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英:河南推进种业振兴的路径选择及对策建议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3-11-08 10:41

  种子作为农业的“芯片”,对于作物产量、质量等具有决定性作用。目前,从整体来看我国种业基本可以实现自主可控,但从种业综合国际竞争力看,面临着行业集中度低、品种创新力弱、开发利用种质资源不足、市场保护不力等问题。随着种业振兴行动的加快实施,我国种业政策环境、法律环境和技术环境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改变。河南是用种大省,在新的战略机遇期,河南想在种业振兴方面要有所作为,就要立足本地比较优势和发展潜力,顺应国际种业发展的新趋势新潮流,致力于打造拥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全球一流种业基地。对标国际种企,合理规划产业区域布局,与推进农业发展整体衔接到位,为种业振兴作出“河南贡献”。

  一、河南省种业振兴的时代背景与战略意义

  河南省种业振兴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的需要。乡村振兴乃至国家发展都离不开粮食安全,粮食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种业成为关注焦点。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5月份在南阳考察时指出,要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从培育好种子做起,加强良种技术攻关,靠中国种子来保障中国粮食安全。2021年7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审议通过的《种业振兴行动方案》强调,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必须把民族种业搞上去,保障种源自主可控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紧迫;必须把种源安全提升到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指示,赋予了河南光荣的使命,也为河南抓好粮食安全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河南省种业振兴是推动河南省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的需要。河南的农业现代化起步较晚,农村发展相对滞后,农业资源相对集中还没有真正实现,因此难以在种业产业层面形成规模优势。目前,国内种业供给端迎来颠覆式变革,生物育种产业化步伐加快推进。在此背景下,河南应立足比较优势,培育自己的超大育种龙头企业以提升育种的规模经济效应,进而缩小与全球种业巨头的种源经济性状差距。

  河南省种业振兴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推进种业振兴行动是党中央面对日趋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全面把握“两个大局”、贯彻粮食安全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种业是农业产业链的源头,现代化的种业是促进农业生产力稳步增长、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基础性核心产业。现阶段,我国种业仍属于“卡脖子”行业,对外依赖度较高,种业技术与国际发达企业相比差距较大,因此大力发展种业仍然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

  二、推进河南种业振兴的路径选择

  提升河南种业行业集中度水平。在政策的不断加持下,中国种业将进入发展快车道。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将不断加强,同质化程度高的现状有望逐渐缓解,“创新”将是种业企业突出重围的唯一途径。由于行业壁垒较高,拥有高研发能力及持续创新能力的种业头部企业将有望不断提升其市场占有率,其竞争力也将不断提升,短期内通过资本并购、迅速获取市场占有率的提升,长期侧重增强研发育种内生动力,建立起高技术壁垒护城河,促进生产效率的提升。在此背景下,河南省应加大支持力度,鼓励大型优势种企兼并重组,鼓励社会资本投入,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发挥骨干种企优势,强力推动企业兼并整合,组建大型育繁推一体化种业集团,提升企业集中度,打造种业“航母”,倾力培育主板上市种企和特色优势明显的“隐形冠军”企业。

  推动现代种业全产业链协同创新。推动种业全产业链协同发展,围绕支撑保障粮食安全等国家重大任务需求,快速汇聚科技创新资源要素,形成重大科学研究成果,是增强河南种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1)完善体制机制,制定实施农业全产业链发展规划。进一步完善生产体系、产业体系和营销体系,将政府扶持政策、市场需求和链条企业发展实际结合起来,着力提升种业全产业链发展效能,在产前、产中、产后以及产业链上中下游的各环节畅通技术服务、公共服务、信息服务等系统性服务。(2)突出发展重点、促进核心产业的赋能升级。聚焦具备一定产业规模、产业发展基础较好、产业链主体具备现代农业经营管理意识和能力的重点链,实施创新强链、数字融链、转型延链、多元稳链、招商补链、生态畅链行动,做好全产业链持续不断的升级以及种业的可持续发展。(3)充分释放“新基建”的赋能效应,助力种业全产业链数字化转型。强化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智慧气象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构建以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新型基础设施为支撑的从生产、物流、流通到金融的完整体系,打破数据壁垒、信息壁垒,构建起种业全产业链创新系统。

  增强种业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产业链和创新链融合发展成为近年来农业产业特别是种源等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关键词。目前,种业产业化已进入生态化发展阶段,产业链上各生态主体耦合形成一种生态链,他们通过创新资源流动和整合而相互影响、相互依赖,实现共生演化博弈。稳定、共生的生态系统对于农业全产业链稳定良性运行具有关键作用,这有赖于两方面的共同努力,一是政府要充分发挥“看得见的手”的作用,统筹产业链各方、优化资源配置,积极搭建全产业链智慧平台以促进相关主体合作发展;二是需要处于核心地位的企业能够建立起网络链型创新系统,这不仅有利于降低产业链协作配套成本,而且还能提高种业产业链价值链的韧性。

  以数字技术驱动河南种业高质量发展。数字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生产要素,为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奠定了基础,为解构和重塑传统农业发展范式提供了全新的发展逻辑。建立特色种业数字化系统,河南种业发展要跳出传统“农业思维”,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乡土种业数字化体系。(1)营造数字化生态政策环境,助力种业数字化生态加速形成。从政策支持的视角,地方政府应深刻认识到数字经济成为驱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能,实现种业产业数字化转型,需要政策、企业、金融协同发力。从顶层设计方面,政策应着力于营造开放、健康、安全的数字生态以推动数字经济与传统种业深度融合。(2)协同创新的前提是要形成系统生长的产业生态。以数字技术重塑种业创新方式,打造开放共享、一体化协同的创新生态,通过产业链的互联互通及创新要素聚集,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硬件+软件+平台+服务”种业振兴生态。(3)以数字技术赋能种业产业链,构建种业价值链生态体系。用数字化升级以用户为中心的“研—产—供—销—服”全产业链路,同时,探索利用数据联盟链方式来构建新型种业供应链协作网络。

  三、全面推进河南种业振兴的政策建议

  种业振兴具有全国性、全局性的特征,河南省要想在种业振兴方面有所作为,就要立足本地比较优势和发展潜力,着力从“政策、资金投入、人才引进”三方面加大对种业持续支持力度,培育大品种、成就大企业、形成全产业相融通的大产业,顺应国际种业发展的新趋势新潮流,致力于打造拥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全球一流种业基地,对标国际种企,合理规划产业区域布局,为种业振兴作出“河南贡献”。

  构建具有河南特色的种业振兴战略体系。种业作为农业产业链中的“芯片”,在推动现代化农业高质量发展,实现种源自主可控、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等方面变得日益重要。河南省委、省政府要从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把握种业振兴的战略性、基础性和紧迫性,主动担当作为,统筹指导构建新发展格局,做强种业“芯片”,筑牢粮食安全底座,推进种业振兴。

  作为农业大省和用种大省,河南制定种业振兴的立足点在于:(1)以制度集成创新为抓手。主要做法包括培育龙头企业打造种业知名品牌,聚力培育种业行业领头雁;打造种业上市公司河南板块;加强与知名科研院所合作,建立跨区域的协同创新体系;启动金融支持种业振兴专项提升行动;加强种业国际合作等。(2)以平台创建为载体,打造种业资源整合、种业科研创新、种业人才集聚、种业协同发展四大省级种业发展平台,构建以大型种业集团为龙头、以专业化种业企业为支撑、以服务型种业企业为配套的种业集群,培育种业总部经济。(3)以整合种业资源保障为手段。财政金融支持方面,需要加大财政投入,并通过财政金融联动的方式,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共同推动种业高质量发展;鼓励研发平台、科研机构、种业企业和高端人才加速向“中原农谷”聚集,加大涉农科创资源整合力度,尽快形成科研集聚中心;通过科教融合和产教融合,带动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科技学院的优质资源、人才和技术向企业转移;促进河南从常规育种大省向生物育种强省转变等。

  建立“国家特色种业种质资源库”,保护地方种质资源。种质资源的保护利用要以种质资源库建设为基础,以“量变”带动“质变”,即以足够的种质资源数量促成“量变”,在此基础上,引起研发创新的“质变”。(1)全面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牢固树立全面保护的理念,加快构建起各类保护措施互相配合、互为补充的完整保护体系,为建设种业强省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底层支撑。(2)加强种质资源的精准化鉴定评价,深入发掘能够满足现代育种需求的优异基因资源种质材料,创制突破性新种质。(3)健全种质资源管理与共享平台,有效引进国外优异资源,大幅提升资源保存总量,优化资源结构。

  强化龙头企业主体地位,培育大型育繁推一体化种业龙头企业。在种业全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强化龙头企业的主体地位,进一步提升企业的创新特质和产业竞争力,让关键性技术迅速产业化,形成更多比较优势,确保对种业全产业链、供应链的把控力。(1)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构建现代化商业育种体系与多主体协同发展的种业创新生态圈。通过培育一批具有资源整合力、优势转化力与价值链主导力的种业龙头企业,不仅能在产业链上发挥牵引作用,龙头企业还可以与产业链上企业深度耦合,形成稳定的分工协同关系,处于产业链核心位置的龙头企业可以带动上下游形成产业集群,在集群内,既有龙头企业、新型农业生产主体,也有合作社、小农户、相关要素企业/机构等,各成员具有明确的功能定位,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头雁作用,逐步形成“头雁”引领、“强雁”跟进、“雏雁”齐飞的种业全产业链发展新格局。(2)优化创新资源布局,强化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协同发展。(3)以创新联合体建设强化科企合作,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建立健全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链和产业链高效联动的商业化育种体系。支持龙头企业联合高校、科研单位和智库等第三方咨询机构,牵头组建种业创新联合体。进一步在科研项目立项、信贷、担保、兼并重组、人才流动等方面加大对企业的支持,强化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

  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加快玉米大豆生物育种产业化步伐,有序扩大试点范围,规范种植管理”。生物育种技术产业化是补齐种业短板的关键,生物育种种子的渗透率不断提高成为行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1)生物育种商业化将“按下快进键”,推动行业变革,拓宽行业成长空间。目前,国内与生物育种产业化相关的配套政策基本完善,2023年玉米大豆生物育种产业化试点范围已扩展到河北、内蒙古、吉林、四川、云南5个省区20个县。集性状和品种优势为一体的企业(如大北农、隆平高科、先正达)先发优势明显,更有可能持续贡献出新的优势大品种(兼具抗性和高产、耐密植等好品种特性),从而实现市场竞争力的持续提升。(2)生物育种技术将更加立体和多元。未来我国育种方向将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培育高产、抗病、耐除草剂的品种,且将应用于青贮玉米、玉米淀粉等专用领域;技术覆盖的作物品类将从大田逐步扩展至经济作物。(3)有望培育本地种业“头雁”企业,构建河南商业化育种体系。鼓励河南上市种企秋乐种业抓住组建河南种业集团战略机遇,进一步深化与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和神农种业实验室等创新平台的合作,不断完善商业化育种体系,持续提升育种技术创新能力和突破性品种研发水平,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加强种业核心关键技术攻关。技术进步和品种换代所带来的价格上涨是种业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优化创新资源布局,强化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协同发展。抓准种业“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和种业产业高质高效绿色发展的技术瓶颈、产品装备和工程技术,尤其是加强对底盘性、原创性、基础性课题展开研究。(1)把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作为集聚种业资源的关键突破口。建好研发平台是种业振兴的重中之重,要形成“学科—学院—平台—基地—人才—团队—项目—成果—服务”多要素集聚耦合、良性互动、系统生长的创新生态,构建有利于“中原农谷”中众多科研院所、龙头企业深度合作、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2)推动种源“卡脖子”技术联合攻关。通过集聚全省多渠道项目优势资源,不断加强团队建设以及育种基地、设备设施等条件建设,显著提升我省育种的软实力和硬件实力,提高育种效率和水平。河南省有高校、科研院所、种子企业等多类型优势育种单位,但是各创新主体并未形成完整的创新链条,需要借助政府的力量整合资源,以构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3)实施育种创新能力提升工程。由新组建的河南种业集团有限公司(秋乐种业母公司)联合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小麦工程实验室、国际小麦玉米研究中心以及省家禽种质资源创新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借助秋乐、金苑、牧原等领军种企的力量,加大科研投入,强化协同创新,开展联合攻关,力求培育出一批符合市场多样化需求的高产、稳产、综合抗性好的优质种质新品种,进而提升种企的核心竞争力,实现河南种业高质量发展。

  【作者:李国英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乡村振兴研究所研究员 本文系2023年河南省社会科学规划专题项目“河南加快推进种业振兴研究”阶段性成果】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