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传统手工艺探源——郑州窑青瓷双连壶的艺术美研究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3-11-06 10:50

摘要:地处黄河岸边花园口的郑州窑青瓷是以柴窑“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为标准来烧制,郑州窑青瓷双连壶是以彩陶双连壶为标准器而再造的一件艺术品,是高级工艺美术师孙军先生经过多年潜心研究,复烧郑州窑青瓷,传承千年文化。本文主要从青瓷双连壶的器型、釉色以及声音等因素来分析其艺术特点以及诗情画意般的美。

关键词:郑州窑 柴窑 青瓷双连壶

引 言

郑州窑青瓷研究所孙军先生复烧郑州窑青瓷,并在黄河花园口创立“郑州窑”基地。郑州窑青瓷是以文献中柴窑“四如”标准来烧制的,说起郑州窑青瓷,就要先认识柴窑的历史、地位和瓷器特点。柴窑是中国五大名窑之首,世传柴窑是五代十国后周皇帝周世宗柴荣所设的御窑,后因宋太祖赵匡胤认为其过于奢华而被毁。窑口具体地址不详,目前学术界对“柴窑在郑州”支持者较多。出产的瓷器以青瓷为主,文献记载“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滋润细媚有细纹”为柴瓷的主要特点。

近些年来以柴窑为主题的争论不断,同时涌现了众多的著作[1]。禚振西先生在2001年发表的《柴瓷探微》中肯定了“耀州说”[2],主要的支撑是“北地”即为“北地郡”的说法,后遭到陈建平先生以“明时无北地郡”的说法来进行反对[3]。同年,郑州老城的东西大街出土青瓷碎片,“郑州说”在社会上开始广泛讨论。顾万发先生《柴窑“出北地”问题辩论》中对“郑州说”给予充分的论证[4],表明郑州可能是柴窑一个重要的烧造地。在五代十国时期郑州就有窑口,最好的证明就是东西大街出土的瓷片与月台村出土的瓷片,根据科学依据可得知时间线吻合[5]。从历史背景来看,郑州也是后周的副都,距离京城较近,后来柴荣也埋葬在郑州。近些年“郑州说”的呼吁较高,同时也有手工艺人进行支持,主要代表为孙军先生的“郑州窑青瓷”的研究和烧制,并且在2019年5月成立郑州窑青瓷研究所。

一、郑州窑与柴窑的渊源

    郑州窑与柴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文献与出土的文物来看,郑州窑有极大可能属于柴窑。本章节主要对郑州窑与柴窑的文献进行梳理,并分析两者间的关系。

(一)柴窑的文献记载

  现在因为没有一件柴窑的真品存世,所有关于柴窑的认识只能从文献中寻找,而文献的一致性也不高,又没有文物的验证,导致关于柴窑争论不断。

关于柴窑相关的文献记载如下:

北宋欧阳修《归田录》:“柴氏窑色如天,声如磬,世所希有,得其碎片者,以金饰为器。”这是已知的关于柴窑最早的记载。

明洪武二十年曹昭《格古要论》古窑器论篇记载:“柴窑出北地,世传柴世宗时烧者,故谓之柴窑。天青色,滋润细媚,有细纹,多是粗黄土足,近世少见。汝窑出北地宋时烧者,淡青色,有蟹爪纹者真,无纹者尤好,土脉滋媚,薄甚亦难得。”[6]曹昭所著的《格古要论》是已知的存世最早的文物鉴定专著,历代文物鉴赏家都十分重视。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柴窑同汝窑是不同釉色的,这里直接证明“柴”与“汝”不是一物。

明景泰年间(1450—1456年)王佐《新增格古要论》中记载:“柴窑器出北地河南郑州。”[7]这里的一个不同便是“北地”变为了“北地河南郑州”。顾万发先生通过文献佐证王佐是一位严谨的学者,对“北地河南郑州”给予一定的认可度。

明代张应文(1524—1585年)撰写《清秘藏》记载“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和“论窑器,必曰:柴、汝、官、哥、定”[8],从这个文献之后“四如说”基本已经流传开来了。

明代谢肇淅(1567—1624年)著《五杂俎》记载道:“世传柴世宗时烧造,所司请其色,御批云:‘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9]这里的御批记载了柴窑烧制瓷器的色彩特征。

(二)郑州窑

有关郑州窑的文献,清乾隆年间朱琰在《陶说》中记载:“五代、赵宋,河南有窑者郑州、开封、陈留、阳翟、临汝、宝丰、修武、汤阴、登封、密县、荥阳、郏县、鲁山、邓县、唐河、新安、宜阳、淇县、林县、辉县等二十余州县。”[10]

根据上述文献记载,郑州窑是确实存在的。2001年至2003年郑州老城东西大街出土大量瓷器碎片;2006年考古发现新密月台村境内瓷窑口,遗产占地150万平方米,以遗址南部柴窑村命名为“月台柴窑唐宋瓷窑遗址”,根据遗址占地面积来看,窑口在当时极具规模,又从月台残片的堆积来看,大部分是唐末至宋早期,并且有部分青瓷片与文献记载的柴瓷特点相符合之处,且年限符合[5]。郑州窑的具体地址已经无从考证,文献中没有确切的记载,但经过考古发现郑州范围内出现了大量的瓷片,有可能是其中的某一处瓷片出土地,也有可能是郑州范围内所有窑口的总称。

郑州窑青瓷研究所孙军先生复烧郑州窑青瓷,并在黄河花园口创立“郑州窑”基地,建立青瓷博物馆,在恢复郑州窑烧制中,孙军先生付出了极大的努力,他经历数年收集了10万片的青瓷标本,从所有的标本中探寻郑州窑青瓷的釉色,经过5年的反复研究和烧制,终于形成了目前的天青釉、正碧釉等釉色。为寻找陶瓷原料,孙军一次次深入到郑州西部深山丘陵区,扛回各种瓷土,按照古代制作技艺进行研磨配制。为了解决拉坯中薄壁技术难题,他多次远赴省外向同行探讨学习,终于在朋友的帮助下攻克技术难题。为了得到有关柴瓷的相关文献资料,他花费大量资金去购买一手资料。所有这些努力都是为了实现他对郑州窑青瓷的复烧梦想,传承千年陶瓷文化。

郑州窑青瓷是以文献中柴窑“四如”标准来研发的,现窑口位于郑州惠济区花园口黄古线16号,主要烧制的青瓷种类有:日用品——茶具、餐具、花瓶;收藏品——向阳花瓶、牡丹迎春(内雕)、蝶戏花、三足洗、凝香(带托茶碗)、素面花瓶、青瓷双连壶等。其生产步骤大体有5道工序:取土、练泥、做坯、荡釉、烧制出窑。具体的传统工序有72道。而青瓷双连壶是郑州窑出品的代表作品之一,这件青瓷是以彩陶双连壶为标准而进行再次创作,同时彩陶双连壶为郑州出土的文物,也是郑州文化的象征[11]

彩陶双连壶出土于郑州大河仰韶文化遗址,是距今5000年前新石器时代祖先使用的一件饮酒器具,据专家考证应是当时两个氏族进行结盟或举行重大庆祝活动时,首领及长者共饮的酒具,是友好、团结、联合及爱情的象征,现藏于河南博物院。孙军先生多次前去河南博物院仔细观摩研究,同比例创意而成青瓷双连壶。

二、郑州窑青瓷“双连壶”艺术特点

青瓷双连壶制作精美,从造型方面基本还原彩陶双连壶的器型,但又不完全相同,带有自己的艺术特点,釉色以青色为主,美轮美奂,可谓是“与古为新”的一件佳作。

(一)造型

在制作瓷器坯体时,单独器型进行拉坯是较为容易的,但是将两件相同的器型相连,并且中间相连处还要相通,具有很大的技术难度,同时也要将表面处理光滑,是非常需要考究的细节处理工艺。

青瓷双连壶左右器体高度相同,线条优美,与原器体相比两壶连接部分更小,让器体显得更加精致,同时显得宽一些;瓶体呈圆形鼓腹、下腹内收、洗口、束颈、溜肩、平底、两壶两侧各有一耳,瓶口更加的圆滑且平整、束颈部分相较收得不是很紧、两侧耳朵也更大一点且更对称一些。

(二)釉色

上釉的工艺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首先,所有的釉色的原材料均是来自矿物质原料,对于颜色的要求需要经过大量的试验才能得到,像郑州窑的釉色是孙军先生经过5年时间才研制而成。其次,郑州窑青瓷是裹釉,并且釉要上得均匀,才能成为一件艺术品。

彩陶双连壶的表面底色为红褐色,另有黑色线条进行装饰,简单而又大气。青瓷双连壶釉色为天青色,介于绿色与蓝色之间,与存世汝窑瓷器釉色不同,《格古要论》中讲汝窑为淡青色,故这里的天青应不同于汝窑的釉色。这件瓷器釉色表面平滑干净无裂纹,青中透白,乍一看是绿色,但走近看却透着一种淡白色,时而还给人一种淡灰色的感觉,可谓是“一步三色”,变化微妙,不禁让人产生“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的遐想。

(三)明如镜工艺

 “明如镜”指的是像古代所用青铜打磨而成的镜子一般。这里用“明如镜”来形容郑州青瓷具有镜子一般的光感,而要达到这种效果,首先是釉中的矿物质在遇高温后产生的化学反应,其次,上釉时需要均匀平滑,这就需要手工艺人高超的上釉技艺。镜面的效果实际上就是一种光感,能让瓷器更加光彩夺目。

(四)薄瓷工艺

薄瓷工艺主要在于瓷器的做坯环节。瓷器在定、拉之后放置于阴凉处晾干,这时器型基本已经固定下来。然后便到了削坯环节,使用专业工具进行削坯,需要艺人集中注意力操作,稍有闪失便会前功尽弃,少一丝达不到要求,多一丝有可能破损,并且要薄厚一致。

“薄”也是对应文献中的“薄如纸”。薄,凸显技艺的难度,同时也是能在灯光下体现瓷器魅力的主要原因——加上灯光有透和暖的美感。

(五)瓷器的乐感

瓷器的乐感是指瓷器声音制作工艺,在徐乃平等人的《论形成景德镇瓷器传统特色的工艺基础与工艺技术》对此有专业的论述:“要使瓷器‘声如磬’,在工艺技术上应采取相应措施,确保制品气孔率少,吸水率低,不生烧,不过烧,玻化完全,致密烧结。根据湖南界牌瓷厂研究,坯料中使用钾长石可使瓷器音韵宏亮,铿锵有声,而钠长石会使成瓷后的产品声韵沉哑。”[12]

首先,是原材料的问题,通过高温烧制后,会产生独特的声音。其次,薄厚要均匀并且气泡要尽可能地少,这样可以形成共振。最后,器型具有扩音器的效果,能让细小的声音不断地扩张,最终形成“声如磬”的乐感。

三、制器尚意:青瓷双连壶的诗情画意

“诗情画意,只在阑杆外”是宋代词人周密在《清平乐·横玉亭秋倚》中诗句,给人一种世间绝美景色的遐想,这是一种恬静、一种优美、一种温馨, 而青瓷双连壶就具有这样的美感。

(一)器型的生命力

在新石器时期,祖先们最大的需求就是生存,部落的强盛是由人口数量决定的,而我们看到众多陶器腹圆两头收的器型,正是以孕妇来作参照物,是一种生命力的象征。青瓷双连壶器型腹部更加饱满,使得轮廓线条更加具有张力,更能彰显一种生命力,这就是器型的线条之美。

(二)釉色的遐想

“雨过天青云破处,那般颜色做将来”,这是柴荣对柴窑青瓷釉色的描写,“雨过”象征乌云散去迎来青天,这是一份流动和变化的美,乌云破开那一处就是天青的颜色,而在原诗句中对照的就是“做将来”,由此可见这是一种遐想、是希望。青瓷双连壶正是以柴瓷在文献中记载的颜色为标准烧制的。釉色不是简简单单的一种色彩,而是中国传统美学的独有方式,老子开创道家美学的传统,由此引发出元气论、意象说、意境说、审美主体论、审美对象论等等艺术观念。情因景而产生,而景是产生情的基础,情景交融的画面才是一幅好的作品。这里能在双连壶这一“景”上引发遐想,足以证明这件作品的美妙。

(三)明如镜的玉感美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著名词人方文山这句歌词把天青色与爱情连接起来,爱情的美好与天青色的美妙对等是何种诗情画意。这里让人联想到一种纯净之美,也正是这件青瓷在釉面上的“明如镜”效果给人们带来的一种联想。在经过高温的淬炼下,釉面已经有一种玉化的表现,宛如一面镜子一般,是瓷器中的奢侈品。同时,镜子的特点是可以反光的,又因为瓷器器型大多都是曲面,所以在灯光下会有聚光点,会散发出宝石的光感,这极大地提升了瓷器的精致度,尤其是区别开自古以来的陶器。

(四)薄胎的温馨

青瓷双连壶的薄也是一大特点,可以在灯光下散发出一种新的韵味。灯光下薄的特质显现出来,薄胎在灯光下将光透了出来,光线集中位置与周边的颜色却不同,这也是“一步三色”的原因。当色彩以某个点为中心,周边逐渐变化使人有一种立体的光感,就像黑洞一般使人着迷,但是这种光感透着温暖和遐想,这也是双连壶薄胎彰显的一大艺术特色。

(五)音乐的恬静

声如磬,这是柴瓷记载中的一个关于声音的特点。这个“磬”声是青铜制作的乐器所发出的声音。使用木制品敲击青瓷双连壶的瓶口处,声音在瓶内不断地反弹最终被传送出来,就如敲击青铜乐器“磬”所发出的声音,悠远而清脆,直击人的灵魂,抚慰着人的心灵。

总之,瓷器因对器型、釉色、声音、意蕴的追求,将音乐、绘画、书法、诗词、雕塑等不同艺术门类的美融于瓷器作品中,使其呈现出综合多元的风格,让观赏者产生共鸣和美的体验,这恰恰是瓷器这种艺术门类的魅力所在。郑州窑青瓷双连壶无论是器型上的优美,还是在釉色上的温润,或是壶声的悠长,无不在朴素中散发出一种动人的力量,而郑州窑青瓷双连壶这一“景”已经传达无限的“情”,是一件极具诗情画意的艺术品。郑州窑青瓷双连壶的成功烧制,折射出黄河文化千年传承的魅力,是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结出的一个硕果。

参考文献

[1] (日)对中如云. 至宝·千年之旅——发现千年的柴瓷 [M] . 台海出版社, 2007 ;南辛商柴 [M] . 百花文艺出版社,2010 ;苗文兴. 柴瓷 [M] . 中州古籍出版社 ,2010 ;田陪杰.郑州柴窑 [M] . 河南人民出版社,2011;

[2] 禚振西. 柴窑探微 [J] .收藏家,2001(8):2.

[3] 陈建平.柴窑不在耀州[J].收藏家,2001(8).

[4] 顾万发. 柴窑“出北地”问题辩论 [J] .中原文物, 2014(4):86.

[5] 郑州文物考古研究院.《月台瓷窑遗址》申报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材料[Z] .2007.

[6]曹昭.格古要论:古窑器论[M].北京:金城出版社,2012:260.

[7]王佐. 新增格古要论: 第 7 卷 [M]. 杭州: 浙江美术出版社, 2011:247.

[8]张应文. 清秘藏[M]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07.

[9]谢肇淅. 无杂俎. 卷十二. 物部二[M] .明德聚堂刻本影印版. 1368-1644..

[10]朱琰. 陶说:卷二. 说古. 古窑考 [M] . 清乾隆三十九年鲍廷博本影印版. 1774.

[11]秦存誉, 王涛. 大河村遗址彩陶双连壶的造型艺术与文化意蕴研究 [J] . 中国陶瓷, 2021, 57 (09) : 142-146.

[12]徐乃平, 缪松兰, 彭孝宝. 论形成景德镇瓷器传统特色的工艺基础与工艺技术 [J] . 陶瓷研究, 1997 (04) : 28-36.

【作者:胡妍妍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张琪璘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硕士研究生; 牛健宇 辽宁大学硕士研究生  本文系2022年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河南黄河流域传统手工艺研究与数据库建设》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2022BYS025】

编辑:申久燕  审核 :姜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