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用军:中国式现代化的本和源、根和魂探究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3-11-09 10:15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目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性质和世界先进水平的目标的复合体,因而必须把中国式现代化当做一套宏伟的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来看待。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以来,国内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方兴未艾,已经形成了一批原创性理论成果。总体而言,如果放大视野,把目光及于当代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国内学术界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实际上就是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史的研究,是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所反映出来的理论思潮。从研究的内容来看,国内学者主要关注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世界逻辑、价值逻辑、与文化文明的关系、经验启示等方面的内容。国外学者的研究究除了直接研究“中国式现代化”概念外,也以“中国共识”“中国道路”“中国模式”指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进行了探究,这些都属于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范畴。总体而言,国内研究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不断走向深化,使中国式现代化逐渐在理论上更加体系化,成为中国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但是既有研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就是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概括较多,而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以及本和源、根和魂的溯源性理论研究比较缺失。国外研究中,由于中国式现代化研究属于综合性研究,跨学科研究已成趋势,研究内容持续深化,但研究立场存在局限,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本源探求也不足,且缺乏与中国学者的对话交流。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综合性概念,涵盖政治、哲学、社会学、文化等方面,是一个崭新的中国独创的话语体系。中国式现代化是在实践中摸索形成的,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改革开放和继承优良传统的结果。为了给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更加清晰的认知,避免走弯路和错路,我们有必要探究中国式现代化的本和源、根和魂的基本问题,以在本源和本质上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

  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内涵。深刻阐释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需要上升到唯物史观高度。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内在规定性具体呈现在三个方面:其一,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现代化;其二,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驾驭资本的市场经济基础上的现代化;其三,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全面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极具特殊性与复杂性,不宜仅用单一视角进行学理与特征阐释,在方法论上应该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总体性”和整体性。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不同于传统资本主义现代化和传统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范式与实践模式的新型现代化道路,在总体性方法论的视域下,这种新型现代化道路与现代文明的特殊性应该予以整体性、系统性观照。

  中国式现代化不是历史上既有的任何现代化。在唯物史观的世界历史视野下,现代化具有多样性,有实质的现代化和非实质的现代化。传统资本主义现代化和既有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即是例证。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人类现代化历史进程中的新型现代化,既具有传统现代化的普遍性,又具有新时代现代化的独特性,更具有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性。在普遍性上,中国式现代化展现了人类历史上现代化共有的属性,如从传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从以自然经济主导的模式向以市场经济主导的模式的转型升级。在特殊性上,中国式现代化展现了其前所未有的本质属性,如社会主义属性、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特色、文明的兼容和以人民为中心等等。可见,与历史上的现代化不同,中国式现代化是当代马克思主义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性质的现代化,它不仅打破了“现代化等于西方化”的思维窠臼,跳出了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困境,还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之问,为人类文明进步和制度探索作出了原创性贡献。相较而言,西方的现代化是虚假的现代化,非本质意义上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真正的、符合人类理想社会发展趋势的本质上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的在政治上的本和源、根和魂在于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既是传统资本主义现代化虚假性的揭示者、批判者,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指引者、构建者,他们在肯定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同时指出,资本主义逻辑的现实化体现为资本无限增殖和膨胀的过程,是实现资本家利益的现代化。马克思主义虽诞生在19世纪的历史环境中,但马克思主义不仅深刻指明了资本主义现代化本质上是资本逻辑的游戏,因而其现代化充满了不可消除的社会的矛盾,是没有人类未来希望的现代化,而且还预见性地指出了人类未来的现代化在于社会主义渐次达到共产主义的理想目标,这是真正的现代化,是每一个人的现代化。但历史和生产力发展是连续的,也是有局限性的。我们今天的现代化仍然面临着生产力不发达、制度滞后和文化落后这些传统资本主义现代化存在的问题的制约。在某种意义上,在市场经济时代,在资本退出历史舞台之前,我们也可以说我们与马克思经典作家处于“同时代”,或者说,都生活在“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只不过马克思经典作家生活于人类社会现代化的早期阶段,而我们则处于人类社会现代化相对成熟的时期。因此,尽管马克思经典作家关于现代社会的一些具体看法不一定适用于今天的发展现实,但其有关人类社会现代化理想的根本立场和政治观点仍然对于中国式现代化具有本和源、根和魂的规定性。

  中国式现代化在文化上的本和源、根和魂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式现代化的另一表述就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中华文明的延续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虽不是政治决定性因素,不是政治意义上的本和源、根和魂,却是中国式现代化走向成功的重要长久支撑,是文化意义上的本和源、根和魂。从当代先进文明国家的历史经验来看,坚守并发扬自身文化是其共同的文明底色,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在抛弃本民族文化传统的情况下实现现代化,当然继承发扬自身优秀文化不是固守传统不变,而是将阻碍现代化的因素主动消除,为文化的新生廓清道路。因此,必须将中华民族文化培育成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生长的有机体,既做到文化母体的本和源的坚守,又能够催生文化新枝嫩芽的持续超越和茁壮成长。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可见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完成阶段是当代,但在理论上认识中国式现代化还必须追根溯源,在政治上和文化上找到其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和源、根和魂,才能更加自信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根本上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胜利,是中国社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成功地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的结果,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华文明重新崛起的体现。

  【作者:刘用军,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教授本文为2021年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年度项目“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人民性研究”(2021BFX009)、2022年河南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新中国70年人民法治思想演变历程与成就研究”(2022-JCZD-32)阶段性成果】

编辑:申久燕