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殷墟 | 透物见人——生产工具研究视角下的晚商都邑社会面貌初探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3-11-09 09:37

  编者按

  2022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殷墟遗址时指出,“殷墟我向往已久,这次来是想更深地学习理解中华文明,古为今用,为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借鉴”。在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殷墟一周年前夕,大河网学术中原再次聚焦殷墟和殷商文化,推出《何以殷墟》特别策划,进一步挖掘殷墟和殷商文化的考古价值、时代价值。敬请关注!

  生产工具是社会生产活动中的必需品,其制作与使用直接决定当时社会发展水平,并以物化形式连接了人、物、社会三者。因此,对生产工具进行研究将有利于探讨其背后的社会发展状况与社会关系演变。人类社会自旧石器时代起,最初的生产工具以石骨蚌器和可能存在的竹木器为主,之后青铜工具产生,但实际发现用于生产活动中的较少,直至铁器时代,金属工具才占据生产活动的主导地位。

  殷墟考古发掘自1928年起至今已近百年,墓葬、居址、作坊等遗存发现众多,出土生产工具数量据目前统计可达万余件,材质涵盖木、石、骨、蚌、陶及金属等多类,但相关研究除青铜工具有所涉及外,其它材质的工具并不太受关注,人们更多地将目光聚集在遗存所出的陶器、玉器以及铜容器、兵器之上。而以生产工具为出发点,连接人与社会,以便研究晚商都邑社会面貌的研究则更少。

  一、居址中的生产工具

  目前所统计的殷墟出土的生产工具主要分布于手工业作坊遗址、居址及墓葬三类遗存中,其中出土最多且较为集中的为手工业作坊和墓葬内。居址中无论是宗庙宫殿区或普通居址内,多以农业生产工具为主,常见有骨、石、蚌类材质的铲、鐮、刀等,青铜工具极为少见。其中,苗圃北地一处普通房址内发现有一件有明显使用痕迹的青铜铲。除用于农业生产外,还发现有日用生活用具或具有其它生产活动性质的工具,如弹丸、骨针、各类磨石、钓鱼网坠等。另外,在武官北M260的坑壁上发现有木锨和木耒痕迹,应为修建陵墓时遗留下来的。

  由此可见,殷墟时期的农业生产活动已经很普遍,是当时社会生活的日常行为,农业发展已成为当时社会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农业生产步骤和作物种类已经完善齐全。此外,作坊、居址、墓葬以及祭祀遗存中大量动物骨骼的发现和各类材质的弹丸、网坠等渔猎生产工具的发现都表明,此时期除农业外,其它的经济活动如手工业、渔牧业等也较为频繁活跃。

  二、手工业作坊中的生产工具

  相比居址中常见的农业、渔猎等生产工具,作坊内出土的生产工具更为集中与专一。目前,殷墟已发现的手工业作坊主要有铸铜、制陶、制骨、玉石等五类,其中,发掘资料与研究最丰富的为铸铜、制骨及制陶作坊。结合这些遗址的分布状况与殷墟遗址核心区域的整体布局,有学者认为这些手工业作坊大致可分为四个“工业园区”,即以孝民屯、北辛庄为核心的西部“工业园区”,以苗圃为核心的南部“工业园区”,以大司空为核心的北部“工业园区”,以及宗庙宫殿区内的中部“工业园区”。此外,近年来在殷墟遗址核心区域外围还发现了辛店大型铸铜遗址。殷墟核心区内的四处手工业作坊聚集区内基本都分布有铸铜、制陶、制骨、玉石等五类作坊,出土大量与之相关的专业生产工具。其内除作坊外还有工人居住址、墓葬、相关祭祀遗存等。其中墓葬内常见有相关的手工业生产工具随葬,墓主应为作坊工人,等级较高者或为组织管理者。

  铸铜作坊内发现的生产工具主要为陶范、陶鼓风嘴、铜刀、铜质或骨质锥、磨石、陶拍等,其中陶范与鼓风嘴用于铸铜与熔铜工序中,铜刀、锥用于陶范的修整和花纹刻画,磨石用处广泛,在铸铜作坊内主要是用于铜器修整等。在铸铜作坊范围或附近的墓葬中常见单一随葬铜刀、鼓风嘴及磨石这三类生产工具的墓主,由此推测此类墓主生前应单一从事铸铜生产链上某一环节的生产活动。可见,当时的手工业生产活动的专门化很强,在不同的工序中各有专职工匠使用不同的工具进行专门化生产,类似于今日的流水线作业。

  除铸铜遗址外,制陶、制骨及玉石作坊等手工业遗址内也发现有随葬相关生产工具的工匠墓葬,但其内部是否也存在类似于铸铜遗址内这样的分工情况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三、墓葬中的生产工具

  墓葬是逝者所用,却是生者观念意识的集合与选择,是现世社会一定程度上在死后世界的呈现,因而墓葬中随葬品的选择是有意为之,是生者的主动性行为体现,透过这种行为可以反映背后所蕴含的社会属性。生产工具随葬于墓葬当中的现象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出现,且男女墓葬中所出工具呈现明显性别差异和社会分工的不同。如女性墓葬中一般随葬纺轮、骨匕、骨针等,男性墓葬则多随葬石斧、石锛、石凿、骨镞等与狩猎砍伐相关的生产工具。另外在对贾湖遗址墓葬所出生产工具研究时发现,不同群体和不同年龄之间所随葬工具的比例也不尽相同。由此可见,当时的社会劳动分工和经济结构已经日趋复杂化。

  至晚商时期,殷墟遗址墓葬中随葬生产工具的情况仍普遍存在,且具备了更多的社会含义,不再仅是男女性别的标识物,更多地连接了社会与人之间的关系。如中高等级贵族墓葬中常随葬青铜工具斧、锛、凿、铲、刀等,这些工具上多无使用痕迹,且与青铜容器伴出,成为青铜礼器的补充品,作为充实墓主生前身份与社会地位的标识品,其作用由实用品转化为象征物。另外,伴随着殷墟手工业相关遗存的不断发现与研究,很多随葬手工业生产工具如铜刀、磨石、陶范等的墓葬群被发现,随葬此类物品的墓主一般被认为其生前可能从事与手工业生产相关的活动。根据随葬生产工具的墓葬在遗存中的整体分布情况,结合其出土情境,对墓主生前社会活动进行恢复,进而进一步对其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地位进行分析,对晚商时期的手工业生产管理和经营模式进行复原。

  生产工具虽是遗存内众多遗物中的微小存在,但却是生产生活中的必需品,在殷墟墓葬、居址及手工业遗址中多有出土,通过生产工具将这三类遗存有机地联合起来,结合整体的都邑布局背景,进而将殷墟当时社会的生产、生活及死后丧葬理念联系起来,共同构建复原晚商都邑的社会面貌。

  【作者:董好,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 国家社科青年项目(批准号23CKG009):殷墟生产工具的考古学研究】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