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推动郑州都市圈产业分工协作提质
□王新涛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入下半程,都市圈逐渐成为支撑经济增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参与全球竞争合作的主体空间形态,成为“城市群-都市圈-中心城市-中小城市-小城镇”所组成的城镇化空间链条的关键一个环节。中心城市带动都市圈、都市圈引领城市群、城市群支撑区域协调发展的空间动力机制正在加快形成。在此背景下,《郑州都市圈发展规划》近日正式获国家发展改革委复函,明确了郑州都市圈加快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现代化都市圈的方向和重点。高效的产业分工协作是现代化都市圈的显著特征,也是现代化都市圈的核心动力,其广度和深度都直接影响都市圈建设的质量与成效。可以说,没有产业分工协作,就没有都市圈的现代化。因此,郑州都市圈建设迫切需要推动产业分工协作提质,强化都市圈一体化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动力。
绘制图谱细化产业分工协作领域
产业分工协作是都市圈一体化的重要内容和关键支撑,产业发展图谱的绘制,有利于引导都市圈内部产业合理分工和错位发展,发挥各空间单元的比较优势,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和优势产业核心竞争力,形成高质量现代化产业体系。因此,推动郑州都市圈产业分工协作“提质”,首要任务是绘制产业发展全景图。由都市圈组织协调机构联合产业联盟、行业专家,绘制产业链结构图谱、链主企业网络图谱、关键技术路线图谱、重点产品链图、产业发展资源图谱、领军人才图谱,列出人才需求清单、产业基金清单、关键平台清单、关键技术需求清单等,加快编制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产业、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生物医药、新材料、绿色食品以及现代服务业、绿色高效农业等产业协同发展的具体实施方案,聚合产业基金、领军人才、关键平台等资源要素,推动企业供需配套、产业分工协作。在此过程中,强化郑州作为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引擎功能,其他城镇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选择具有鲜明特色和比较优势的产业发展战略,最终形成各具特色、布局合理、协同高效的都市圈产业分工协作体系。
协同创新筑牢产业分工协作纽带
由于都市圈内城镇之间的地理位置相邻相近,且快速交通运输网络相对发达,受创新的模仿行为、知识溢出等因素影响,创新活动在都市圈空间范围内表现出较强的关联性和协作性,不同城镇专注于创新纽带上知识增值的不同环节、不同领域、不同方向,形成了产业上下游、创新链前后端之间、以“纵向”“条状”为主的协作创新体系,从而进一步强化了产业分工协作的链接。推动郑州都市圈产业分工协作“提质”,要坚持走依托协同创新推动产业分工,围绕产业分工优化协同创新,促进产业链与创新链精准对接的“创新+产业”协作共生的路径。郑州和外围城镇相互依赖、相互配合,打造产业链上、中、下游环节的协同创新网络,推进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要素链、政策链融合耦合,构建“总部+基地”“总装+配套”“研发+产业化”“技术研发+中试转化+生产制造”等“创新+产业”协作模式,提升都市圈产业分工协作发展能力。
构建机制激发产业分工协作动能
从国内外实践来看,实现都市圈产业分工协作面临的最大障碍是利益协调,不同主体之间的利益诉求和主动性、积极性、能动性存在一定差异。要增强都市圈内各方主体的动力,就要树立“一盘棋”思维,健全跨区域利益共享机制,合理回应各主体在税收、收益、股权等分成比例或其他利益诉求。具体来讲,要推进行政区与经济区适度分离改革,建立健全跨区域项目的经济指标分算机制、税收分享机制、征管协调机制及其实施细则,明确合作原则、适用范围等具体内容,推动跨区域产业之间的合作走深走实。鼓励政府、园区、企业等多层面对接,打造示范合作平台或合作园区,探索采用股份合作、飞地自建、托管建设等模式,谋划实施一批异地园区共建共管项目,按照持股比例确定园区项目相关收益分成。构建都市圈统一的产业项目服务机制,统一项目准入标准,打造一体化的项目投资管理平台,推动实现统一审批、统一监管。探索建立投资、税收等利益争端协商处理机制,形成有利于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的良好环境。
弥合落差助推产业分工协作优化
在现代网络化经济格局之下,产业要素跨越行政边界的频率越来越高,产业分工协作的重心逐步转变为促进劳动力、资本、信息、技术等产业要素在都市圈内跨行政区域流动,进而影响到产业分工的调整、产业链条的优化、产业空间的重组。要促进各类产业要素在都市圈内的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助力产业分工协作的动态调整优化,必须弥合营商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领域存在的圈层式落差。首先,推进政务服务同城化程度“提升”。加快编制郑州都市圈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和政务服务事项标准化清单,推进高频政务服务事项“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联动办理,实现高频电子证照互认互用、高频精品事项一网通办、高频政务事项和“一件事”一网通办。其次,推进基础设施同城同网“提速”。以实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均等化发展为导向,加快补短板、强弱项,构建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再次,推动公共服务普惠共享“提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进城乡、区域公共服务品质化提升、均衡化发展,打造便利共享、宜居宜业的高品质生活圈,满足人才随着产业分工调整而自由流动的需求。
(作者系省社科院研究员)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