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⑧ | 刘菡:构建中国哲学当代新形态的基本原则
编者按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10月7日至8日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大河网学术中原开设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专栏,紧紧围绕学习贯彻这一重要思想,持续加强学习、研究、阐释。
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2023年10月7日至8日在北京召开,会上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着力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着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充分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不断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
这次会议最重要的成果就是首次提出了习近平文化思想。这一重要思想的提出,充分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时代在变迁,新时代有新征程、有新的文化使命,习近平总书记为这一新的文化使命指明了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具体到中国哲学来说,坚定文化自信,就是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秉持开放包容,就是要构建可以和世界对话的哲学;坚持守正创新,就是要构建属于这个时代的哲学。
一、构建“中国的”哲学:坚定文化自信
汉语中现代意义上的“哲学”是一个外来词汇,它的来源是“西方哲学”。“中国哲学”这一名词的产生和被广泛接受,是近代以来的事。因此在谈到“哲学”的时候,总是或明或暗地带着西方哲学的眼光和视角。但是,跳出这一视角来看,哲学本身其实并没有正统一说,也不存在中西之分,哲学是全人类的哲学,是全世界的哲学。
然而,哲学形态并非仅有一种。借用哲学中的辩证关系来讲,哲学是一般,各民族、各区域的哲学是特殊。各种哲学形态之所以都能被称为哲学,是因为它们都具有哲学的一般特性,包含有哲学普遍关心的问题。但是事实上并不存在一个所谓的“正统”哲学。每一种哲学形态只能是特殊的存在。“一般”意义上的哲学并不存在,哲学在现实世界中呈现的只能是不同类型的哲学、不同形态的“特殊”哲学。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是平等的存在,它们都是某种特殊的哲学形态。但考虑到历史因素,从中国哲学百年来的发展历程来看,中国哲学是依赖于西方哲学而产生和发展的。20世纪初 “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讨论,其实质在于:在现在的话语体系中,中国哲学不可避免地将西方哲学当作了标准和范本,无可回避地受到西方哲学的影响和刺激。历史无须回避,但我们更应直面未来。我们现在更关心的,是如何构建中国特色的哲学话语体系,如何构建中国哲学的当代新形态。
张立文先生说,我们必须超越“照着讲”“接着讲”,理直气壮、自作主宰地“自己讲”“讲自己”,走自己的中国哲学之路,建构中国自己的哲学理论体系。我们要充分彰显中国哲学独有的思维理路、范畴概念和个性表达,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要具有中国品格和中国气质。我们要构建的是“中国的”哲学,而不是戴着西方哲学眼镜所看到的“遥远的东方”的思想片断,不是经过涂抹的失去本来色彩的中国文化幻影,不是切割过的不成系统的汉语名词和段落。我们要构建的,是独具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的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
二、构建“对话的”哲学:秉持开放包容
开放包容是文明和文化发展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哲学从诞生之初就坚持的正确道路。中国哲学,无论是从自身内部的发展来看,还是和其他哲学形态的关系来看,都是一个乐于和善于“对话”的系统,具有很高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一方面,中国哲学的自身发展需要开放包容。
《论语·子路》说,“君子和而不同”。在中国哲学看来,“同”是同质事物的完全一致、绝对同一,是相同事物的无效叠加。 “和”,是不同观点、不同形态、不同声音的和谐共存,“和”本身就意味着对自己以外的其他人和思想的包容和尊重。在文明和文化的发展史上,真正有活力的思想体系,总是乐于看见其他体系的不同之处,通过沟通和对话,消除误解,求得共识。更为重要的是,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能够正视自己的不足和短板,兼收并蓄,借此机会对自己的体系进行修正、完善、发展、创新,从而获得长久的生命力。
中国哲学发展史印证了这样的观点。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如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在形成之初就处于一种互相交流、互通有无的状态,典籍中记载的老子、孔子、墨子等的请教与对话不在少数。秦汉之后,儒家哲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并深刻影响了中国政治、社会和文化形态,但儒家哲学自身就是在不断吸收别派思想和外来文化的过程中演变和发展的。魏晋时期儒道合流,形成魏晋玄学这一时代思潮;宋代的新儒学被称为理学,是一种高度系统化的、精致的哲学体系,而这一体系的诞生也得益于道家万物化生理论和佛教思辨哲学的冲击和影响;明清之际儒学强调经世致用,也是儒学对自身的反思和批判。
到了近代,“西学东渐”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主要方式,无可置疑的是,在当时的时代,这一举动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变革和进步,也催动中国哲学进行前所未有的自我怀疑、自我反思和重新建构,如现代新儒家吸纳、融合、会通西学,以谋求中国文化和社会的现代化。十月革命之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更是带来了思想文化上革命性的变化和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中国哲学获得了新生,拥有更宽广的视野,站立于更广阔的舞台,从而表现出一种真正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正因为有这样的自觉和自信,中国哲学对外来的思想和文化从来就不惧怕,相反持有普遍的欢迎态度,在和外来文化对话交流的过程中,挺立主体意识,以批判的眼光借鉴长处、吸纳精华,促进自身的革新和发展。
另一方面,参与世界哲学对话需要开放包容。
从当代哲学的现状来看,哲学已经进入世界哲学阶段。不同形态的哲学处于彼此接触、互相交融的历史切面中,纯粹的“自说自话”已经不太可能。中国哲学也一样,如果仅限于传统的经典诠释和汉语表达,则无异于一种自我隔离和自我放逐。在和世界其他形态的哲学沟通交流的过程中,中国哲学要能“走出去”,让其他哲学“听得懂”,参与世界范畴的“百家争鸣”,以平等的身份和其他哲学形态展开对话。
不同类型的哲学之间进行对话,需要在沟通交往中彼此尊重,互相理解,重叠共识。这种对话不是仰视或俯视的视角,而是一种主体与主体的对话,各方互为主体、彼此平等。关于彼此相同和不同的对话,应该成为各种哲学形态前进的动力和源泉。
不能完全用西方哲学的概念、范畴、方法、术语来“发明”中国当代的哲学话语体系,并不意味着拒绝借鉴西方哲学的合理因素和有益成分。我们可以把西方哲学中有用的成果当成构建中国哲学的对照和助力,并让它合理地融入中国的哲学话语体系建构过程中。这种对比性的研究,融合性的创造,可以使中国哲学获得一种来自他者的凝视和解析,并使中国哲学映衬于世界哲学的参照背景上。通过比较和交流,可以更好地展现中国哲学独有的面貌和价值,得到其他哲学形态的尊重和认同,形成良好的互动和互鉴空间。
三、构建“当代的”哲学:坚持守正创新
1.中国哲学是时代的哲学
以现在的眼光来看,中国传统哲学是一种存在于典籍中的文化,是一种完成的形态。但从历史的发展来看,每一个时代的主流思潮都是那一个时代所特有的、是时代凝结出的思想精华。考察中国哲学史,每一次哲学范式的创新和转换,每一次价值系统的更新和突破,都伴随着时代的剧变,都源于哲人和思想家对当时那个时代冲突和危机的洞察和体认,都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中国传统哲学的大致脉络,从先秦诸子、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等,每一个阶段都是因时代而生,随社会共舞,都属于当时那个时代的哲学。
同样的,我们现在讨论建构的中国哲学的新形态,也应是我们当代的哲学。中国哲学的新形态,指的是“中国的哲学”在当代的新展开和新创造,是“中国的哲学”当下呈现出的新形态。建构当代哲学的新形态,中国传统哲学是其中最重要的理论资源和不竭动力。但从现代学术的角度审视,传统哲学的问题表达和语言形式都不是现代的,都需要进行转化,才能融入当代的哲学体系建构。如果仍停留在旧有的话语体系之中,不在守正的基本上创新,没有崭新的现代形态,恐怕很难跟上时代的脚步,也将最终为时代所抛弃。与其等待被动筛选,不如主动选择,拥抱时代,为当下代言。
2.中国哲学是实践的哲学
中国哲学一直具有强烈的实践品格。《易经·系辞传下》说“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起点在“实践”。《中庸》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落脚点在“实践”。中国哲学主流推崇的哲学流派与哲学家,都把自己的哲学观点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与其说是生活的哲学,不如说是哲学的生活。
从一般规律来说,任何一种哲学体系的建构都来自实践,依托于现实。中国哲学这一品格尤其突出。中国传统哲学面临的问题也正是社会实践提出的问题:对传统的继承或扬弃,不在于传统哲学本身,而在于现实实践的选择。哲学最终要解答的问题仍是现实问题,这种解答需要通过实践来验证。哲学来源于实践,实践是哲学之根,哲学必须关注实践,不然就失去了自己的根本。
3.中国哲学是动态的哲学
实践是不断变动和丰富多彩的,所以属于当代的哲学必然是流动的、变化的,是跟随时代的具体实践来创新、发展和前进的。中国传统哲学是完成式,但中国哲学是正在进行时。它开放自身,面向未来,正处在一个新的生长和创造过程。也只有这样,中国哲学才能呈现出新的生命力。中国哲学在当代面临的创新型发展的问题,既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当代延续,同时也是中国哲学的当代生成。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凝练和提升。构建中国哲学在当代的新形态,其最本质的内涵,就是要以哲学的方式表达当代中国的时代精神。讨论中国哲学的当代构建,就是对传统的文化观念、价值体系、思维方式进行继承、转化和创新,准确地把握时代精神,构建与时代相匹配的中国哲学新形态。
(作者:刘菡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中州学刊杂志社编辑)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