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有效实践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3-10-30 09:34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第一次将教育、科技、人才统筹安排、一体部署。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理念为新时代中国特色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明确了新理念新思路新方向新赛道。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职业教育作为一种跨技术、教育、社会、企业等多领域的特殊教育类型,产教融合是实现其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职业教育承担着应用型人才培养、应用技术研究和转化以及社会服务等重要职能,是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交汇点,产教融合是促进三大战略深度融合发展的有效实践。

  一、产教融合是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推进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举措

  产教融合是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马克思曾在《资本论》中高度评价了其重要性,他指出:“从工厂制度中萌发了未来教育的幼芽。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马克思这里讲的“教育”是包括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在内的大教育,但这一理论与职业教育有着最完美的契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在探索教育和生产劳动的结合方式,从技工学校和职业院校的设立和发展,到《职业教育法》的出台,职业教育产教结合的模式在法律层面得到认可。从政策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参与联合办学、促进产教结合发展,到提出产教融合发展理念,坚持职教发展、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一体化推进,促进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供应链和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模式。

  当前我国大部分职业教育和产业的融合处于一种低技能均衡状态。从教育体系看,职业教育被认为是低层级的教育,是“兜底教育”,是低分学生不得已的被动选择。对职业教育的这种定位使职业院校陷入招生难、培养模式老化、学生就业难、薪资水平低的低水平循环,一些职业院校甚至努力去职业化。从产业体系看,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企业用工对技术技能方面的要求较低,薪资水平低,不能产生有效的刺激信号,很难对职业教育提质增效产生需求引导。在劳动力市场上形成了一种人力资源供给与需求的低水平均衡,这种低水平均衡不能支撑技术进步,不能满足产业转型升级对高技术人才的需求,不能适应创新驱动发展的需要。随着创新驱动战略的推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和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对技术技能型人才产生了大量需求,与劳动力市场技术技能型人才短缺形成矛盾。解决这个矛盾,必须转变对职业教育的认识,重塑现代职业教育范式,深化产教融合,形成良性互动,使职业教育和产业的融合从低技能均衡转向高技能均衡。

  产教融合发展的优势在于促进教育资源优势互补,优化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服务教育强国战略。但由于产教融合所涉及的政府、企业、职教院校和学生四大主体的利益诉求存在偏差,特别是企业作为产教融合的关键主体,其目标追求与另外两大主体目标偏离较远,在缺少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的情况下,企业深度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不高,产教融而不合的问题较为普遍。基于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未来需要进一步在产教融合深度上做文章,从办学机制、办学主体、教育教学、资源共享等方面深化产业界与职业教育的融合发展。

  二、产教融合是推动应用型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保障

  二十一世纪以来,人工智能、量子信息技术、新材料和现代生物技术等的迅速发展标志着第四次技术革命的到来。在这一时期,国家之间的竞争和产业之间的竞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国家之间的竞争从产品层面上升到科学技术层面。要在新一轮竞争中占据优势,既要以科研院所、高校为主体做好基础研究,又要使研究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客观上需要大力培养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是处于学术型人才与技术技能型人才之间的一种人才类型,是将理论研究成果应用于社会实践的人才,这类人才是科技研发成果转化的关键。产业之间的竞争更多地体现在智能化、数字化水平上。现代产业发展的一个典型特征是智能化生产方式的广泛采用,这种生产方式建立在智能制造的基础之上,其智能化体现在研发、生产、营销、管理等各个环节,客观上要求包括一线工人在内的各类工作人员具备相应的知识和操作技能,即融技术、技能于一身的具有知识特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可见,国家之间和产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劳动者素质的竞争。 截至2021年底,我国技能人才总量超过2亿人,高技能人才超过6000万人,技能人才占就业人员总量的比例超过26%。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是支撑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实现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迈进、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坚实基础。但也要看到目前我国的人才结构与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中确定的“技能人才占就业人员的比例达到30%以上,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的比例达到1/3,东部省份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的比例达到35%”的目标还有不小差距,与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目标还有不小差距。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技能人才工作,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激励更多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一代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人才保障。”推进产业和教育的深度融合发展是“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的实践进路。

  三、产教融合是推动应用技术创新和技术转化、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

  新一轮科技革命与前三次科技革命有明显区别,它不是表现为某一特定领域的技术突破,而是表现为信息、生命科学、新材料、能源、人工智能等多领域的创新突破和推进态势。这种科技创新的多点突破来自学科与学科之间、教育与产业之间以及产业与产业之间的多元深度融合发展,也会进一步推动学科间、产教间、产业间的融合。交叉学科的丰富和发展、产教融合的深入推进、产业链的不断拓展既是科技创新的肥沃土壤,又推动着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范式的重构。在新一轮科技革命背景下,人力资本成为各类生产要素的核心,创新能否真正成为经济增长动能,全要素生产率能否有效提升,中国能否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关键在于人力资本能否全面提升。这就是近几年教育政策重心向职业教育倾斜,强调“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的理论逻辑。职业教育是培养应用型和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主阵地,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优化培养模式提升培养质量的核心内容,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保障。例如,以技术研发合作模式推进高职院校和企业间融合发展,即校企之间以技术研发、技术改造、技术革新和升级作为双方融合发展的结合点,针对产业、企业转型发展中急于解决的技术难题,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平台,整合双方优势资源,以企业研发技术人员和职业院校教师为主导,以双导师制等方式引导学生全程参与,以项目攻关、技术研发、技术服务等方式开展校企深入合作,把企业技术创新与教育教学融为一体,提升教育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水平。

  (作者:何晓  陈轶丽 中共河南省委党校副教授)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