红旗渠精神同延安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是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永远震撼人心。年轻一代要继承和发扬吃苦耐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摒弃骄娇二气,像我们的父辈一样把青春热血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青年人的深情寄语和殷切期望。

  精神的伟力

  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20世纪60年代,为了改变长期干旱缺水的困境,林县人民在县委的组织领导下,苦战10个春秋,仅仅靠着一锤、一钎、一双手,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修成了全长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结束了林县“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苦难历史,孕育产生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红旗渠不仅是一个惊艳的高山引水工程,更是一座记载新中国的创造激情和奋斗足迹的时代丰碑。

  在红旗渠的建设过程中,青年人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他们用热血与汗水汇成青春印记,展现出敢于拼搏、勇挑重担的精神风貌。被誉为“红旗渠总设计师”的杨贵,担任林县县委书记时才26岁,组织修建红旗渠时才31岁。在他的带领下,林县县委一班人,顶住重重压力、克服种种艰险,历时十年,终于引来漳河水,实现“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豪迈誓言。红旗渠总干渠上最长的引水隧洞——狼牙山隧洞工程,也是当年修渠过程中最为艰险的控制性工程之一,300名青年组成突击队,经过1年5个月的奋战,将地势险要、石质坚硬的岩壁凿通。为了纪念青年们艰苦奋斗的业绩,此洞被命名为“青年洞”。正是许许多多像他们一样的青年们用他们的青春和热血成就了伟大的红旗渠。

  红旗渠精神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层积淀,孕育形成于“自力更生、发愤图强”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内容,蕴含着百年大党砥砺奋进的精神密码,是新时代广大青年“强筋壮骨”的生动教材。

  继承和发扬

  吃苦耐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是中国人民继往开来、不断走向胜利的精神动力。新时代新征程上,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要进一步发挥红旗渠精神的引领作用。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行动是青年最有效的磨砺。当前,新时代青年处在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既面临着难得的建功立业的人生际遇,也面临着“天将降大任于是人”的时代使命。面对机遇与挑战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红旗渠精神为新时代青年指明了奋斗方向,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新时代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继承和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磨砺担当之勇气,锻造迎难而上的品格,杜绝依赖思维,积极主动、解决问题,勇当中国式现代化开路先锋。

  新时代,要用好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深入阐发我党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发展壮大的艰辛历程;系统梳理党带领林县(今林州市)人民艰苦创业,劈山填谷、改造河山的辉煌成就。用好红色文物,加强统筹规划、有序开发,推进更多红色资源开发共享,形成跨区域、成体系的红色文化圈、文物库、建筑群。办好红色教育,编撰红色教育精品课程、系列教材,讲深讲透讲活延安精神和红旗渠精神一脉相承的历史逻辑与理论逻辑。构建红色文化育人与实践相结合的平台,建立教师指导,青年参与的常态化教育机制,引导青年创新创业,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事业当中,让更多新时代青年成为红旗渠精神的传承者,把红旗渠精神进一步发扬光大。

  (作者单位:河南理工大学)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