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⑨ | 包世琦: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特质和建设着力点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3-10-26 09:28

  编者按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10月7日至8日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大河网学术中原开设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专栏,紧紧围绕学习贯彻这一重要思想,持续加强学习、研究、阐释。

  摘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重大命题的提出,是基于我们党对文化地位与功能的科学定位,也是基于党坚定不移兴文化的创新实践,内涵丰富,特质明显。我们可以从历史维度理解其中华气韵,从主体维度理解其民族主体性,从方向维度理解其现代性,从世界维度理解其文明性。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蕴含着深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逻辑,需要坚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人民群众为主体,以“两个结合”为方法论,以宽广开放的胸襟系统推进。

  关键词: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特质;着力点

  文化创新和文明进步是一切国家、民族崛起壮大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今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旗帜鲜明地提出“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10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时再次强调要“围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的文化使命”。这一重大要求,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赋予了更为深刻的文化担当和文明要素,是我们党强烈文化自觉和高度文化自信的集中体现。

  一、在自觉自信中提出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始终把文化建设摆在治国理政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以对文化高度的自觉和自信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和实践创新。“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重大命题的提出,是基于我们党对文化地位与功能的科学定位,也是基于党坚定不移兴文化的创新实践。

  (一)明确文化地位的基础性和力量的持久性

  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两会期间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共商国是时强调,“文化软实力”处于一个国家综合实力体系中最核心和最高层的位置,指出相较于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而言,坚持文化自信是最具根本性的。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进一步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同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把“三个自信”拓展为“四个自信”,赋予了“文化自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中更高的理论和实践地位。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用“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阐明了文化自信的重要特质,用“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阐释了文化自信作为一种力量在国家和民族发展中不可替代的作用。从“三个自信”到“四个自信”, 从“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到“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文化价值力量表述变化的背后,凝结着我们党对文化建设地位认识的不断深入,彰显着文化自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作用。

  (二)强调激活文明生命力和文化创新力

  文明的繁荣、文化的兴盛,离不开开放包容、交流互鉴,离不开兼容并蓄、创新升华。习近平主席2014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重要演讲,指出中华文明既产生于中国大地,又形成于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国人民将积极推动中华文明与时俱进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并使中华文明在这样的过程中得到生命力的激活。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再次强调激活中华文明的生命力,并使之同各国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同时提出具体方案。随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对如何让中华文明焕发新生机给予了更为深刻的论述,指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华文明“在现代化进程中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习近平总书记2022年5月在主持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明确了“两个结合”在激活文明生命力和文化创新力过程中的方法论地位。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系统阐释了文化建设中“两个结合”的方法论意义,强调尤其要重视“第二个结合”的独特价值。长久以来,我们党之所以能够掌握思想和文化的主动权,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善于用“结合”打开创新创造的空间,并使这种智慧作用于道路、理论和制度,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第二个结合”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指明了前进方向,标志着我们党对文化传承创新发展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

  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鲜明特质

  就“中华文明”而言,“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仅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现代表现。概括地讲,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两个结合”的最新文化成果,是古老而年轻的中华民族创造的与中国式现代化相适应的文化形态。其特质鲜明,我们可以从四个维度去理解和阐释,从而更加深刻地把握这一命题概念的理论意蕴和实践指向——

  (一)历史维度:理解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中华气韵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所创造的历史不是随心所欲,也不是自己选定条件进行的,而是在既定历史与现实中完成的。没有中华文明沃土,就不会生发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理解“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概念,应首先立足历史,在绵延数千年中华文脉中感受它所蕴含的深厚中华气韵。作为中华文明的现代体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集中华文明突出特性和时代特征于一体,需要我们在贯通历史、当下与未来的大历史观下,认识其所具有的高度稳定的“天下为公、革故鼎新、自强不息”等文化基因,以及“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精神追求。

  (二)主体维度:理解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民族主体性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个短语,有一个重要的定语“中华民族”,表明了这种文明形态所属的主体范畴。我们至少可以从两个层面理解这种凸显的民族主体性。其一,从文化“是人为的”角度讲,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主体推动力量是中华民族,具体到实践中,则表现为“人民主体性”。这就要求发挥作为中华民族每一分子的中国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以更加奋发昂扬、自信自强的姿态把厚重多彩的中华文明推向前进。其二,从文化“也是为人的”角度讲,“中华民族”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服务主体。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在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全人类解放的目标导向下,用马克思主义真理激活中华民族数千年创造的历史文明,带领中国人民积极探索实践文明立世、文化兴邦的中国道路,使中华民族复兴伟业在不断推进的文化繁荣中蓄积能量。可以说,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始终都围绕着实现“民族复兴”这个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

  (三)方向维度:理解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现代性

  人类文明前进的步伐从未停止过,现代化转型是基本方向和规律。现代化最早产生于欧洲,最初是以资本主义的方式进行的。马克思从世界历史的高度,充分肯定了资产阶级在生产力、生产关系、人的生存方式等方面曾经起到过“相当革命”的作用,但也深刻批判了资本主义文明样态的实质是资本增值和人的异化,虽具有促进生产发展的功能,但内部却存在难以克服的矛盾和问题。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在世界现代化大背景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主题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基础上形成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两极分化、物质主义膨胀、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是充分彰显人本关怀、公平正义、协调共生的新型现代化。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现代性”因中国式现代化而独特,因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而独特,因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而独特。

  (四)世界维度:理解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明性

  当前,世界各个民族和国家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程度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要高,更加显现出人类文明进步的内在尺度和根本意义在于实现“全人类的解放”,创建“以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原则”的新社会。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既有中华民族历史上形成的“和”与“合”的文明基因,又有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自觉担当,是面向世界、面向人类前途命运的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人类共同价值的崭新文明形态。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文明不同的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明性极具进步意义,具体体现在倡导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新的文明观,以文明交流、文明互鉴、文明共存促进不同文明和社会制度在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和谐共生,最终实现人的自身全面发展、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三、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着力点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重大命题的提出不是偶然的,而是蕴含着深刻的现实逻辑,需要我们立足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坚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人民群众为主体,以“两个结合”为方法论,以宽广开放的胸襟系统推进。

  (一)领导力量: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马克思主义高度重视文化领导权问题。列宁指出,“无产阶级用事实表明,它是而且只有它才是现代文明的支柱”。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根本前提和关键。从“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到“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再到“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党带领中国人民以高度的历史自信和文化自觉,推动新时代中国文化发展迈出坚实步伐。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我们必须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文化思想根本指引下,继续推动文化繁荣,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汇聚起更多文化文明的力量。

  (二)推动力量:坚持以人民群众为主体

  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没有人民群众,人类社会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就无从谈起,社会变革就无从发生。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一项改造世界的革命性实践活动,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和价值导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应是我们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坚持的价值导向和重要原则,并在具体推进过程得到充分体现和贯彻。首先,擘画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蓝图要以全国各民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现实需求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其次,在实践过程中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工作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后,检验建设成效要以是否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和促进精神世界共同富裕为标准。

  (三)方法论:坚持“两个结合”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由“两个结合”创造出的新的文化生命体,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拥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牢固的道路根基以及中华文明蓬勃发展力量的源头活水。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既要深刻把握“结合”的前提,也要深刻把握“结合”的结果和效果,要系统精准理解“彼此契合”与“互相成就”的深刻内涵,要深刻认识“结合”对于筑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根基、打开理论和制度创新空间、巩固文化主体性的意义。尤其要深刻认识到,“第二个结合”不是简单的拼盘或物理反应,而是深刻的化学反应,能够使马克思主义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中获得丰厚滋养而成为中国的,也能够使历经几千年创造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激活下成为现代和未来的。

  (四)实践艺术:以宽广开放的胸襟系统推进

  和羹之美,在于合异。任何文明要想实现更好发展,都需要“积极借鉴别国别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因为“只有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取长补短,才能保持旺盛生命活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虽然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文化领域的一个部分,但其目标实现绝不是仅靠文化建设,而是需要包括其他四个领域在内的统筹促进、协调发展。所以,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需要我们秉持开放包容,以宽广开放的胸襟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和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同时坚持系统观念,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认识和把握其中各文明要素之间的关系,并将其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局工程有机有效地连接起来。

  【作者:包世琦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副研究员 本文系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项目“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观的新时代中国发展研究(23A12)”阶段性成果】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