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数字智能技术:中国式现代化的乡村振兴新实践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3-11-06 16:25

  强国必先强农。党建+数字智能技术蕴含着乡村党组织与数字智能技术的有机融合,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乡村新实践。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入推进。”[1]25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艰巨而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乡村振兴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客观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趋势。乡村振兴既是强国富农的必然指向,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前提与基础。新时代,党建+数字智能技术为乡村振兴凝心聚力,协力提升乡村治理的能力与水平,以中国式现代化来助推乡村振兴,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乡村新行动。

  明晰基本内涵

  党的二十大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以乡村党的建设为引领,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把握数字智能技术发展的良好机遇,实现城乡多方要素的平等交流,提升乡村的治理效能。

  党建+数字智能技术:中国式现代化的乡村振兴新实践,其实质在于依托“党建+数字智能技术”的模式,推进乡村数字智能设施的建设,实现乡村党建与数字智能技术的融合。首先,党建+数字智能技术融合,聚焦数字智能技术,推进数字智能技术设施的建设,这也是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前提。数字智能技术使得农村生活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个以数字智能为中心的智媒时代正在开启。从本质上来说,乡村农民利用数字智能技术,可提升农民的科技文化素养。其次,实施“党建+数字智能技术”,也就是在中国式现代化的乡村振兴新行动中,在乡村基层党组织的引导下,依靠数字智能技术的发展优势来弥补农业农村发展的短板,以便为建设现代化国家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从乡村基层党组织与数字智能技术之间关系来看,做好二者之间的融合,不仅有助于提升乡村基层党组织的引领力,而且有助于提升农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疏通乡村党群关系,进一步提升乡村党组织为群众服务的水平。再次,从农村的实践来说,推进乡村党务数字智能平台的建设,将其与乡村农民智能民生设施结合起来,能够满足农民的多样化生活需求。乡村振兴中数字智能技术的发展,其目的在于利用数字智能技术为农服务,既可利用数字智能技术兴农,又可实现数字智能技术赋农,这也是实现农民共同富裕的重要依托。

  农强才能国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的二十大吹响了通过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号角。全面实现乡村振兴,需要有效推进乡村党建与数字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提升农民的主体性。在乡村振兴中,应立足于乡村的实际情况,持续开展数字智能治理、数字智能党建与数字智能产业的新行动,把握新技术发展的机遇,实现城乡各要素的畅通,以实现乡村更富裕、乡村更美丽。

  何以必要

  回应乡村振兴中的现实需要。数字智能技术使得农民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数据、智能网络等数字技术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农民的活动空间,使得基层党组织能够及时了解党员群众的生活情况,大大缓解了乡村基层党建人员不足所带来的诸多乡村治理成本。

  实行乡村治理的需求。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基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1]22在乡村振兴活动中,加强数字智能设施建设,借助数字智能技术的机遇来提升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尤其是乡村党务数字智能平台与智能民生设备的建设,能成为缩小城乡公共服务的有效载体,能有效破解乡村治理的难题,有利于推进基层治理方面的变革。党建+数字智能技术的融合,在一定程度上可成为党的政策“宣传员”与农民诉求问题的“采集员”。

  推进乡村基层党建的需要。乡村振兴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举措,做好农村工作是党实现这一重大战略工程的重要抓手,乡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是农业农村建设发展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指出:“农民要致富,关键靠支部。”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打造一支政治过硬、适应新时代要求、具有领导农业强国建设能力的“三农”干部队伍。在基层党建活动中,将乡村基层党组织与数字智能技术融合起来,处理基层党组织与其他治理体系之间的关系,统筹乡村组织与其他外部资源之间的衔接,便于应对随着技术发展而出现的复杂的乡村治理难题。

  响应乡村产业兴旺的祈求。乡村产业发展不仅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依托,也是推动产业兴旺的前提和基础。乡村基层党组织与数字智能技术的融合,提升了基层党组织的管理水平,既能发挥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又能与无限的外部数字智能资源相互配合,这必将成为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在乡村产业发展中,党建+数字智能技术的融合,使得基层党员利用数字智能技术,因地制宜,如直播销售、休闲农业、休闲农业等,便于打造符合乡村特色的产业振兴之路,让农民切切实实感受到数字智能技术带来的信息化与便捷化。

  厘清发展新思路

  以新型技术服务为平台,实现乡村治理的现代化。除了提升乡村基层党建的数字智能化设备建设,还需要从哲学的高度来考量乡村基层党建中数字智能技术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党建+数字智能技术,有助于减少乡村基层党建中“人为”因素的干扰,有利于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在乡村振兴行动中,始终要围绕着人的需要,以人民群众满意为中心,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利用好数字智能技术,打造以数字智能技术为平台的乡村党组织工作模式,使用大数据、智能网络等为乡村基层治理活动提供新动能。此外,在乡村治理活动中,须以群众的需要为纽带来联络党政体系,建立畅通的协调机制。一般来说,数字智能化的应用加快了筹建城乡一体化数字智能治理体系,有助于协调基层党组织与各部门之间的关系,而非替代这些关系,将其智能化技术纳入城乡一体化体系建设之中,可以促使党员群众学习新技术,尽可能减少智能技术带来的乡村党建活动的不规范等现象。为此,需提供相应的数字技术设施建设,以新型技术服务为依托,为党员群众学习智能技术搭建平台,实现乡村治理的现代化。

  以智能化的政治性为核心,推进数字乡村的信息化。乡村党建+数字智能技术,重在保证乡村党建活动的政治功能。乡村数字智能化党建,较以往的乡村思想政治工作效率有了极大的提升。首先,在乡村振兴活动中,提升乡村数字智能化设施,可提升新一代乡村农民的数字技能,提升新一代乡村农民的数字素养。新技能的掌握和新职业的推广,克服了城乡数字智能资源不均衡的现状,让农民在生活生产中主动去学习数字技能,提升自己的人力资本内涵。其次,以一定的标准来规范数字智能资源的均衡使用。在乡村治理活动中,数字智能化与乡村党建之间张力的存在,原因在于技术性与价值性二者之间的不均衡关系,技术性并不能催生乡村基层党建何为正确,何为可能。在乡村现有的数字智能技术情况下,提升乡村基层党员群众的数字技术水平,避免工具性思维,学会以价值论的视角来审视技术化的极端倾向。再次,推进乡村数字智能技术的信息化。在乡村党组织引导下,通过数字智能技术的培训与人才引进相结合,依托技术帮扶与人才支援等灵活方式,促进乡村党组织的人员结构优化,通过数字智能技术共建、共享来提升城乡因经济差异、文化差异等带来的先进技术与资源不匹配的现状,确保乡村数字智能化工程以政治性为核心,为乡村振兴打下良好的基础。

  以提升数字素养为重点,助力乡村发展的产业化。培养新时代的“新农人”,提升“新农人”的文明和责任意识。党建+数字智能技术融合,是实现“党员群众互动”的基础与前提。在乡村振兴行动中,核心是人的发展,关键是以提升党员群众数字智能技术素养为重点,狠抓乡村基层党支部规范化建设,推进乡村党员干部队伍专业化、数字化等方面的提升,塑造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农人”。首先,吸引数字技术人才,推动乡村产业现代化。以乡村党组织为引领,凝聚数字智能人才,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乡村振兴之中,推动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建设。其次,以政策引人,凸显人才效应。通过实施返乡“大学生创业+乡贤带头”等措施,以大学生村官与返乡人才为引领,吸引大量的有志青年返乡创业,聚焦城乡融合发展,盘活城乡县域经济资源,实现建设、管理与服务的一体化,在城乡融合发展中切切实实让农民感受到数字技术发展带来的益处。再次,优化乡村发展环境,助力乡村集体经济的腾飞。利用数字智能技术提升党员为群众服务的能力,解决群众的冷暖之事,实现从“群众跑”到“数据跑”的转变,改善乡村面临的局部困境,催生数字产业的发展,如创意农业、数字产销、数字电商、智能农机等,促进村民在家门口创业并能收入增加实现富裕。毫无疑问,通过数字智能技术产业的兴建,提升了农民的数字素养和乡村情怀,数字乡村正在逐步变成现实,数字产业正在走入乡村。

  总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就是要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书写中国式乡村现代化之路。在数字智能技术飞速发展的新时代,乡村可乘势而为,抓住机遇,让广大农民学习并拥有数字智能技术的技能,提升乡村党员群众的数字智能技术素养。党建+数字智能技术,作为助推中国式现代化的乡村振兴新行动和有益实践,回应了乡村“五大”振兴的迫切需求。然而,乡村基层党建与群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乡村基层治理中的革新,只是作为心贴心的党群工作方式的完善与发展,以往的深入群众家中座谈、帮扶等联系群众的方式仍然需要继承和传承。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 习近平.正确理解和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N].人民日报,2023-02-08(1).

  【作者:李建立,平顶山学院副教授 本文系河南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一般项目《河南省大中小一体化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研究》(2024-ZDJH412)及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研究课题《改革开放以来高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换研究》(2023-YB0203)的阶段性成果】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